第一部分 模块一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是精选考题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其“齐鲁青未了”的主题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 )
父亲节是哪一天2020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西周时期,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了许多诸侯国,其中就包括齐国和鲁国。
答案:A
2.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要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施行不同的跪拜礼。跪拜礼中,“稽首”为“拜中最重”,用于十分正式、庄重的场合,如拜天、拜神、拜祖先、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师等。“空首拜”是位尊者对于位卑者稽首拜的答拜礼。“顿首”则是( )
A.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礼节
B.各种祠祭及丧葬礼中的礼节
C.军队中所行特殊的跪拜礼
D.宫廷礼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史常识中的古代礼仪常识。“顿首”指的是下对上或平辈之间的礼节。
答案:A
3.(精选考题·昆明模拟)“我要用奸臣去监视忠臣,用忠臣去威胁奸臣”。这是在电视剧《东方朔》中,汉武帝独特的“用人之术”。汉武帝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B.显示用人不拘一格
C.鼓励大臣相互牵制
D.表明自己心胸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材料中要求选择的是“根本目的”,封建皇帝采取的任何措施,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专制皇权。
答案:A
4.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
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
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解析:韩非子的生存年代为约公元前280~233年。由此可排除A、C、D三项,此为一种方法;此外,韩非子这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是在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各国普遍实行郡县制的背景下提出的,适应了各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B
5.(精选考题·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省六部均为中央行政机构,无监察权,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A说法不符合题意;三省各司其职,有效地减少了君主专制的决策失误,C说法不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D说法不符合题意。
答案:B
6.(精选考题·孝感模拟)陆游名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王师”,按两宋军事管理模式,其调兵之权应属于( )
A.节度使 B.枢密院
C.三司使 D.转运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两宋时期,枢密院有调兵之权。
答案:B
7.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进行特务统治的基础。右图是电影《锦衣卫》的剧照。当时直接指挥这一机构的是( )
A.宦官 B.丞相
C.皇帝 D.三司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明朝统治者设锦衣卫的目的是监察百官、镇压人民、加强皇权,所以此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管辖。
答案:C
8.(精选考题·合肥模拟)“丁兰,河内野王人。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后邻人忿兰,盗斫木母,应刀血出。兰乃殡殓,报仇。……帝嘉之,拜中大夫”。该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二十等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丁兰对其母至孝,以致“年十五丧母,乃刻木作母事之,供养如生。邻人有所借,木母颜和则与,不和不与。”这也是“帝嘉之,拜中大夫”的原因。说明这种选官标准是德行即“孝廉”,符合这种标准的是察举制。
答案:大陆破案电视剧欧服B
9.“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解析:根据“不讲人情”可知这种选官制度指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而A项依靠血缘关系选拔人才,Blol小丑天赋项依靠从下往上的推荐方式选拔人才,C项依靠门第高低选拔人才。
答案:D
10.刺察是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甚至使用特种刑狱部门,对各级文武官员进行监督和审察,或用以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汉武帝对地方实施的比较有效的刺察措施是( )
A.御史大夫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密奏制度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历史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区别不同时期实行的刺察制度的形式。A、C、D分属于秦朝、宋代和清朝。
答案:B
11.(精选考题·全国卷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儒学在唐宋时期长期居于独尊地位,排除A;社会上书籍匮乏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不符合题干材料意思。
答案:B
12.右图是发现于徐州的一个“徐州卫”士兵的腰牌。实行卫所制度的朝代是( )
A.唐朝剑灵哪个职业厉害(安史之乱以后)
B.北宋(与辽兵作战期间)
C.明朝
D.清朝(前期)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兵制。根据教材中“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节的内容
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失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2:周亚夫(右图),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
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
材料3: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4: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请回答:
(1)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结合材料1、3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些矛盾和问题。(6分)
(2)结合材料2,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和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被封的途径有何不同?(4分)结合材料3,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如何?(4分)
(3)综合材料3、三夏标语4,反映了君主权力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4分)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矛盾和制度演变趋势的理解。第(1)题依据材料1、3,结合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及官吏选拔任命等方面归纳。第(2)题主要阅读材料,从“故得嗣爵”、“治军谨严有方”等关键信息说明不同的途径,联系先秦时期分封制等可以说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第(3)题从材料3的选官制度到丞相座——站——跪的演变说明皇权的高度集中。
答案:(1)中央的皇权与相权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官吏选拔制度问题。
(2)不同: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趋势:选官由注重门第向注重才能转化;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3)趋势:通过控制人才的选拔、限制和分割相权,从而不断加强皇权,最终达到君主专制统治。
1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职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朝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的同时,在地方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听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谒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沿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2: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3:元世祖时明确规定:“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