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
第一单元:    社会认知
SOCIAL THINKING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
社会认知的内容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知,对他人,体和人际关系的认知.
本单元包括:自我意识
人际知觉与归因理论
社会态度形成与改变
社会动机
地暖品牌第一章自我意识---根据社会符号理论,处于社会环境中的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在人与人相互竞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作为基因遗传给后代的。
提问1:请描述:“我是-------”。
提问2:我认为-----是最重要的?
提问3:你对自己的感觉如何影响或操纵你的态度和行为?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1.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2.由于自我意识,个体能洞悉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而且也
形成了对自己的态度,如自爱、自尊、自怜。
Z开头的火车是什么车自我认知(自我概念)
3.自我意识的成分: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4.自我意识研究的历史过程:意识流詹姆斯(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概念的内容
分类1:现实我和理想我。
分类2:
A:生理自我:对自我身体的映象和知觉,它对人的影响持续一生。
B:社会自我:库利:交往有特殊作用,儿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发展自我概念:“镜像自我”(人缘好,控制自我)“重要他人”(父母,老师,重要朋友)所以,自我概念影响自我控制的形成。
C:心理自我:影响自我评价。(书P90)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1982年,伯恩斯<;自我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1、保持个体内在一致性,引导行为方向
2、解释信息与经验
3、决定个体的期望和对未来的预测
问题:自我概念是固定不变的吗?
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的发生来调整自我概念,维持一个衡定.
启发:
传统心理学关注宏观的个性培养。实际上任何外部影响力内化为个人品质时,都需经过自我概念的中介。只有那些经过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组成部分的信念和相关行为,才能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品质。所以,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是社会化的重要目标。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六一儿童节文案朋友圈
一、自我意识是在个体生理与心理能力相对成熟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1、生理自我时期(0-3岁)
2、社会自我时期(4-12岁)
3、心理自我时期(13岁以上)
二、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发展的
J.W.麦克戴维:促使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
1、语言系统:组织自我经验与自我体验。
2、个人的成功和失败:决定自我目标定向、对行为善恶的评价和内在标准的确认。
3、社会反馈:A、是外控制:促使你遵守社会规范
B、学习观点采择:从他人观点看问题.
4、认同
三、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社会经济地位
2、社会文化环境
3、家庭
4、角扮演
5、他人的评价
6、参照体
斯腾伯格影响人的因素:重要性,能力,品德,力量感(对别人的影响程度).
第三节自我过程
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
一、自我评价
1、社会比较
2、自我估价
二、自我增强
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
1、向下的社会比较(失败时,成功时是向上比较)
2、选择性遗忘
3、有选择地接受反馈
4、缺陷补偿
5、自我防御性归因
6、自我贬损
三、自我印象管理
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1、自我印象管理的原因
A、策略性考虑:E.戈夫曼:求得对方肯定评价。
B、与自我监控能力有关:M.施耐德: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研究。
高自我监控者(self-monitor)善于自我表现,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与环境保持一致,能
根据情境和他人的需要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2、自我印象管理的策略
A、逢迎(赞美人或观点)
B、恫吓
C、自我抬高(在人面前有能力要先承认不足)
D、显示(给他人正直高尚的印象,使他人感到距离和差距,引起他人的内疚)
E、恳求(求得同情,琼斯1982年)
3、自我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A、树立自己的公开形象.
B、能平息一些由社会行为引起的冲突.
思考题
1.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的功能有哪些?
2.影响自我概念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举身边示例分析人们日常是如何自我增强的?
4.举例说明自我过程的类型?
5.什么是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6.试述自我监控水平与印象管理的关系?
7.试述印象管理对社会互动的意义?
8.就印象管理一节的学习,谈谈个人的感受。
第三章人际知觉和归因理论
自我思考:
我是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
我用什么方式判断他人?
你对你以往的生活怎么看?怎么作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我什么时候倾向于实现他人对我的希望?
第一节人际知觉
一、人际知觉与一般知觉:
1.一般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他人整体的认识。
2.人际知觉特指对他人的知觉,是一般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
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心理活动。
二、人际知觉的特性
(一)选择性:
不同个体对同样刺激的反应不相同,有选择有忽略或逃避。
其原因是:1、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给人带来愉悦时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
2、刺激的强度越大越引起注意。
(二)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刺激物的意义对个体越重大,激起情绪动机状态越强,认知反应越明显,敏感。
(三)防御性:
人在情绪困扰状态下与中性情绪下对刺激的反应明显不同,从而出现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的影响的现象。如逃避或反应过激。
(四)认知的完形特性: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种倾向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
三、人际知觉图式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式,
即:人的图式
自我图式
角图式
社会事件图式
四、人际知觉的范围
(一)对他人外表的认知
1、仪表的认知
2、表情的认知: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眼神、言语表情
端午节祝福语大全
酚怎么读(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时期观察)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头脑中的社会认知图式及图式加工制约他的认知角度。
2、认知者的价值观:它影响对社会事物及他人意义的判断。(奥尔波特的实验。)
心理咨询:语言建构疗法
3、情绪状态和情绪经验:
莫瑞的实验:两组孩子,一组做恐怖游戏,一组不做,现在显现词:鬼,黑暗,龙做恐怖游戏的反映强烈.
4、认知偏见:(书P136)
a、光环作用:被赋予肯定的评价,同时被赋予其它积极特征.
b、积极偏见:宽大效应,常常对不熟悉的人更宽容,对他的评价更积极,更容易向他们倾诉.
c、相似假定作用
d、类化原则
e、隐含人格理论:预测.
f、首因效应:第一印象.
二、认知对象因素
(一)魅力
1、外表特征
2、行为反应方式
3、性格特点
(二)知名度:受暗示性,对新来的加工,通过间接材料对他产生印象,先入为主)
(三)印象管理手段:包装.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显示认知交往的亲密程度.
(二)背景参考
四、我们怎样对他人形成印象?
(一)第一印象
(二)整体印象
1、平均模型
2、累加模型
3、加权平均模型
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个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判断其性质的过
归因理论是指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简介:完形心理学家,奥地利人,1958年<;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次提出归因问题.(二)归因类型
1.内部归因: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心境、努力。
2.外部归因:奖赏、运气、难度。
3.综合归因
(三)归因原则
1、共变原则
2、排除原则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1972)
(一)稳定性维度
Weiner的归因模型(1974)
不稳定稳定
内部努力能力
外部运气任务难度
(二)引人注目的提出:不同的归因类型对其今后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产生影响。(三)提出可控制性因素
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内部外部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
可控制特定的针对某事的老师的偏见来自他人的偶然努力暂时努力的帮助不可特定的心境与情绪考试难度一个人的运气
控制能力
婚礼请柬范文1.维纳的归因理论引起了人们对归因风格训练的兴趣。
2.维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
3.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不同学习态度、归因方式对学习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帮助学生到自己的问题,提高学习成绩。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