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摄像_教案_摄影摄像理论基础01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摄影摄像
年级
班级
服装G30901
时间
10   
 
摄影摄像理论基础
14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员了解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2.掌握摄影的功能与应用;3.摄像的诞生与发展
4.摄像的功能与应用;5.摄影与摄像的特性;6.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
 
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摄像的诞生与发展、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
 
摄影与摄像的功能与应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机房/机械相机、数码相机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
摄影摄像术是人类记忆的符号。。。。。。
1839年摄影术诞生,人类可以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的记录和再现。
1895年电影问世,使人类的记录发展为动态和连续的。
摄影和电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它们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成为大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
由此,我们来看看摄影摄像的历史与发展历程。
1.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摄影:   
任何景物都因為有光的反射,被眼睛「看見」而「記憶」下來;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中,發現到可以利用針孔或透鏡來「攝取」景物反映過來的影像,再由感光材料把影像長久「記錄保存」,我們通稱為「攝影」。攝影又稱照相,俗稱拍照。日本則是引用中國古代繪畫的術語稱為「寫真」。英文Photography,是由希臘文PhosGrapho兩字的結合。Phos 是「光」的意思,Grapho是「描繪」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利用光來描繪」的意思。
摄影的诞生:
      相機成像最基本的原理是所謂的針孔成像原理。針孔成像原理早在西元四世紀,亞里士多德就已發現這個現象,但並未能應用到攝影上來,經過一千多年後,直到西元1822年,人類才完成世界首幅攝影作品(但是拍画);世界第一张实景拍摄是法国人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窗外景》曝光时间长达8小时。這原理是說:「光線經過針孔進入暗箱時,外界的景物會在『反射光成直線進行』的原理下,於箱內的另一面呈現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景物影像。」
摄影的诞生:
  1825 ○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
    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
    画。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问世,是法国
    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
    片,大小是25mm2 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 ○法国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        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但因為針孔成像的影像太過模糊,後來就發明以透鏡來代替小圓孔,而更求影像的清晰,現在更使用多片透鏡的組合來成像,多片透鏡組裝於鏡筒內,合稱為「鏡(Lens)」。
            在感光顯影的技術上,公元1725年德國,紐倫堡阿道夫大學的醫學教授,亨利其舒爾茲(Heinrich Schulze 16871744)首先發現銀鹽(硝酸銀)見光變,是人類第一次到感光劑,因此奠定了攝影原理的基礎;他是最早提出對攝影有用的光化學之第一人,德國人讚譽他是現代攝影取像片的始祖。赫謝爾(John Herschel 17291871 1819年發現,稱為大蘇打(Hypo)的硫代硫酸鈉(Sodium thiosulphate)能溶解銀鹽,經無數次試驗獲得成功,遂公開宣布大蘇打為定影劑。於是在1839年公認攝影術已告成功。Photography一詞也是由Herschel所訂定的。
2.照相机的发展简史
照相机的简史:
  一个不透光的盒子,这就是照相机。照相机是用感光胶片反景物拍摄下来的摄影器材。它的发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我国对光和影像的研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国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10311095年)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8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形等照相机。
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感光胶片的感光度、分辨率和宽容度不断提高;彩感光片开始推广,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化。
1939年之后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阶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胶片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光学工业制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学玻璃,
如镧、钛、镉等玻璃。从而更好地校正了摄影镜头的像差,使镜头向大孔径和多种焦距的方向迅速发展。因而,出现了变焦、徽距、折反射式、广角等多种摄影镜头。镜头单层镀膜得到普遍推广。照相机出现了计数器自动复零、反光镜自动复位、半自动和全自动收缩光圈等结构。照相机的质量、产量开始飞速发展。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为第三阶段的后期。这期间,日本的小西六摄影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调焦照相机--柯尼卡C35A135照相机.接着日本又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双优先式自动曝光照相机--美能达XDG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开创了一台相机具有多种曝光功能的先例。
这期间,光学传递函数理论进入了光学设计领域,出现了成像质量高,彩还原好,大孔径,低畸变的摄影镜头。同时,镜头向系列化发展,由焦距几毫米的鱼眼镜头到焦距长达2米的超摄远镜头,并有了透视调整、 变焦徽距、夜视等摄影镜头。电子技术逐渐深入到照相机内部,多种测光、高精度的电子镜间快门、电子焦平面快门以及易于控制的电子自拍机等都纷纷出现。曝光补偿、存储记忆、多纪录功能、电动上弦卷片、自动调焦等各种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应用,高度自动化、小型、轻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质的各种新型相机,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不断问世,从而为摄影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设备。
至此,相机开始进去我们熟悉的阶段,我国也开始在60年代生产海鸥牌、凤凰牌相机。
3.分红感光材料的发展简史
    传统的感光材料有感光片和相纸,数码相机通过感光元件记录影像。
    感光片和相纸都有黑白片和彩片两种,它们的感光物质主要是银盐。
一、感光片发展的历程
    1826年,法国人尼普斯用沥青加上熏衣草油(感光物质)涂在铅锡合金版(片基)上,曝光8小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窗外的景物》(又叫《鸽子窝》)。
  卡罗摄影术1835年,英国发明家塔尔博特用涂有感光物质的纸质片基放入相机,拍成负像,然后通过特定装置获得正像。
  达盖尔摄影术:1837年,尼普斯和达盖尔完成了银版曝光法的发明实验。1939年,法国政府向世界公布了摄影术的诞生。
  此后,不少人实验银版法以外的方法。1844年,中国科学家邹伯奇尝试用玻璃版拍出照片。1851年,英国摄影家阿切尔发明了火棉湿版法,也是用玻璃版。湿版比金属版清晰度高,可以复制照片,曝光时间短。
  1871年,英国人发明了溴化银明胶干版法,感光能力由原来十几分钟提高到几十分之一秒。经过改良后这种感光材料很快大批量生产。摄影术由此流行开来。
  1907年,德国生产出彩负片。1936年,市场上开始销售美国柯达公司研制生产的彩胶片。
  1934年,德国开始用DIN制作为感光度的制式。1942年,美国开始用ASA制式。
  现在,感光片的感光度最高可达ASA6400/39DIN
二,相纸的发展史
  19世纪70年代中期,相纸为蛋白相纸。
  1880年,出现溴化银印相纸。19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人用粗面纸、布纹纸制作照片。
  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涂塑纸。
走进初三  此外,还生产出适合彩底片做黑白放大用的全黑白感光纸。
  现在用的彩相纸多是涂塑纸。
三、感光元件的产生和发展
  传统相机用感光片记录影像,而数码相机的胶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与相机一体的,是数码相机的心脏。目前数码相机的核心成像部件有两种:一种是广泛使用的CCD(电荷藕合)元件;另一种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导体)器件。
  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由许多感光单位组成,通常以百万像素为单位。当CCD表面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的感光单位所产生的信号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它使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制成,能把光线转变成电荷,通过模数转换器芯片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压缩以后由相机内部的闪速存储器或内置硬盘卡保存,因而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数据传输给计算机,并借助于计算机的处理手段,根据需要和想像来修改图像。
  CCD1969年由美国的贝尔研究室所开发出来的。到了80年代后半期制造出高分辨率且高品质的CCD。到了90年代制造出百万像素之高分辨率员工制度CCD,同时,CCD的单位面积也越来越小。
  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和CCD一样同为在数码相机中可记录光线变化的半导体。CMOS便于大规模生产,且速度快、成本较低,现在高动态范围CMOS器件已经出现。
 二,彩感光片的构成和种类
  彩感光片有彩负片和彩反转片两大类。
  彩负片需要在相纸上印相或放大才能呈现被摄物的正常彩,彩反转片经过冲洗得到的是和景物彩相同的彩正片,可以直接观看、放映幻灯或用于印刷制版。
  为了使被摄物的彩正常还原,彩片一般分为日光片和灯光片,用于不同光源的拍摄。
  彩影像不是由银的颗粒组成,而是由染料颗粒组成。经彩显影,在卤化银被还原的同时,也形成染料颗粒,而经过漂定处理后,彩底片上就只留下染料颗粒所组成的影像。彩感光乳剂有三层,保证三层之间感光度平衡,才能使被摄体的彩得到正确还原。
  彩正片曝光宽容度小,对温敏感,在拍摄和冲洗上比彩负片要求严格。
  根据感光度,黑白和彩感光片都可分为慢速、中速、快速片。感光度越高,成像颗粒越粗。
三、影响数码相机成像的因素
  数码相机有较强的适应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在不同光线环境下只要选择不同的感光度,就可以顺利拍摄,而胶片相机则需要更换不同感光度的胶卷才行。
  不过,和用快速胶片颗粒增粗一样,数码相机感光度高时,成像也会出现颗粒。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影响感光器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光器件的面积;二是感光器件的彩深度。也就是彩位,就是用多少位的二进制数字来记录三种原。非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感光器件一般是24位的,高档点的采样时是30位,而记录时仍然是24位,专业型数码相机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
常用专业术语(二)祝老师的话
  感光度(ISO——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所有胶片上都标有厂家标定的感光度,这是决定拍摄感光控制的第一个参数。目前感光度的标定方法有美国的ASA制、德国的DIN制,国际标准感光度ISO制是两种制式的组合。如常用的胶卷上一般标有ISO100/21°、ISO200/24°等。
  影响感光度的高低主要因素,一是感光片上卤化银颗粒的大小,二是颗粒表明所形成的感光中心的多少。拍摄的时候需要根据拍摄条件和目的选择底片的感光度。
  反差——指画面中影像不同部分的明暗差别的程度。明亮的部分与暗部差别程度大的,反差大,反之,反差小。
  密度——是指感光材料经过曝光、显影、定影之后,在底片的单位面积上银粒沉积量,用以表示变黑的程度。通常把这种黑度称作密度。底片上银粒沉积量的不同,构成了黑度不同的影像。由于密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阻光能力,所以密度的大小可以根据透过光线的多少来测定。
  宽容度——人的眼睛能够看见被摄物体从最亮部到最暗部的完全过度,但感光片只能记录一定的范围,我们称感光片的宽容度。了解胶片的宽容度,意义在于合理判断拍摄对象的亮度能否被胶片完全记录。
  灰雾度——感光片没有经过曝光就显影,均匀分布在片基上的密度层叫灰雾度。负片比正片灰雾度大,高感光度片比低感光度片灰雾度大,保存、拍摄、冲洗过程也会产生造成灰雾。灰雾破坏画面的清晰度。
第三节 感光材料的选用及其他注意事项
  选择感光材料的标准,一是拍什么,二是为谁拍,三是为什么拍。
  拍摄彩照片,需要摄影记者对彩有特别识别和感受能力。
  彩照片承载着许多信息,摄影记者在选择黑白还是彩时,应该考虑提供更多有利于读者理解故事的信息。
  选择感光材料一般考虑:感光度、反差效果、颗粒效果。
  感光材料的保存,要注意避光、低温保存、防潮,另外,拍摄后应及时冲洗。
5. 摄影的功能和应用
摄影的功能
1、  记录史实(文献功能)
因为摄影记录的客观世界的二维图像具有历史的不可重复性,因此记录特定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是摄影的主要功能。照相术发明之初,主要就是给人照相,为的是人们想要保留一份对过去岁月的怀念。接着是记录事物、事件。当这些照片装璜悬挂后,发现其具有审美价值时,人们就把它称为艺术品了。
2、  广告宣传(传播功能)
这一点就不须详述了,因为当今世界想看不见广告太难了。
3、  审美功能
即所谓艺术性功能。具备艺术性要有三要素:一是形式上对人有视觉美感,包括被摄对象、构图、光影、透视、彩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愉悦感;二是内容上要引起审美者的感情共鸣,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三是作品适于展出、悬挂供人长期欣赏。
    4、认识功能  记录肉眼看到或看不清的事物,使人们认识它们。
    5、教育功能  美的画面形象,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摄影的本质是:摄影者运用摄影术对客观可视存在的主观反映
6.摄像的诞生与发展
1.摄像的诞生:
1912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雷金开始研究电子摄像技术。1923年发明电子电视摄像
1931年制造出比较满意是摄象机显象管。
1956年美国安培(Ampex)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性摄像机为磁带摄象机。当时是采用摄像管作为摄像元件,因此寿命低、性能不稳定高昂的制造成本等方面成为了最致命的弱点,使其使用范围一直限制在专业领域,并无缘用于民用领域。
  2.摄像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初 电子管时期:耗电、笨重、黑白质量不高,多用于演播
2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时期:比上一阶段有突破发展。
    1976年, JVC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家用型的摄像机,其使用的是JVC独立开发的VHS格式,VHS    Video Home System的缩写,意为家用录像系统。
3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实现自动化,画面有质的飞跃。
4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数字CCD摄象机时期:广播级、专业级、家庭领域都已数字化,彻底淘汰了真空管摄象机。进入1990年代后,家用摄像机已从最早期的VHSS-VHSVHS-C发展到现在国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V8Hi8系统,其信号录制质量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价格不断降低,使用家用摄像机已成为全世界的一股新的风潮。但这些系统所能提供的最佳解析度仍无法与广播级、专业级的摄像设备拍摄出的电视信号质量相提并论。
7.摄像的功能与应用
摄像的功能:
1)感知功能:人类可以感知和识别视觉符号
2)存储功能:客观影象的长期存储
3)共享功能:影象资料的共享
专业的数字摄像机
8. 摄影与摄像的区别和联系
摄影的特性:(1)形象直观性;(2)现场纪实性(3)瞬间永恒性。
摄像的特性::(1)形象直观性;(2)现场纪实性(3)连续影象性;(4)技术复杂性
摄影拍的静态影像,具有凝固瞬间的作用。反应的是拍摄当时的情景,但由于是固定影像,拍摄者也可以有意进行一些创作,等待更好的时机进行拍摄。
摄像拍摄的是动态影像,反应一段视频,国内25帧每秒,胶片机为24帧每秒。基本是现实状态的真实反应,当然也可以通过导演,是一些创作出来的影像显得更加真实。信息量大。
摄影和摄像都是记录视觉的感官体验,在构图、光线、调等方面都是相通的,技术上操作也有相似之处,特别是数码相机和高清摄象机的出现区别已越来越小。
9.、课后小结:
1.学员通过学习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掌握摄影的功能与应用;摄像的诞生与发展;摄像的功能与应用;摄影与摄像的特性;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初步了解摄影摄像。
10.课后训练 就业协议书范本作业:
1.收集摄影、摄像器材的资料,并整理成材料上交。
板书设计
1.学员了解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2.掌握摄影的功能与应用;3.摄像的诞生与发展将进酒原文
4.摄像的功能与应用;5.摄影与摄像的特性;6.摄影与摄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后记
希望学生有动手精神,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