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完美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徐州市中小学教研室  郭林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能力
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教学重点]
周公解梦 梦见棺材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
和发展。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教学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学习时,学生容易产生这二者是自相矛盾的,或者是用一个特征否定另一个特征的看法。如何把二者统一起来,是理解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第二个难点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该难点难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认识暂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甚至长时间不能被实践所检验,能否说这个认识不科学。另外,学习实践标准也不仅限于懂得认识如何被检验证明的问题,而是要使学生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破除思想束缚,不断打破陈腐的、过时的框框、条条,更新认识,树立新的思想,做到这一点是比较难的。
[教学提纲]
2020新年快乐>0511是哪里的区号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2)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教法学法指导]
(一)教法
教学过程中注意贯彻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突出重点内容的讲解,通过事例分析、材料阅读、课堂讨论、典型观点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法
按照导读提纲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现实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注意知识的迁移,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加强对所学概念、原理的识记和理解,能及时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得到及时解决。做好课堂笔记,认真完成课堂反馈练习,发现并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说明实践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材料,充分了解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已有认识,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将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或投影,设计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的特点,可事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教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应该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第六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首先请大家预习第一框题的内容。
(出示导读提纲)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实践是什么?
2.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实践具有哪些特点?它与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所讲的实践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实践既有客观物质性,又有主观能动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为什么实践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学生根据导读提纲预习教材。如果教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可直接进入教学过程步
骤二。)
教学过程步骤二:释疑解惑,设疑探究
中秋祝福语简短最火教师:说到实践,大家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说,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等,这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
(出示投影材料或有关视频材料)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曾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现在最流行的歌曲思考:为什么徐本禹能够“感动中国”?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回答)
(归纳总结)
徐本禹能够“感动中国”,重要的一点是他用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服务实践,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
教师:说到实践,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从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的。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对于什么是实践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出示投影)
生日短信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上述三位哲学家对实践的认识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回答)
1.杜威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是一样的。
2.费尔巴哈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进行的利己的活动。
3.黑格尔虽然承认实践是人的活动,但认为实践只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的活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