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积累“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等词语。
2、  理解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3、  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4、  培养学生“格物致知”的精神,做一个注重实践、勇于开拓的人。真心英雄歌词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第八号当铺演员表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预习检查
  1、读准注音:
丁肇(zhào)中  彷徨(páng huáng)  埋没(mò) 
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    中庸(yōng)
六一儿童节祝福语小学生  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何处去。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手机充值卡怎么用3、了解作者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发现新粒子(“J”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阅读课文,到相关的句子或者短语,来解释“格物致知”。(学生自读课文,寻,小组交流。)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从而获得知识。
感恩老师手抄报资料  短语:“实验的精神”,还有“实地实验”、“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实地探察”
爱恋天狼王子  句子:“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短语:“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有计划的探索”。
  句子: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靠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是不行的。
2、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本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全文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论题,即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1段):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该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第12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析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许多的观点,请同学们将作者漫谈的观点出来,做上记号。(读书,寻,做记号,交流。)
①“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③“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⑤“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⑥“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研究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有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⑦“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齐读这些句子,这些句子虽然表述内容不同,角度不一,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你能说说这些观点中的共同点吗?
明确:都围绕“格物致知”来说的,都论述了“格物致知”也就是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这就是本
文的中心论点。(板书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3、“格物致知”是丁教授点出论题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结合课文,说说它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①丁教授认为在传统教育意义上“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②丁教授认为其真正意义是“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意义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中国学生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你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5、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6、结合课文,说说我们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有三点:①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②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③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7、本文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2)举例论证: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