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百练: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相组词
双重认证论述百练: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心理距离”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最早把“心理距离”作为一种美学原理理解的是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他所说的“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
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如此一来,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
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
材料二:
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语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个道理可以拿一个浅例来说明。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
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
汽油92现在价格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第三章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劳动节文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品味诗人笔下的绿竹形象时,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才能发现其被赋予的生命力和美好品质。
B.审美主体如果能做到既“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就可以进入到“不即不离”的理想审美
境界。
C.要发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只有摒弃实用的态度,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才能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D.朱光潜先生否定艺术创作中写实主义作品,因为这些作品妙肖人生和自然,会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有别于时间与空间相隔的“距离”,它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艺术处理而获得的。
B.艺术作品中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贴近就愈能打动我们,同时也可能让我们失去愉快的审美体验。
C.朱光潜先生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意在证明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
D.蔡琰和杜甫写的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他们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是站在客位上将这种情感客观化。
3.结合两则材料,下列语段最不适合用“审美距离”解释的一项是(   )(3分)
A.在《唐吉诃德》中,看多了游侠小说的唐吉诃德以为自己就是游侠,于是行侠仗义走天下。四级作文模板万能句型
B.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陈其元《庸闲斋笔记》
C. 侬家家住西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图画中。——郭六芳《舟还长沙》
D.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姜夔《淡黄柳》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着陆,宇航员带回了月球表面的照片。网友纷纷及冠之礼是什么意思
表示大失所望,认为这不是那个从小在古典诗词中熟悉的、富有诗意美的月亮形象,甚至开玩笑地说:“好失望,瞬间对月球失去了好奇心”,“真是个不争气的球”。网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转变呢?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现象的理解。
【参考答案】
1.C(A项“要彻底改变对竹子的观念认知”错误,根据原文,应是“要彻底改变看待事物(这里指竹子)的普通方式”,即不将竹子视为实用的寻常之物,而要从诗人的眼光、审美的视角来欣赏他们笔下的竹子。B项条件与结果倒置,应为:“不即不离”的境界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D项朱光潜先生否定的是极端的写实主义作品而非写实主义作品。)
2.C(朱光潜先生举王渔洋《秋柳诗》的例子不仅证明了艺术与实际的距离若是太远,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同时还证明了距离若太近,则容易使人回到现实世界。)
3.D(D项应该用《谈美》第三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移情原理”去诠释,和“审美距离”无关。)
4.①首先由时空距离的概念引出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概念;②其次从创作者的角度,以古代诗文中的竹子为例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然后又从欣赏者的角度论述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④最后提出解决审美体验“距离的内在矛盾”的方法是“不即不离”。
评分建议:以上四点各1分。
5.①诗词中的月亮与人们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有适当的距离,使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审美的态度去观照和品味月亮,从而发现月亮中的美和诗意;②月球表面的照片则会拉近人们和月亮之间原有的适当距离,甚至让原有的“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消失,因而容易使人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
评分建议:以上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