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院刘芳(1974—),女,学士,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医学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和新闻;毛志荣(1974—),
男,硕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务和思想政治。
王守仁“知行合一”和
“致良知”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刘芳1,毛志荣2
(1.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304;2.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王守仁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心学开创者。王守仁因龙场悟道而开创阳明心学,倡导“知行合一”和“致良知”,这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也是从实践而来的方法论。文章围绕“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核心思想的中心内容,阐述心学思想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对今人的道德提升和价值观引导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知行合一;致良知;
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2-0138-02
总第506期Vol.506大学(思政教研)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2021年3月Mar.2021
1506年是为正德元年,首辅刘健、少傅谢迁向明武宗奏请诛杀干政宦官刘瑾未成,致仕回家。给事中戴铣、李光翰等二十余人上奏,想让刘谢二人留任,反遭逮捕。时任兵部武选司主事的王守仁(号阳明)上疏论救却遭连累,被打了四十大板后降职远调到贵州龙场驿,当了个不入品的驿丞。在龙场驿,王守仁没有下属、编制和办公场地,他召集随从修房,开设书院教苗族民众读书、写字、学理,受到爱戴。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在龙场驿继续格物穷理,顿悟之后为中国哲学立起一座里程碑———
阳明心学。学界普遍认为,王守仁思想的发展,以龙场悟道为分界线。台湾学者蔡仁厚提出龙场悟道之前的阶段是王守仁“自我发现”的过程,后一阶段是“自我完成”的过程[1]。张立文也说:“从笃信朱
熹格物穷理的‘照着讲’,到中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的‘接着讲’,王守仁从自己格竹子之理的失败中,孜孜追求,或出入释老,或泛滥辞章,其生命的跃动,永不停息,终
于经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磨炼,而得来龙场悟道。”[2]
中国十大红木家具从这
个层面上讲,龙场悟道在阳明心学研究中被视为王守仁走向学圣贤正途的标志。
运动员加油词一、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核心思想,为其提供了成功的“操作手册”
龙场驿的社会实践是王守仁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年,悟道后的他将知行合一作为行为准则,
造就了彼时的辉煌,也让他的思想远播海外,扬名后世。正德四年(1510年),朝廷重新启用王守仁,任命其为庐陵知县,此后任刑部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鸿胪寺卿,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六年的时间,他从编外无品人员成为朝廷的三品大员。正德年间江西
匪患猖獗,正德十二年(1508年),巡抚王守仁采用刺探、分化、连坐等手段讨伐土匪,用兵手段“诡异”,从不与敌人正面交锋,擅长声东击西,不按常理出牌,兵力再少也敢出战,挖坑打埋伏,把敌人死死围住,逼其突围,敌人一旦进入伏击圈即刻发动总攻,取得胜利,由此带来“狡诈专兵”之
名,从正月到十月,王守仁荡平了为患赣南数十年的匪患。“江西剿匪记”的社会实践对于思想家王守仁的成长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与土匪斗智斗勇的两年间,他熟练掌握了一个工具,即“知行合一”。知与行也即理论与实践,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千古年来在方法上争论不休,然而王守仁用结果告诉大家:懂得道理就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伟大而崇高的志向如果不接地气,没有符合实际的实施方法路径,那这个“知”就是“假知”,没有价值,更谈不上指导意义。要做到“真知”,就必须做到知行合一。
按照王守仁学生钱德洪的记载,王守仁龙场悟道乃是1508年,次年,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请王守仁在贵阳书院教育
州县的年轻人,“是年先生始论知行合一。”[3]
网游之血狐杀戮
王守仁从实践
土楼中提炼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思想,
此后经年,在这个有效工作方法的指导下,他平定了宁王朱宸濠之乱和两广之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了正德年间的名臣和传奇。获得成功的背后,除了“知行合一”的智慧引导,还有为苍生太平、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和“致良知”
的赤子之心。二、“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总纲和精华
在学界,“致良知”的提出,被认为标志着阳明心学体系的最终完成,也是阳明心学成熟与完善的体现。据钱德洪所记,“致良知”之说乃是先生于1521年明确提出的:是年先生
138
始揭致良知之教……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先生曰:“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又曰:“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做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久乃曰:“近觉得此学更无有他,只是这些子,了此更无余矣。”始有良知之说[3]。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到作为心学总纲和精华的“致良知”得之不易。良知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孟子,继承了孟子良知思想的王守仁,又赋予良知更为丰富的内涵。王守仁提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自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自是纷纭劳扰,良知亦自会分别得。盖思之是非邪正,良知无有不自知者。”[4]良知可以用来作为明辨是非的道德标准与准则。无论是非、善恶还是诚伪,它们在良知面前都会原形毕露,因为良知本身就具有知是非的能力[5]。
宁王叛乱之时,南昌落入叛军之手,赣南巡抚王守仁被宁王派人追杀,没有援兵只有身边几个亲随,王守仁写下四个大字:誓死报国。他到临江知府戴德孺,说服戴德孺与他一起平叛,尽管力量悬殊,但他的良知和对国家百姓的责任让他选择勇敢地站出来。致良知让王守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危难之下又该如何做。1519年七月廿七日,宁王之乱正式平定。朱宸濠准备了十年的叛乱,王守仁用了四十三天即平定,支持他克服万难建立绝代功勋的,除了“知行合一”的实践真知,练就一身本领只为报国救民,“起兵平叛,本为苍生百姓,天下太平,如此而已”[6]。
平定宁王之乱体现了王守仁在“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上的完美结合,他秉承初心,行之有法,做事前先进行调查研究,尽量全面地掌握局面,做事过程中敢于担当,碰到事不怕事,而且敢于迎难而上,遇到困难不动摇,困难自然会迎刃而解,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心性坚定,自然能达成目标。有了“致良知”的理论支撑,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王守仁也能感觉自己就像熟练掌握了行舟技能的舵手一样,“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3]。
抖音上面比较火的音乐1522年嘉靖元年,自正德元年被贬,王守仁悟道已十余年,他想要把“致良知”的思想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便辞官在民间立院讲学,弟子无论贫富贵贱一律一视同仁,倾囊相授。嘉靖六年(1528年),两广叛乱,王守仁接到嘉靖皇帝的委任,在前往平乱之前,他将毕生坎坷和智慧凝聚的精华“心学四训”传授给了学生钱德洪和王畿,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被视为知行合一至善之道的天泉论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动之。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后,带着
誓死报国决心的王守仁顺利完成了平乱任务,嘉靖七年,王守仁肺病发作,在江西南安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手指胸前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的一生,心向光明,心存大道,虽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良知和正道,他教化民众,通过提高修养和知识水平可以去除私欲杂念;人们的日常行为中事事皆应有道德伦理的指导,只要良知能够代替私欲,人一定能够破除“心中贼”。他一言一行皆体现克己奉公、善良正直。他的“知行合一”是理
论学问和实践智慧的完美结合,他的“致良知”则高扬道德的价值与地位。故而王守仁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
三、“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现实意义文章出轨恋姚笛
王守仁武能带兵打仗,文能治政安民、著书立说、传经授道,其心学思想包含如何为人为学、立身处世、交友治民、修身齐家和治平天下等,良知教育是其心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知行合一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治学问最终是为治平天下,这些理论对于提升个人修养以及今人价值观引导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7]。
(一)“致良知”体现高尚的道德追求
“致良知”的思想,本质是尊重道德价值,目的是提高道德境界。人心的善恶全凭良知判断,一心向善
、端正良知便是知天理的表现,人要遵从内心原有的天性,不要让欲望与不自知的恶蒙蔽了善的天性。王守仁将“致良知”作为教育理论核心,给他的学生提出了很多修养身心、涵养道德的方法,如正心诚意、居敬存养、事上磨炼等,大到治国,小到交友,这些方法都能提供道德指引,同时也能为明辨善恶和是非提供判断依据,为迷失精神家园的现代人提供心灵净化、修身立德、复归善性的价值指引[7]。
(二)“知行合一”是有效的方法论
以立志为学为例,王守仁在《教条示龙场诸生》提出“八字箴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立志是根本和基础,勤学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人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就需要朋友的支持,这样才能明辨是非、改正过失,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八个字四件事互为因果,关系紧密,逻辑清晰。王守仁以他一生的际遇为例,充分证明知行合一是有效的方法论,他在政治生活上遭受了不公,却仍清楚知道自己为天下苍生百姓享太平的人生目标,所以他忍辱负重,身处人生低谷更要知难而上,通过一次次治军治政的实践锻炼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这不但展现了儒家自强不息的精神,更是知行合一的体现。这些,对于化解今人在职场或人生中的挫折、郁闷、烦躁都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蔡仁厚.王阳明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1.[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08,461.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4卷[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931+931+893.
[4]王阳明.王阳明全集:第1卷[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56.
[5]吕本修.王阳明“致良知”思想及其道德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1):15
[6]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第3卷[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238
[7]任健,徐婷.王阳明治家思想及其价值分析[J].学术研究,2020(06):30+34.
(责任编辑:莫唯然)
13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