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文网   作者:秦 文   2012-2-23 21:23:25   www.wybylw
   
摘 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系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如何将这一老牌专业建设得有特、有活力,是大家都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多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从明确专业定位、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双导师制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5-0071-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全国各所本科院校计算机系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目前高职类院校大多也已开设该专业。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将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融入到课程体系当中,如何切实有效地贯彻该原则以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目标,这是一个一直困扰我们
的问题。通过对多家企业的深入调研,我们对企业人才需求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环节的改革有了如下一些想法。
一、明确专业定位
明确专业定位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应用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的各个方面,如果定位不清,必将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核心技能。在经过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后,我们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很宽的应用领域,技术覆盖面较广,职业分工较细,我们对涉及IT行业职业领域中有关软硬件开发、信息处理、网络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信息系统集成等职业领域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调研后,列出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职业岗位,并对这些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以信息系统管理员为切入口,培养具有信息系统终端管理能力、系统基础设施管理能力、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人才的培养符合专业定位,必须确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调研所了解的情况,我们从学习经验、转变观念入手,提出在校内教学环节大力促进校企共建课程,在校外实践环节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方案。
1.校企共建,全面优化校内课程教学
校企合作共建课程,首先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专业的教学计划,使课程设置能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其次,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教师参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促进了教师的课程教学。同时,教师也将部分项目分解,让高年级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任务,引导他们边做项目边学习,以任务要求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再次,学生参加企业生产的顶岗实训,真实体验岗位工作。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确确实实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
2.引入证书课程,打造课程与职业之间的桥梁
证书课程是指获得就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链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有的已直接列为计划中的课程,有的通过专业课程延伸,
成为证书课程,可直接参加考试。这样,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到毕业证书,也可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认证证书。
3.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我们构建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并经过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该模式日臻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益。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课程提出了四种具体课堂教学模式。按照岗位要求,针对课程主要涉及的基本职业行为构建相应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
三、深化教学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源头,是根本。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为此,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教改理论,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广泛地开展社会调研,组建由企业人士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培养目标,认真分析岗位所需的能力结构,坚持按照职业岗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体系
结构来进行课程设计。根据本专业所培养学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将所需掌握的技能分为相应的模块,按照技能模块进行课程的规划设计,严格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课时数,基础理论课所占比例适中,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并能针对培养目标的需要,对基础理论课进行改革。专业课强调培养学生掌握企业实用的技能,在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切实做到与企业联合共建,课程内容针对社会需求,实用性强,并有机加入双证课程。课程安排采用链路课程体系,按照技能掌握的层次关系将课程分为“初级技能课程→高级技能课程→综合技能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可行。
2.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必须紧贴社会需求,我们将社会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分为“初级技能→高级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将不同层次的技能训练嵌入到“课内实验→课程实训→校内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四个实践环节中,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同时,保障学生所学技能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开设了大量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跨科目的组织综合性实训项目。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接轨,应建设一批校内实习实训室,应能仿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能让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就业岗位环境,在与生产现场相同的条件下得到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案例教学法,在校内实训课程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校外实训基地采用现场教学,将具有高职特点的多种教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改善教学效果。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应建立课程专用网站,为学生提供课件、练习题、在线答疑、考证辅导资料等多种辅助教学服务。
四、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手机软件测试教学质量是我们的生命。必须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的规范化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机构健全,职责明确
为了规范教学管理,系内应建立教务办,应有专人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内也应设立专人配合系教务办完成教学管理。
2.制度健全,保障有力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应建立系内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专业内也应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开展教学检查,并不定期抽查;在保障了良好的教学质量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形成教与学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教学秩序的改善。
3.文档资料分类管理
教学基本文件应齐备,每一门课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授课日志等都应归档。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电子资料,从而实现对教学资料的自动化管理。
4.流程规范,操作性强
为了健全管理制度,专业内应制定明确的教学检查工作流程、大纲制定流程、命题管理流程。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试卷审阅等制度。
五、推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所谓“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在学生一入学就由任课教师出任,负责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企业导师则在临近毕业的一学年从合作企业聘请,本专业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企业明确培养目标,选派工程师任指导老师,以保证学生在毕业前受到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的培养。“双导师”制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世,得到全面培养。特别是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职前培养,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学生到了企业,指导老师引导学生适应工作环境,师傅带徒弟式地手把手教,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了解岗位要求,熟悉工作流程,掌握特殊技能。这种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较好地实现了教学与就业无缝连接。
1.双导师制可修正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存在的动态偏差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职业指向性,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都按某一个应用方向进行培养,而与不同的用人单位的具体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受就业过程中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招生时预期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时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加大。这一偏差可以通过
结合岗位技能的个性化培养加以修正。
2.双导师制可解决培养订单过小的问题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要求较高,而需求数量有限,对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倾向比较普遍。我们培养的学生多是到中小企业从事计算机或网络系统的维护管理、单位的信息化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技术支持或技术服务性的工作,一个中小企业不太可能接受太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加上各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个性化,成规模的订单式培养有一定难度,事实上,我们接到的多是小额订单,双导师制恰能很好地解决小额订单的培养实施问题。
3.双导师制可提高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实际录用率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用人单位最终能否留下实习的学生,取决于对学生实习期的考核情况。许多的用人单位出于对选拔学生的考虑,往往要求多于录用人数的学生到岗实习。能否让较多的学生顺利留在该单位,关键在于能否达到与就业岗位能力上的“无缝连接”和与用人单位企业文化的融合,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加强联合培养。
4.建立双导师制,实施个性化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结合订单培养要求,利用学生实习期间制订和实施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顶岗实习,置身于岗位中,学有所用,学习效果好,岗位针对性强。而且对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都有真切感受,对于学生毕业后的自我设计和成长,以及个性化发展,促进就业和自我创业,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可移动磁盘不显示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研,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做了一些探索,探讨了如何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将能力为本位的基本原则融入到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当中,切实有效地贯彻该原则以实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目标的方法。
结合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以及调研过程中企业的反馈,本文所讨论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方法以及双导师制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董则荣.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
[2]万世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张贤坤.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2(2).
[4]樊月华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7).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关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别在伤口撒盐 张惠妹
维纳斯之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
智能电视推荐∙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特专业建设研究初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