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历史
钢琴在历史上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三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许许多多著名的音乐家。
巴洛克时期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
换挡拨片怎么用当时的西方社会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专制王权的时代。西方的封建专制制度从文艺复兴后期开始,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专制王权是镇压反封建斗争,维护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强化国家机构的产物。它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但压迫愈强反抗愈烈革命斗争不断出现。因此巴洛克时期也是一个
革命时代。特别是英国1 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历史上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宣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诞生。十四世纪末叶和十五世纪初,新航线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使西欧殖民者开始了对亚、非、美洲的广大地区的殖民掠夺。这种掠夺在巴洛克时期规模更大。宗主国之间斗争更激烈。这时期的宗教领域经历了天主教的‘复兴”,并逐渐恢复影响。新教受到挑战,罗马教廷又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对这一时期的艺术也施加了影响。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用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这一时期的音乐,巴洛克不复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后的音乐作品,它确实存在着夸饰和有些不太规律化的特征。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创造就是“对比”的概念。“对比”可以表现为各个不同的方面:音的高与低;速度的快与慢(快与慢的段落对比或快慢声部间的对比);力度的强与弱;音的不同;独奏(唱)与全奏(合唱)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结构中存在,
各有它们的地位。巴洛克音乐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
说道巴洛克时期,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这个被人们称为“现代音乐之父”的著名音乐家。
巴赫是路德教派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教会音乐的创作。他深受路德派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在他的性格标签上,虔诚的宗教性是需要提到的第一个性格特点。爱森纳赫是巴赫的出生地,其境内耸立着巍峨的地标性建筑华特堡,马丁•路德曾在这个城堡中将圣经译成德文。巴赫幼年进入的爱森纳赫拉丁语学校,也恰恰正是200年前路德的母校。对少年巴赫而言,学习路德派教义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事实上,他7岁便开始学习圣经、诗篇、教义问答,特别是德文和拉丁文的福音书和使徒书。后来在奥尔德鲁夫老修道院,他又进一步学习了莱昂哈德•胡特尔的《神学概论》。在随后几年中,他来到吕内堡的米歇尔学校,在那里数年的唱诗班经历,为他积累了大量16、17世纪的宗教众赞歌曲目。可以说,巴赫的整个少年时期都浸润在丰厚的宗教土壤中,系统的宗教学习,把巴赫培养成为一个虔诚的路德新教徒。
在他的一生中,虔诚的宗教性首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上,他认为音乐是神性的表达,而自己的音乐才华不过是上帝的恩赐,所以他将自己的音乐天赋悉数奉献给了世人。路德信仰中认为职业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人的天职,人们应在所处的地位上尽到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巴赫的一生正是遵循这样的思想,来履行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和义务的。无论是作为管风琴师、乐师还是后来的乐长,巴赫在每个职位上都勤勤恳恳地工作,不遗余力地奉献。
其次,他一生着力将宗教元素植根于音乐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内容来解读、歌颂、传播《圣经》,而这点也是受到马丁•路德的影响。马丁•路德本人十分喜爱音乐,也懂得音乐,在宗教的改革
上成功地利用音乐赢得了信徒。他曾创作出许多以简洁配乐而成的曲调,加入欲传达的语言,一般称为众赞歌,又名圣咏合唱。巴赫致力于这种曲调的经营,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比如在他有编号的1120首作品中,有多达450首(1/3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创作的。马丁•路德的众赞歌集在巴赫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他深深领会路德所说“音乐乃表达人类感情”的观点,将自己对上帝的热爱与忠诚,植入其广袤的音乐作品中。如1717年在魏玛完成的《管风琴小曲集》就是一部众赞歌前奏曲集,在它的扉页上,巴赫题词到:“为了至高无上的上帝的荣耀,为了对我的同胞进行教诲”。不仅如此,他还曾劝导他的学生“按照众赞歌的词”来演奏众赞歌前奏曲。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巴赫的创作意图不仅为了上帝,
领导送礼他还能把教义融入具体的作曲法中,尝试用众赞歌的主旋律陈述教义,而其他的对位声部负责“解释”释义,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教义的内容来正确演奏其作品。路德教会的乐师,其主要职能是为礼拜天及神圣节日的礼拜提供新的音乐,所以巴赫大部分作品都是清唱剧、神剧、受难曲及弥撒曲。早在魏玛时期的清唱剧中,巴赫就结合了众赞歌的歌词和圣经中的词句。如在《来吧!异教徒的救星》一曲中,巴赫在宣叙调运用意大利歌剧中的“卡瓦塔”风格来表现救世主的到来,又在咏叹调中运用“西西里舞曲”来表达对基督的欢迎。在莱比锡的20多年里,巴赫共创作了265首清唱剧,算下来平均每个月要创作一首,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从创作的第二套清唱剧开始,巴赫倾向于让每一首清唱剧都以众赞歌为基础,逐字逐句地把一首众赞歌用在开头和结尾的合唱乐章中。
《圣经》是巴赫精神世界的主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以圣经故事为背景的受难曲,其巅峰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特选于1729年耶稣受难日(4月15日)首演,充分表达了他对《圣经》虔诚的心态。《马太受难曲》选自《马太福音书》的章节,包括了引自圣经的段落,还附加有27首抒情诗,体裁相当庞大,此曲中巴赫运用了新教圣咏那首著名的《受难合唱》。曲调源自德国作曲家哈斯勒的一首世俗歌曲《我心烦意乱》,后来有人配上了新教赞美诗《衷心希望》的歌词。在全曲中,此曲共出现了5次,每次的歌词和调性及和声配置都不同,特别是最后出现的两次,高尚和肃穆的情绪感人至深,用贝多芬的话来概括就是:“它来自心灵,也能走进心灵。”巴赫认为这部作品十分重要,手稿抄写得公正而整洁,并用红笔写出那些直接引自圣经的话,英国作曲家、音乐史学家帕里认为《马太受难曲》是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其存在就是最佳的佐证。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从和声的发展来看,大、小调功能体系和声是巴赫最后确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纪中叶为止,在当时和声所能达到的基础上,其成果是要归功于巴赫,他甚至被贝多芬称之为“和声的创造者”。
古典时期
关于夏天的成语然后我们说一说钢琴历史上的第二个时期——古典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0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
十二星座是阴历还是阳历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西方音乐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通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段时期。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大师,他们的杰出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音乐艺术的“经典”。古典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早期复杂的准备过程。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经历了一场广泛的思想革命——启蒙运动,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的面貌出现的,然而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文化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方面。启蒙思想家反对传统的宗教,提倡自然神论;反对形而上学,提倡科学和常识知识;反对专制的权威和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口号。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法国百科全书派正是身体力行地要以先进的哲学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黑暗愚
昧的社会。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布瓦洛在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经典《诗艺》中强调“良知”或“理性”,痛斥想象和飘忽无常的情感。他认为,凡是天生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真实的。文学家要爱理性,永远不能和自然寸步相离。启蒙时期流行的文体是更富于理智的散文,优秀散文的清晰、生气、得体、匀称和优美的品质,也成为评判其他艺术的准则。音乐艺术中,古典主义的几代大师,则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的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大众化的时代。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开始面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公众。小说、戏剧描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音乐家也走出宫廷深院的大门,为音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音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人等品质,成为音乐美的准则。在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一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社会改革的同时,文化艺术获得发展。欧洲君主的广泛联姻削弱了国家民族的界限。艺术,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一体化的倾向。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示了新的音乐时代的开始。
古典时期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为音乐从教堂走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而旋律也不再采用巴洛克时期连绵不断扩充的音型,而是是短小的二四小节为基本单位而形成的方整型乐句,音乐呈现简单、优美、动听的特质。
这里我们就讲一讲古典时期著名的音乐家,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穷的车匠
家庭,27岁时受聘担任匈牙利艾斯台尔哈奇亲王的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他一生写作了104首
交响曲,4部清唱剧以“创世纪”和“四季”最为突出,同时也写作了68首的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20部歌剧(5部散失)、轻歌剧、13部弥撒曲和声乐作品。
海顿的音乐幽默、悠闲、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奥地利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老爹”。
浪漫时期
最后让我们来讲一下浪漫时期(公元1820年~1910年)。
浪漫主义一词原指用罗曼语所写的故事,进而指欧洲中世纪那些情节离奇、富于幻想、易于激起读者感情的骑士传奇以至后来的传奇小说等。欧洲文学史家用这一名词来称呼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盛
行的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比贝多芬早一年出世的韦柏和晚一年去世的舒柏特是拉开浪漫音乐帷幕的人。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属于初期浪漫乐派(1820—1850)的代表作曲家除韦柏和舒柏特外,还有贝多芬的晚期以及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柏辽兹等;属于中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是:李斯特、瓦格纳、弗兰克、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柴克夫斯基等;被列为后期浪漫乐派的作曲家有普契尼、沃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等。
haier洗衣机>ps如何换背景在十八世纪末,发生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中产阶级抬头,贵族、教会组织的没落,自由、平等、博爱的提倡,改变了社会、改变了文化,浪漫主义成为新的一股潮流,在这不到一百年的期间,音乐人才备出,创作出更多样式的曲风。
浪漫时期乐派的音乐家改变了旧有的形式与规则,为了能更加表现他们的情感。浪漫乐派有几个特点:标题音乐的确立、交响诗的开创、国民乐派兴起、再加上乐器更加精良(1830年代,由贝姆改良管乐器),管弦乐编制一步步扩编,造就这一个璀璨的浪漫乐派。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