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曲音乐 | 主要内容 |
(一)传奇 | 承袭宋元南戏传统,又称明清传奇。 梁伯龙《浣纱记》、汤显祖《牡丹记》、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两会民生热点话题 |
(二)六大声腔 | 明“四大声腔”: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戈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 海盐腔:最早出现,无曲谱传世;戈阳腔:流传最广,江西、安徽、福建、云南、贵州,粗狂豪放,一人唱众人和,伴奏只用打击乐器;余姚腔:形成于元末明初,明中遍及南北;昆山腔:也成昆腔、昆曲,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广的一种。魏良辅等人将昆山土戏改为“水磨腔”,用新昆山腔演出了剧本《浣纱记》后才广为传播。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清末两大腔系:歌舞类型腔系和说唱类型腔系。 |
(三)孔子在家里的排名花部乱弹 | 清代中叶对当时兴起的各种地方戏曲的泛称。 |
(四)梆子腔 | 又名秦腔。用枣木梆子伴奏,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的总称,源于明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说唱。是戏曲音乐板腔体的首创剧种,创立了我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 |
(五)皮黄腔 | 由“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而成。西皮起源于秦腔,经湖北襄阳及武汉一带的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二黄产生于江西、安徽一带,是在戈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在明清戏曲史上,皮黄腔影响极大。1790年乾隆八十寿辰,诏令“四大徽班”进京贺寿,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基础。(京剧真正的诞生和创始时期是同治和光绪时代,湖北楚班进京,促成了徽汉合流,才开始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剧种——京剧。京剧得名,是民国以后的事,因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 “京皮黄”为“京戏”。) |
(六)民间歌舞类型腔系 | 新兴的戏曲剧种中,有许多是在本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保持了更加浓郁的地方彩。采用扩展加花、缩紧精炼的边走手法发展为板腔变化曲体的,还有曲联、板式兼而有之的。 |
(七)民间说唱类型腔系 | 是在民间说唱和请神调、木偶傀儡戏、皮影戏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曲的总称。 |
(八)汉剧 | 旧称楚调、楚腔或楚曲。流传于湖北省以及湘、豫、川、陕、粤、皖、赣、黔、晋等省的部分地区,大约形成与清代康乾年间。汉剧首创皮黄合流,对其他皮黄腔系剧种的形成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襄、沙、府、汉“四大河派”。余洪元“汉剧大王”。 |
(九)川剧 | 流行于四川全省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集我国昆、高、梆、黄为一体的剧种。川剧锣鼓和帮腔体现了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其表演还少不了绝技,变脸、托举、开慧眼、藏刀等。川剧是将外来文化很好地与本地文化融会贯通的例子。 |
(十)豫剧 | 又称“河南梆子”或“河南高调”,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两大体系:豫东调和豫西调。 传统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拷红》《打金枝》《三哭殿》等; 广州小吃新剧目的优秀代表作有:《阴阳沟》《李双双》等。 豫剧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为【慢板】4/4拍、【流水板】2/4拍或1/4拍、【二八板】2/4拍、【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华为手机怎么投屏到电视机 |
(十一)粤剧 |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以及港澳等粤语地区。最早见于徐珂的《清书钞》。 唱腔:梆子类——宫调式,男女分腔;二簧类——徽调与商调综合调式、徽调式,同腔演唱。 |
(十二)白剧 | 白剧是少数民族白族的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西部等白族聚集地区。是明代屯军时由南方带来后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结合的产物。唱词沿用白族民间诗歌“山花体”(“三七一五”)。 唱腔分两大系统:吹吹腔剧系统“徒歌干唱”、大本曲剧系统“山歌小调”一人演唱一人弹三弦。 |
明清歌舞音乐 | 主要内容 大熊猫的作文 |
(一)秧歌 | 三个阶段:劳动小调—民间歌舞演唱—小戏 三个部分:小场演唱、锣鼓打击乐、唢呐吹奏(后两部分主要用于伴舞) 内容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表现大胆、直率的男女爱情的,也有《于七抗清十二月》《宋景诗造反》《洪秀全起义》等反封建歌颂农民起义的内容, |
(二)花鼓 | 又称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锣等,主要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苏、湖北、山东、陕西等省。 表演形式: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 |
(三)二人转 | 也称“蹦蹦戏” “秧歌”“小落子”,1952定名二人转,流行于东北各地的走唱类曲艺,以民歌、大秧歌为基础,吸收“莲花落”等演变而成。 如何填写高考志愿三种演唱形式:二人转、一人演唱单出头、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近年:坐唱、唱)。 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影片《白山新歌》记录; 二人转的各种表演形式。 |
(四)二人台 | 流行于内蒙古中西部和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是在民间丝弦坐腔、跑圈秧歌、踢股子的基础上形成的。 唱腔:主要取自汉族民歌的爬山调、码头调以及蒙古和其他民族的牧歌。 伴奏乐器:笛子、四胡、扬琴、四块瓦(两副竹板),笛子在乐队中占重要地位,艺人称其为“骨头”。20世纪50年代,又从京剧、晋剧引进成套打击乐器和锣鼓经。 |
(五)木卡姆 |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具有统一调式体系,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歌舞套曲)。 三大类型:喀什木卡姆、多兰木卡姆、哈密木卡姆。 |
(六)囊玛 | 流行于西藏拉萨、日喀什、江孜等地的藏族传统歌舞,“郎玛”(“内府乐”)。《仓央嘉措情歌集》。 结构工整,由引子、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组成。 |
(七)果谐 | “圆圈歌舞”,藏族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藏区流传很广 |
(八)白沙细乐 | 云南省丽江县纳西族的传统音乐,又名簸石细丽、丽江古乐。 |
(九)农乐舞 | 朝鲜族的民间舞曲,流行于吉林延边地区,表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对丰收的喜悦。 |
(十)摆手舞 | 土家族,流行于湖南、湖北家族地区,与土家族的民俗生活息息相关。 |
(十一)福建南音 | 又叫南管、南曲、南乐、弦管,是我国一个相当古老的乐种,可能与唐五代以前的歌舞音乐有源流关系。广泛流传于闽南方言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 三大部分组成:曲(散曲)、指(套曲)、谱(器乐曲),包括清唱、器乐演奏两种艺术形式。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