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1
  1.我们把太监掌控朝政和皇帝的母系亲属掌控朝政的局面称作是 外戚宦官专权
  2.导致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的农民起义是 黄巾军起义
  3.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实行的制度是 屯田制
  4.导致东汉末年,土地大多集中在豪强地主手里的原因是 土地兼并严重
  5.在军阀混战中,使曹操获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政策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生活的年代是 东汉末年
  7.刘备在成都称帝后,他的国号是 汉
  8.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 北方
  9.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战乱
  10.西晋后期,北方移民南下到达的地点是 长江中下游及岭南一带
  11.统一了三国的朝代是 西晋
  12.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诞生于 淝水之战
  13.东汉的建立者是 汉光武帝刘秀
  14.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根底的战争是 官渡之战
  1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是 曹魏、前秦、北魏
  16.南朝的四个朝代的先后顺序是 宋、齐、梁、陈
  17.北方人口南迁开始的时间是 东汉末年
  18.为了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主动迁都的历史事件是 北魏孝文帝迁都
  19.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意义是 促进了民族交融
  2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稳固自己的统治
  21.北朝包括的五个朝代是 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
  22.“五胡〞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是 鲜卑族
  23.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曹操和袁绍
  2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指的是 诸葛亮
  25.三国鼎立中的三国的国号分别是 魏、汉、吴
  26.东汉以前,全国的大多数人口分布的区域是 黄河流域
  27.东晋南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瓷器用具是 青瓷
  28.台湾在三国时期被称作是 夷洲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0.北魏孝文帝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河南洛阳
  31.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顺应了历史开展的潮流
  3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3.北魏孝文帝迁都前的都城平城,就是今天的 山西大同
  34.对三国鼎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是 赤壁之战
  3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以少胜多
  36.东晋南朝时期,在冶铁铸钢业中取得的最大技术进步是 灌钢法的创造
  37.东晋南朝时期经济最活泼的城市是 建康城
  38. 三国时期,纺织技术最兴旺的是 蜀汉
  39.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 水稻
  40.阻止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南方经济开展的战役是 淝水之战
榆钱怎么做才好吃  41.淝水之战中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前秦不得人心
  4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前秦和东晋
  43.西晋后期,王室之间因争夺权力而发生的斗争被称作是 八王之乱
  44.塞北的几个少数民族趁西晋国力衰落之际进攻中原,被称作是 五胡乱华
  45.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是 洛阳
  46.经过刘秀的苦心经营,东汉前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作是 光武中兴
  47. 设立了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的政权是 东晋
  48.五胡乱华中的“五胡〞指的是 匈奴、鲜卑、羯、氐、羌
  49.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开展的潮流,这个潮流指的是 民族交融的潮流
  50.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氐族
  51.赤壁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湖北
  52.东晋南朝时,种植双季稻的地区是 五岭以南
  5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天子〞指的是 汉献帝
  54.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民族是 鲜卑族
  55.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的名字是 元宏
  56.东晋时期,南方商品经济得到飞速开展,具体表达是 城市的繁荣
  57.淝水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安徽
  58.官渡之战的地点,大概在今天的 河南
健身房私教
  59.“南京〞在东晋时叫做“建康〞,在三国时叫做是 建业
霈怎么读  60.三国时期,建立魏国的皇帝是 曹丕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2无常鲁迅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根底。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乔家的儿女叶小朗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根底。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局部以后,又向西南开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局部迁到辽宁,有一局部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吴桥杂技节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屡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局部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开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