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设置
教育界公认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是由老师和学生行会组建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者的,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当时的课程内容很单一,主要设有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科,为贵族培养牧师、医生、律师等,大学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在黑暗的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因而大学成为神权的附庸。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反动、愚昧的神权统治,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兴起,它主张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主要开设了语言文学、诗歌、演讲术、历史学和拉丁文学等。18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开始了对大学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以中心,还是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中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高校的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性。怎样的课程设置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地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国家的名牌大学的课程是如何设置,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它的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各国的关注。1869年,哈佛校长艾略特大力倡导选修课,推行专才教育;1909年,哈佛新校长劳威尔采用集中课程和分配课程,以求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1945年,哈佛校长科南特发表“红皮书”,宣称学生必须进行普通教育。1987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用“公共基础课计划”替代哈佛大学长期实行的“普通教育大纲”。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的《高等教育》一书问世,强调普通教育的重要性——“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深入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
哈佛课程设置
哈佛本科生现行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按规定,学生在所选的32门课中,专业课为16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8门。三类课程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个性特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打造了一个可供调节的知识平台。
专业课是学生在所选专业内要求学习的课程,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发展趋势,可供选择的知识范围很广,要求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选修课可选修哈佛本校开设的课程,也可选修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地区与哈佛建立有合作关系的大学里所有课程,包括辅修科目。选修课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学的学科,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
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独具特的课型。现行核心课程分为7类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理性,自然科学,社会分析,数量分析。每类学科都包含若干相关课程。外国文化课通过介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学习美国以外的人类文明,让学生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怎样观察世界,为他们在看待本土文化时提供一种较广阔的视野,现设26门课。历史研究课通过研究历史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及其过程的学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现设31门课。文学和艺术课包括三部分内容:文学作品(15门) 、视听艺术(19门) 、文化背景(17门)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以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道德理性课主要是对于道德的选择和价值观方面进行的思辩,培养对道德问题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理性选择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义、义务、个人责任、忠诚和勇气等观念,设有11门课。自然科学课通过介绍有关科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发现,包括介绍被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如何被发现,特别是科学发现过程中观察和实验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在增长科学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对待客观世界和
人类自身的科学态度。社会分析课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加深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理解,开设有13门课。数量分析课主要用来发展学生对于数量分析的技巧高中作文题目大全,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全美人文科学中心前主席C·弗兰克曾指出,核心课程教育能使你“对生活有多纬度的理解,你不会对事件仅仅做出被动的反映,也不会仅仅只从个人的角度去关心它们,至少你可以把自己的命运看作是人类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反映。”
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类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共同的课程,使他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 选修课为学生在专业课和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兴趣, 更广泛地接触新的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同时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导;专业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选修课的范围。
在哈佛文理两所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2500多门普通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占40% ,社会科学占31% ,自然科学占19% ,小康的标准是什么呢其余为跨学科、专业预备科、工程学方面的课程。170多年来,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从“选修制”到“核心课程制”,经历了一个“肯定- 否定- 再肯定”的动态发展过程,
并始终坚持改革与创新,使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框架基本稳定、变中求新、动态发展的哈佛风格的课程体系。
日本大学课程设置——以名古屋大学为例
进入90兵马俑的导游词年代爱不需要理由,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创新经济发展日本高等教育,开始了战后第三次重要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大学办学的个性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建立一个适应新世纪社会变化、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体现终身教育思潮的高等教育体系。日本文部省就大学课程设置等内容,提出改革1956年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规范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学本科实行“二·二分段制”。按规定,大学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即一般教养课程) 、外语课程和保健体育课程四大类。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部分。所有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两年普通教育课程、外语课程和保健体育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36学分以上) ,后再到各自的学部(即系科) ,学习两年专业课程,最终完成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日本大学这种课程模式被称为“二·二分段制”模式。按照规定,日本大学本科毕业至少要修满12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6学分,外语课程8学分,保健体育课程4学分,专业课程76学分。名古屋大学规定为140学分。就“二·二分段制”而言,
日本大学重视普通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它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四年的学习中,由于普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教育截然分开,造成二者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整体的了解和学习,同时,部分普通课程与高中学习内容重复,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991年文部省对《大学设置基准》中有关课程设置条目加以修改,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原则,即“编排大学课程时,在考虑传授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适当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人性”。199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实行了出台了新的课程设置“四年一贯制”。“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类课程、主题课程、开放课程、语言文化综合课程。
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课、相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A、专业基础课广东限电B 和研讨课五种。根据全校课程计划,前三种课由各学部按学科负责开设;后两种课属公共课。学校“四年一贯制教学计划委员会”及其所属各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全校的公共课。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适应当今世界技术革新和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主题课程是全校公共课程,分为基本主题课和综合课两种。基本主题课包含三个主题:世界与日本;科学与信息;健康与体育。各主题之下可设有若干分支主题,并围绕分支主题开设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适应日本社会国际化、信息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其掌握与现代日本社会的上述三大基本问题相关的知识,淡化文理科的界限,让学生了解当今人类社会许多重要问题。
综合课程为二至四年级学生开设,主要特点是“综合”。这种“综合”是全方位的,不仅将课程内容综合,任课教师也从跨学科的角度合理配备。名古屋大学所有学部和研究所都参与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踏入社会生活后,能审慎地对待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多样性的问题,在现代环境中更有信心地工作。
开放课程是各学部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容许其他学部学生选修,为的是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需求。
日本大学新的“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是对应新时代挑战进行改革的产物,它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性、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经过一个时期教学实践“四年一贯制”课程已经显示出其优越。名古屋大学在评估新课程体系时指出,综合课程和开放课程最能体现综合大
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实现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大有作为。日本产学恳谈会认为,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才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该为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做贡献。而这样的人才应具有高尚的伦理性、综合性跨学科教养,研究的问题应该与现实社会、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具备问题意识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法国大学课程设置——以巴黎理工学校为例
理工学校创办初期,其宗旨是“为炮兵、军工、公路桥梁、民用建筑、采矿、造船、地形测量等部门,以及为自由从事需要数理知识的职业培养人才。”为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该校的教学特是重理论,重数学,并以出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每一种学科都会对其他学科做出贡献。数学曾经被视为科技领域最重要的语言,但在现代科学领域,它已不再是惟一的语言。学校要求学生先学物理和力学,并以此为基础学习数学。数学要充当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公仆”,成为与其他学科合作的伙伴,教学中注重的是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课程体系的变化反映了理工学校在“继承、革新和协调”三者间不断探索的办学特。
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北大百年校庆举办的“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讲演时指出:“理工学校一向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此,我们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因为非研究人员只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诺瓦克先生这番话清楚地阐明了理工学校今日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长期以来,该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但是,近二三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急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法国人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专业人员的培养单靠知识积累已经远远不够,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或多面性) 综合培养,使他们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并且有能力解决传统上由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解决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领域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从事传统的技术和制造行业里就业人员出现多向分流,越来越多的则是转向信息、管理、财政、商业、新材料、科研等新兴行业。因此,无论是以往的“数学领先”,还是“物理领先”,都不再能满足科技发展和职业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
必须使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培养方面进行革新和协调。正如教科文组织在《政策性文件》中指出的那样:台风鹦鹉多少级在当今经济与技术不断提出各种任务,以及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迅速变革的世界中,高等教育面临多种挑战,职业界要求大学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素质,使他们适应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