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晚,来中国参加“2006年北京论坛”的哈佛教授柯伟林在北京大学电教报告厅举行题为《哈佛的教育理念、制度与方法》的讲演,吸引了300多名北大学子。一些校外人士也慕名前来。在柯伟林教授的领导和推动下,哈佛大学近年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课程和教学改革。目前,“大学教育”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受到了教育界、其他行业以及广大民众的极大关注。
快递员收入有望增500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对于哈佛大学如何从当初毫不起眼的教学机构发展成当今举足轻重的学术重镇?柯伟林在演讲一开始就声明“哈佛大学的教育是多元的和变化的”。1636年哈佛建校,不过直到19世纪的中期,哈佛在借鉴德国大学模式之后才成为一所“国家性大学”,而在20世纪之后,才真正成为一所国际性的大学。柯伟林承认,哈佛大学自身的发展表明要办好大学必须借鉴国际上良好的经验和规则。
介绍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此次讲演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要设立通识教育呢?柯伟林解释说,在19、20世纪,随着世界各地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很多人发现大学教育中“一些东西丢失了”,这便是研究的专业化要求让人们变得越发偏限和封闭。为了弥补专业化和全面教育之
间的鸿沟,通识教育应运而生。“通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教员在日益专业化的压力之下共同思考社会中、生活中存在的大问题。”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二战期间,为了反抗法西斯和共产主义思想,为了维护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哈佛大学创立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到了20世纪70年代,通识教育作出变革,强调教给学生“方法”而非“知识”,告诉学生如何探索和掌握知识,为他们提供一个“进入知识的通道”。这也是当时其他很多美国知名大学的做法。
那么,最近哈佛大学在通识教育方面又有哪些改革呢?在哈佛是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改革呢?柯伟林承认,很多哈佛大学的教员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进行改革,但是他坚信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化和挑战,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必须进行更新。他认为哈佛大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不断地“自我批评”。每一代哈佛人,每隔三四十年就会重新审视过去,积极地应对自己面临的各种变化和挑战。经过最近的改革后,目前哈佛的很多课程已经超出了固有的学科界限,很多课程建立在跨系合作的基础上并因此具有可贵的跨学科性质。柯伟林认为,这将为哈佛的学生和教员提供更多的选择。
动态图片怎么制作
通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成为一名公民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呢?通过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呢?柯伟林列举了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四大目标。
首先,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就美国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让他们了解当今世界在经济、技术和社会方面的动力和趋势。柯伟林说,“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强国,但是作为历史学家,我相信‘大国的兴衰’不可避免。”因此,哈佛的学生就必须更多地了解世界,知道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柯伟林说自己非常希望每个哈佛学生都学习汉语。
为什么哈佛学生必须更多地了解世界呢?他说,今天世界上对美国的批评很多,美国政府成了一个狂傲的象征,所以哈佛的学生、美国的下一代需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努力校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只有了解和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通过学习、研究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国际经历”,哈佛学生才能实现这一任务。
通识教育的第二个目标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艺术和思想
之中看清自己的身份。文学、艺术在大学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哈佛不仅要努力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艺术,也需要培养学生质疑它们的能力。
第三,通识教育并不是为学生日后的职业作准备,而是为学生日后会遇到的各种变化作准备。柯伟林认为,世界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哈佛的教育也不能以单一僵化的方案面对多元变化的未来。哈佛学生必须明白生活中存在各种变化,只有这样,作为一个公民,他才能更好地作出决定。
通识教育的第四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让他们知道如何生活。柯伟林认为,某种程度上学生对于道德伦理的清醒认识比掌握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他希望每个学生能够通过批判性的思考,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样去生活。道德伦理的课程帮助学生明白“为何信你所信,为何别人会质疑你的信仰,以及如何通过推理和争辩维护你的信仰”。柯伟林说,很多哈佛学生带着固有的观念入校,但是却在毕业时怀有不同的思想,他希望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够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
网上银行怎么转账 大学的挑战以及人文教育的回归
在这位哈佛大学的教育领导者眼中,目前大学要应对哪些挑战呢?柯伟林认为,这些挑战包括,在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如何保持质量;怎么能让课程不枯燥乏味;如何让学术研究和当今的社会生活、教员和学生之间紧密衔接;如何吸引最好的学生;还有就是,如何让教员重视教学的价值。他说,“我常告诉同事,没有学生,就没有我们”,因此,哈佛的老师必须拿出自己的好课回馈学生。
柯伟林也提醒我们,在思考“大学挑战”的时候,除了课程设置、招生政策等等之外,我们还得考虑一些根本性的问题:高等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大学的存在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社会;是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公民,还是仅仅帮助学生到一份好工作?他认为,这些问题不可能有唯一一个正确答案,不同的大学会有不同的回答。不过在哈佛,尤其是在本科学院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不是专业化教育。这种全面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具有好奇心和怀疑精神,具有质疑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与美国相比,柯伟林如何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呢?柯伟林认为,自从科举制被废除和清朝灭亡之后,中国的人文教育传统没有被很好保持。在近现代中国追求“富强”的强
烈愿望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专业化和技术层面,教育的人文性越发缺失。因此,他认为,今天的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不仅富强而且和谐的社会,就需要重视人文教育,需要让学生明白基本的做人和处世的道理,需要培养更多“改造社会、改造观念的工程师”。柯伟林特别引用了哈佛毕业生、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首诗歌表明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当力量让人狂傲,诗歌让你谦卑;当力量让人心胸狭窄,诗歌让你丰富多彩……”
在演讲的结尾,他说,今天的演讲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美国,无论是对于北大还是对于哈佛,目的就是让我们共同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的前路上存在诸多机遇和困难,我们必须面对各种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最后柯伟林引用孔子的名言“把握学术真谛,强化学术地位
哈佛大学从沿袭英德模式到开拓自主发展道路,走过了一条充满坎坷的变革之路,传统和习俗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哈佛大学在不断进步。从建校至今,从培养牧师、绅士到培养社会各层的领导精英,哈佛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培养目标,以满足社会需要。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曾经提出“我们还要害怕未来吗?”的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一个字:“不”。是的,哈佛大学不再需要推动自己进入顶尖的高等学府
中秋祝福文案之列,因为这已经被时代所证明。但是,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凭借一时之力而长治久安,适应社会、科技和文化变革的能力才是保证哈佛大学一路领先的原动力。我国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的大学发展战略举措,迈开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尤其是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
明确教育目标,准目标生源
大学是教育机构,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自身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一所具体的大学总有其特定的生源要求。哈佛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其教育目标是世界各国各行各业的领袖,为此,它以学术标准为核心,建立了一套招生录取的综合素质标准,并以此为依据,招收世界各国优秀的可堪造就之材。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才华横溢的学子,经过哈佛大学的精心培养,成为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领袖人才,为哈佛大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我国大学,包括一些目标瞄准世界一流的大学,囿于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取人,将高分考生作为自己的目标生源,
有的甚至以各种激励措施吸引高分考生。有的大学以录取多少高考“状元”作为招生录取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
近年来,尽管部分大学开办了自主招生考试,但仍然没有摆脱高考的窠臼,只是在高考之前通过文化科目考试提前将考生筛选一遍而已。哈佛大学招生录取以学术性向测试为基础,大力加强综合素质考察,以录取“我们最需要的那类学生”,为造就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奠定基础的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尤其是有志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借鉴。偏旁部首名称大全
我国大学应当摈弃唯分数论素质的传统观念,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世界大学变革的经验教训,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明确自身的教育目标和生源标准,建立适合于自身的招生录取制度。招收到符合教育目标要求的学生,是我国大学实现个性化教育,追求优质教育的前提。对于那些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世界一流的大学而言,不仅应当追求生源的智力发展水平,还应当对学生的个性修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工作能力等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招收到综合素质优良的生源。这样,也有利于引导中等教育转变应试教育方式,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将文化科学教育与个性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准
哈佛大学执世界大学教育之牛耳,以超强的学术实力,优越的教育条件,培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各领域的领袖人才。以如此高水平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无与伦比的学生发展前景,哈佛大学又是如何来认识其教育目的的呢?
哈佛大学是冷静的,更是负责任的。它将培养有教养的人置于首位,学生的知识掌握、认知发展、专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都从属于教养,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校园生活等都服务于培养有教养的人的需要。培养有教养的人是一种境界,是大学对社会的责任所系。长期以来,我国大学高度重视专业教育,追求大学所学与社会之用的直接结合,而忽视对学生的品性、修养、责任、情感的培养,导致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地存在有文化、没教养的现象。部分大学为此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以弥补文化教养课程的不足,希望借此扭转传统的专业教育之过,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有的大学甚至开始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实施通识教育。这都是可喜的改变。但仅止于此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国大学在教育目的上的问题并不是开办几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甚至实行美国式的通识教育就能解决的。我国大学教育应当进行深刻的变革。
苹果手机发烫是怎么回事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是我国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我国大学应当反思60年来的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尤其应当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手段。哈佛大学将有教养的人的培养置于其教育目的的核心,并坚持不懈地探求培养有教养的人的有效路径,可以给我国大学诸多启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只是开办几场讲座,它不应当是现行教育的问题的补丁,而应当是大学教育的核心要素,应当将其纳入到大学教育改革整体框架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活动、教学条件等各方面,规划和落实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大学人才培养真正落实到“教养”上,提高大学所培养人才的道德水平,使其不但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业务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而且是社会的道德楷模,社会文明进步的典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