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与外国文学
摘要:鲁迅一方面寻求外国进步和民主的思想来帮助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同时努力为读者多提供一些有新的表现方法的外国作品,借以扩大人们的眼界,促进中国新的革命文学的成长。因此,可以说鲁迅的介绍、翻译、汲取和借鉴外国文学,是同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真理的过程完全一致的,他只是从文学领域开拓了一个新的侧面。
关键词:鲁迅,外国文学,拿来主义
鲁迅的文学事业,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开始的。他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来唤醒人民的觉悟,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启发。从1907年写《摩罗诗力说》直到逝世以前他翻译果戈理的《死灵魂》,三十年间他从未间断过翻译和介绍的工作。
健康生活饮食1.鲁迅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河南一本大学鲁迅反对对外国文学的形式主义的模仿,他提倡翻译,自己用很大精力从事翻译和介绍的工作。他曾说:“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早在1909年为《域外小说集》写的《序言》中,他就说:“异域文术新宗,自此始入华土。使有士卓特,不为常俗
所囿,必将犁然有当于心,按邦国时期,籀读其心声,以相度神思之所在。”所谓“相度神思之所在”,就是要为创作的借鉴,因此他才把“弗失文情”作为翻译的准绳。
柏树2.鲁迅对外国文学的阅读和学习
鲁迅开始接触外国文学,是和他“向西方真理”的过程一起开始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制约着他的爱好和抉择。在当时流行的“看新书的风气”下,在他热情地读着严复译的《天演论》的前后,他大量的读了林纾译的外国文学。鲁迅阅读和介绍外国文学的目的是要寻求“切实的指示”,因此他的爱好和抉择就自然倾注到了那些描写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者的作品,而这完全不是林纾小说能满足的。他要求在外国作品中可以看到现代社会和我们自己的影子,这样才会对中国有益。“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可见他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寻求“叫喊和反抗”的被压迫者的声音,来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正如他从事创造是为了改良社会一样,他对外国文学的爱好、翻译和介绍,也遵循着对中国现代文学有所裨益这个根本愿望。
40万左右的车排行榜公司开业贺词3.鲁迅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鲁迅所喜爱的外国作品在思想感情上打动了他,对他的创作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在主题思想或表现手法上对某一外国作家的硬搬和模仿,或者在作品中渲染所谓的异域情调之类,甚至也不是作为作家艺术修养的自然流露,而是经过他有意地借鉴、汲取、消化和脱离的过程,成为他的艺术成就的营养而存在的。
鲁迅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大师,他所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有千锤百炼的功力。其中讽刺是鲁迅作品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他推崇的讽刺作品除了《儒林外史》等中国小说外,就举出了斯惠夫德和果戈理两个外国作家。斯惠夫德的《格利拂游记》,鲁迅称赞过它在讽刺艺术上的成就。但英国社会情况和作品中所写的生活和中国的差别太大,因此对鲁迅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影响。果戈理就不同,鲁迅认为他“那《外套》里的大小官吏,《鼻子》里的绅士,医生,闲人之类的典型,是虽在中国的现在,也还可以遇见的”。由于俄国社会生活和旧中国的生活相似,果戈理的作品容易为中国读者所理解,这是鲁迅三十年来一直喜欢果戈理的重要原因。 早在1907年写的《摩罗诗力说》里,鲁迅就称赞果戈理“以描绘社会人生之黑暗著名”,“以不可见之泪痕悲,振其邦人”。他创造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的是与果戈理小说相同的名字,虽然果戈理的作品只表现了卑微的弱者呼救的声音,而鲁迅则号召人们打破吃人的制度,比起来忧愤深广得多,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受果戈
理作品的启发的。鲁迅欣赏的主要是果戈理作品的现实主义成就,尤其是讽刺艺术。他论《死魂灵》第一部时说:“其中的许多人物,到现在还很有生气,使我们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读者,也觉得仿佛写着自己的周围,不得不叹服他伟大的写实的本领。”又说:“讽刺的本领,在这里不谈及,单说那独特之处,尤其是在用平常事,平常话,深刻的现出当时地主的无聊生活”“写法的确不过平铺直叙,但到处是刺,有的明白,有的却隐藏”。《死魂灵》第一部主要写的是地主们,附带也描写了一些官吏集团的人物,它通过乞乞科夫的访问各贵族庄园,描绘了农奴制俄罗斯的地主生活,其中都是些庸俗、猥琐、丑恶的角;作者辛辣地嘲笑了他们,用讽刺艺术批判了那个“一无是处的时代”。鲁迅深知果戈理的弱点和局限,他指出果戈理对地主的“讽刺固多”,实则“都各有可爱之处,至于写到农奴,却没有一点可取了”,因为“果戈理自己就是地主”。和果戈理不同,在鲁迅笔下的地主和其他反面人物,如赵太爷、鲁四老爷、七大人、高老夫之等,丝毫也没有可爱之处,或有任何“改心向善”的可能。因为鲁迅就是把他们作为旧制度的支柱和人民的敌人来彻底否定的。他鲜明地站在人民一边,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来表现人物,而不是仅从这些人的生活空虚或道德堕落来着眼的。在鲁迅笔下的讽刺对象也有一些带有“可爱之处”之人物,如阿Q,甚至孔乙己,但他们都是被压迫者,他们身上的可笑之处是和他们的被压迫
和被损害的地位分不开的。鲁迅坚决反对恶意地讽刺劳动人民和被压迫者,他对他们身上的缺点的讽刺全出于“怒其不争”和让他们觉醒起来的迫切愿望。他讽刺的目的在于改造社会,因此他对讽刺的运用十分严谨。他是把讽刺艺术作为战斗武器来用的,所以虽然他十分喜爱果戈理的写实和讽刺,他还是有意识地把果戈理的作品作为借鉴。
4. 结语
鲁迅自述他开始创作时“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些医学上的知识”,而且把“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作为一条创作经验,可知他的创作特是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密切联系的。以后,他又说过他“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从学习、借鉴到脱离,其实就是一个对外国文学的批判、吸收和民族化的过程。鲁迅的作品是最富有民族特的,但又与过去时代的作品截然不同,它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外国文学的优点,来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特别是外国文学做了理论概括。他的“拿来”,是“占有”、“挑选”,是把前人的作品作为借鉴。很难具体地指出他的哪篇或哪处是受到哪位作者的影响,因为它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作品里了。同时,鲁迅从中国人民革命
和新文学建设的需要出发,从外国文学中挑选和汲取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拿来主义”作为他的宝贵经验的结晶,直到今天仍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启发作用。
参考书目
1.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发财树的养殖林煌天主编(1997),《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3.刘国屏、于心文主编(1992),《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4.鲁迅(1981),《鲁迅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