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评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
65
【名著赏析】
试论童年记忆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单丽娟
(齐齐哈尔大学党办,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要:童年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莫言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
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其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他只能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
拍一拍怎么用
关键词:童年;饥饿;孤独中图分类号:I 207.4驾驰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5409(2011)08-0065-02收稿日期:2011-04-14作者简介:单丽娟(1982
),女,黑龙江庆安人,助教,硕士,从事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
抗日剧电视剧大全对一个人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童年记忆,童年
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作家来说更是如此。莫言的童年记忆就如烙印一样难忘,他常常把童年时所感受到的痛苦、饥饿与孤独写进自己的作品。童年经历的移置促成了莫言独具个性的儿童视角的生成,也因为童年的孤独,寂寥的他只能和大自然对话,用感觉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他的感觉描写特别形象与传神。同时,童年是其最不堪回首的梦,却又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头和不竭源泉。如此悖反的两方面时常折磨着作家的内心,其二元对立创作方法可能与此有关,这种矛盾性在他的小说中自始至终存在。
莫言曾说
:“每个作家都有他成为作家的理由,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
这个职业的理由。
”[1]49确实,童年记忆带给莫言难以磨灭的印象,童年留给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饥饿的痛苦感。莫言生于五十年代中期,刚刚懂事就赶上国家物质生活最困难期。挨饿、吃不饱饭是常有之事,吃过树叶、树皮,也啃过树干,为了有饭吃还扮过财神。最极端之举是吃过煤块,作家对这件
事的叙述态度是,“我们为发现了一种可以食用的物品而欢欣鼓舞。”[1]46这种快乐饱含辛酸之感,人装饰装修资质怎么办理
在饥饿时意识往往单一化,只要能果腹,什么都可以拿来吃,可见饥饿的痛苦程度。因为饥饿,他偷过生产队的饲料,为此差点送命;偷拔人家的萝卜被抓住,当着众人的面向画像请罪。这些生死荣辱都抵挡不住他对吃的迫切感觉。莫言还特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写过一篇散文《吃事三篇》
,写了关于吃的喜怒哀乐,曾经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
童年时刻骨铭心的饥饿感,在莫言的笔下发展
成一种“食”主题。在作品中主要表现为吃的酣畅淋漓,在物质感官上达到极大满足,人们脱离不开“食”
的诱惑和痛苦。以《四十一炮》为例,作品的主人公罗小通生长在屠宰专业村,每天看见的是各式各样的肉。家里的锅边上也常沾着厚厚一层荤油。那时的罗小通很惬意,他不在意父母的争吵,他们吵架时他照常吃肉,吃饱了就悠闲地打瞌睡。这时的“食肉”并不缺席,他对这样的生活很满足。但父亲走后,他五年都没有吃过肉。因为母亲要攒钱盖房买车。这对罗小通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周围的环境触目皆肉,但他却吃不到,还是孩子的他没有什么高深的人生追求,只希望能吃到肉。他对父亲的私奔没有任何道德谴责的意味,只是幻想他们在外吃肉的场景时潸然泪下。他对吃肉,对“食”的渴望占据一切事情的上风。以致发展到他可以和肉对话,听到肉们以他为知己,渴求他品尝自己的声音,他为此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时罗小通对肉的感情已从单纯的喜欢达到痴狂的迷恋。之后他还领导肉类联合加工厂的“洗肉”车间进行改革,参加吃肉比赛并赢得胜利,他的事迹也被人们广为流传。但在“食”的巅峰时刻,出现了意外,母亲被父亲劈死,父亲随即被捕,相依为命的妹妹又在饱食肉之后因为喝了污水死去。此时的罗小通对害死妹妹、导致自己家破人亡的物质层面的“食”深恶痛绝,他吐尽肚中的肉之后发誓再也不吃肉。可悖谬的却是,不再吃肉﹑已经脱离“食”欲诱惑的罗小通却被奉为肉神,并且人们还郑重其事地准备迎接肉食节,继续进行“食”的饕餮盛宴。罗小通彻悟之时,更多的平凡人却陷在“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这种“食”
主题更进一步地表现出物质对成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第8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8,2011
JING JI YU WEN HUA
人精神世界的吞噬,在饥饿的状态下,人类都跪倒在这个巨大的“食”字面前,抛弃了精神性的追求
。《丰乳肥臀》中的乔其莎毕业于医学院,是一个相信科学且是非分明的人。虽然是极右派身份,却对畜牧队长妄想通过绵羊和家兔交配产生新的物种的荒谬想法提出抗议。可精神世界如此丰富的人在饥饿面前也不免低下她高贵的头颅,张麻子终以馒头为钓饵,诱奸了乔其莎。饥饿时期在食物面前,人失去了精神上的坚守。在物质生活的参照面前,精神世界不再神圣。当精神世界被物质生活打压下去,高尚的人类被打回到原始状态。由此阐明,人类的种种精神性要求只有在温饱的情况下才可以奢谈,也表达出莫言对人类精神的重视态度。
饥饿记忆留给莫言的不仅是诱惑和痛苦,更是心灵的煎熬。童年记忆对作家来说,最深刻处还在于凸显了母爱的伟大。儿时的莫言饭量颇大,自己的那份饭不够吃,就吃母亲的饭,母亲的饭也不够,就去抢堂妹的食物。这种做法经常牵连母亲受到冷言冷语的嘲弄。连累母亲受苦,这种自责和愧疚的感觉更甚于饥饿的痛苦。于是在短篇小说《粮食》中,莫言描写了一个伟大的母亲伊,在生活困难期为
养活儿女和婆婆,她囫囵吞食磨坊的豌豆,回家再探喉吐出来,终于使全家人免受饥饿的折磨,得以健康地活下来。作品中还多次出现对饥
荒时期的描写
,《红高粱家族》中的野狗抢食人类的尸骨
,《丰乳肥臀》中饿殍遍野时期人类为了饱食而丧失灵魂。
童年的莫言不仅要忍饥挨饿,还要忍受孤独之感。他的故乡交通闭塞,他又较早辍学,家中没有同龄的朋友可以一同嬉戏,大人们忙着干活,他也得帮忙放牛放羊。没有人可以说话,他就和动物聊天,或是自言自语、侧耳倾听,让想象在自由的天空中飞翔。他也比较过自己与其他作家的阅读经历
新年祝福文案
,“当你们博览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2]因此,他对大自
然有着特殊的感情,世间的一切在他笔下仿佛具有
灵性。莫言也自述
,“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
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像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正是这段童年经历,培养了作家与众不同的感觉天分。
八十年代中期作家注重感觉描写的热潮可以说始自莫言。他的作品特别注重内心感觉的描写,作品中的人物与外界交流,通常没有或省略话语交流,在无声的状态下传递孤独和无所依靠的不安感,这种感觉透露出欲逃离无助的恐惧与哀伤。在作品中体现为对孩童形象的描述,这不禁让人联想作家苦难的童年经历。儿童本身就是弱势体,如果还感觉不到外界亲人的关爱,势必会陷入迷茫中,做出令人哀伤、惋惜的举动。黑孩是《透明的红萝卜》中的主人公,其父外出打工不见踪影,后母喝醉后常常拿他出气又打又骂,没人照顾常常衣不蔽体,吃不饱饭瘦骨嶙峋。虽是正常的孩子,却时常处于无语状态,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哑巴。最亲近的亲人都弃他于不顾,又如何奢望后母对他疼爱有加,敏感脆弱的心就承受着生活无情的折磨。无依无靠的黑孩在自己幽闭的世界中,形成了独特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即他特殊的感觉系统。他可以听到距离很远的河中鱼的唼喋,还似乎可以看到
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每当这时
“他的脸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
。”“莫言似乎欲借黑孩那缄默的感觉保留那冷酷世界挤压下尚
未毁灭的最后一丝温柔、诗意、力量与爱”。[3]他
一心想重见曾见过的奇异的红萝卜,结果把地里的萝卜一个一个地拔出来寻,因此被队长惩罚,受到脱光衣服的羞辱。黑孩不到感觉中那奇特的红萝卜,导致他内心与外界沟通的感觉桥梁被割断。这种情况下,他又没有家庭和亲人的温暖作为其躲避苦难的港湾,他只有一直向前,抛掉一切侮辱和意识。黑孩的结局可想而知,一个纯真的灵魂被毁灭,黑孩必然走向死亡。
莫言的感觉描写最突出之处是通感手法的运用,任何事物在他的笔下都真实可感,有声有,有形有味。通过这种感觉的描写,把人们带入了一
个奇妙的想象世界。在作家的笔下,“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
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4]这种独
特的感觉描写丰富了我们的感官,引导人们走出单一的感觉深潭。视觉转换成味觉,听觉转换成视觉,感觉描写中的陌生化手法,为感觉描写开拓了一个全新领域。而所有的创新都源于莫言独特的童年记忆。
参考文献:[1]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在史坦福大学的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海天出版社,2007:44.[2]莫言.用耳朵阅读———在悉尼大学演讲.恐惧与希望演讲创作集[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60.[3]孟悦.荒野弃儿的归属[J ].当代作家评论,1990,(3).[4]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59.
〔责任编辑:赵云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