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考考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易错题(5)(试题版)
2021年高考考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易错题(5)(试题版)
考点:
1.话题:“二十四节气
2.话题:“良渚文化
3.话题:“古典自由主
【考点研究】
一、“非连续性文本”模式解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实用类文本的一个部分,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
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的能
力,是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新闻类为主,重点考查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概况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包括读图。
 
二、规律和方法总结
(一)规律
非连续性文本通常以图画、数据表格、符号、图解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中间缺少明显的连续性线索,需要经过思考提炼才能到相关信息或内在联系的文本形式。
(二)方法
1.阅读方法
(1)寻所需信息。
qq油箱
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
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
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出文本写作的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2.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
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什么是公积金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一方面浏览全文,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
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
端午节祝词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考题对接】
一、话题:“二十四节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农业、畜牧业等生产发展过程中,长期观察天文、气象与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降水及与水的凝聚物相关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物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的有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
二十四节气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部分长江流城的特定地理气候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只有这个纬度的地区才有四季分明的气象条件,并且这循环往复的自然天象、物候是可以被人重复观察并记录的;中国人强调要不误农时,人们只有长期定居在一个特定的地区,才有可能不断地观察和积累与其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来更好地指导生产,而华夏民族很早便进入了较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
(摘编自刘迎秋《说说二十四节气》,《文史知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淡薄是有原因的。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人们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农业生产来认识和利用节气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农业生产,进入第二、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依赖更精细的时间制度,和季节、时令转变的关系相对疏离。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认为时间的变化是阴阳互相作用的结果,人在天地间要循时而动,顺应阴阳变化,促成阴阳调和。因此,天象、物候、人事就被统一组织到一个严密的时间秩序中,时间就被划分为依次出现的不同段落。每个段落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属性,成为国家政令和社会成员活动的根本依据,要求人的活动和时间特性保持高度一致。近代以来,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宇宙观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宇宙观。
此外,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公元纪年代替了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传统历法,成为官方历法。
(摘编自张勃《二十四节气及其保护》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有减弱,却始终在延续。无论清明的踏青、扫墓,还是冬至的团聚、祭祀,都在提醒人们在繁忙工作之余,应有适当的舒缓与休憩,适时地关注家人、朋友以及更宽广的世界。一些地方性浓郁的传统节令仪式,则是人与自然神灵的交流过程,以顺应四季有序,万物有时。北京一些医院开创性地推出“三伏贴”“三九贴”,这种方式的时间依据正是夏至和冬至这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这种长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发挥影响的特征,同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上大都把非遗与“濒危性”直接对应起来的认识之间有很大的差距,但这恰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内涵,即一种传统文化究竟能否被看作“非遗”,能否列入代表名录,同它是否处于濒危状态并没有必然联系;最关键的,反而是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传承:它必须是一种活着的遗产,与活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
(摘编自《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参考消息》
1.下列对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是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制度,它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季节特征和鲜明的气象条件为基础而确立的。
结婚贺语
B.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得益于合适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农业文明,更离不开人为的划分,它需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观察和积累相关的自然物候现象。
C.二十四节气把时间的流转直接和自然的变化规律关联,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文化含义,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含义离人们生活越来越远。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遗产,虽随社会变迁影响力趋于减弱,但仍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获得国际认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十四节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生产和时间之间的联系,但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时间精细度有更高的要求,节气与社会逐渐走向疏离。
B.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蕴含在节气文化中,认为应将时间设置成不同节气,人们要依据节气而动,顺应阴阳变化,这与西方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不同。
C.“三伏贴”“三九贴”的推出,说明我们在延续节气传统的基础上,也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创造”,以便让它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D.在评判二十四节气这类传统文化是否属于“非遗”时,不能将之与濒危性直接联系起来,而应关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活态性,它必须回归日常生活和生产。
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二十四节气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的作用。(4分)
(1)传统社会:                                                                                                                                          
(2)现代社会:                                                                                                                                          
农业创业项目二、话题:“良渚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0分)
材料一:
:浙考神墙750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古城遗址,遗址距今5300-4300年,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中国学者们研究认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上认可。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已相当进步。稻谷有籼、粳稻之分,并普遍使用石犁、石镰。手工业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制作、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都达到较高水平。尤其是琢制的玉器,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均达到史前玉器的高峰。玉器上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的象征,并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大约距今5300年,大量人口移民至良渚地区。由于良渚地区地势低洼,“治水”仍是头等大
事。大量人口的涌入还需要解决吃饭问题,这刺激了灌溉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土木水利工程和灌溉水稻农业,使得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升,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从而催生出灿烂的良渚文化。归根结底,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持续文明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文明化进程的启动还与来自中原的推动有关,且与周边地区存在互动。因此,良渚文化形成于多元一体的早期中国各区域文化融合互动的背景之下。
不过,良渚文化对中原地区产生影响是晚期以后。大约距今4500年,在晋南临汾盆地出现陶寺文化,其玉、石器都明显属于良渚文化因素;陶寺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古城,此前中原从未有过如此超大规模的城,它是受良渚筑城理念启发的产物。良渚式玉器的出现,使得黄河流域人终于到了一种绝佳的高等级社会身份标志物;良渚式大城出现的同时,良渚文化那套政治管理模式也相应渗透到中原和北方地区。更重要的是,以陶寺文化为基点,琮、璧等玉器北向影响到老虎山文化石峁类型,西向影响到甘肃、青海、宁夏地区齐家文化,为这些粗犷的北—西北方文化平添了许多温润之气。它们甚至传承到更晚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夏文化),以至于商、周文化。
(摘编自韩建业《如何看待良渚文化的重要地位》,《人民日报》2019年8月10日)
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积分材料三: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或象征财富。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这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