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I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作者:[日]是枝裕和 译甘:猜方叶
出版:南海岀版公司,2018
十大将军排名
城市与电彩
Cities  and  Cinema
竹/ :芭芭扌4过圧尔/Barbara  Mennel
译者:烏郁婷,王志弘
出版:学出版有限公司,2019
《城市与电影》是“SCS 空间与
都市研究译丛”最新出版的一部,全
书由1895年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在巴黎诞生展开,将电影作为“连结 现代性的新媒介”,与世纪之交的另
一个现代性象征一一城市关联起来。 随后在第一篇,作者分析了魏玛共和 国时期的街道电影与柏林、黑电影
与洛杉矶、法国新浪潮电影与巴黎的 对应关系,由此铺陈出早期电影与现 代城市的必然交结。现代城市充满
“速度与激情”的时空经验与电影这 一新媒介“能够描绘速度与动作”的 潜质不谋而合,城市,成为早期电影 最主要的场景和主题。
阅读至此,一个追问不禁浮现,
电影里的城市与身边真实的城市究竟 是何关系?从第一篇看,早期电影依 托于现代城市而生,也是对城市空间
和生活经验的真实描摹。不论是街道、 橱窗代表的危险和快感,还是巷弄、
酒吧代表的疏离和情感缺失,抑或是 咖啡屋、地铁站代表的流动和不期而 遇,这些电影里的城市空间所传达出 的,正是它们在真实城市生活中给予
人的经验,或许这也是街道电影、黑 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分别带有鲜 明的柏林、洛杉矶、巴黎印迹的原因。
那么,随着城市向后现代与全球化的 演进,电影里的城市又将如何变迁?
热水器不出热水进入第二、三篇,作者将电影与
城市的关系放置到后现代与全球化 的语境中剖析。此时的电影,由于微 型摄像机、快速感光胶片、电脑动画 等新技术的出现,极大增强了对空间
的表现能力。后现代电影与城市的关 系也发生了戏剧性反转:电影不再
“纪录”真实的城市,而是将城市变 成碎片化的电影语言,赋予新的意义
重新编码。在第二篇讨论的中国香港电影、 废墟电影、科幻电影中,香港都市空 间可以和美国帮派电影混搭,创造出
“酷感都市美学”和“想象中的香港”; 战争中毁坏的城市废墟由于无法辨 识,空间特殊性可以被抽离,成为“道
德与形而上学协商的空间”进行新的
叙事;未来城市不再将现代性投射成 未来感十足的景观,而是呈现出一幅
过往或衰退城市的模样……这些“电 影里的城市”似乎已脱离了真实,时
间、空间,都成为抽象的、可引用的 “档案柜”,真实与再现混杂、搭配, 令人无法分辨。在第三篇中,城市 社会空间隔离而形成的族裔聚居区,
其特殊的生活经验可以被好莱坞加写大人童心未泯的句子
以风格化,变成另类的“新族裔聚居 区美学”,并随着跨国电影产业向全
球输出,诱导了巴西、南非等第三世 界黑人电影的有意模仿,从而共同塑
造出一种“再现的真实”。由此,“电 影里的城市”与真实城市的关系几乎
倒置了,观众对“仿像”更加熟悉, 甚至认为那才是真实。欧美观光客一 度热衷到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来
体验有趣和浪漫,就是典型例子。
那么,我们为何还要阅读电影里 的城市?正如作者所言,电影,是城
我的同桌 作文市再现的文化视野,现代性、资本主
义和后现代性连结了电影研究与城 市研究。电影里的城市,虽不再是对
城市空间的真实描摹,但通过电影文
本的建构与评论,它反而能够于“再 现”中更深刻地揭示出当代含混、复
杂、多元城市状态背后尖锐的现实。 的确,后现代和全球化叙事中的电影
变迁,正是城市空间与文化变迁的一 面棱镜,映射出城市的去中心化和蔓
延、文化的杂糅、社会的区隔、战争 的摧残、全球化的流动……那么,真 实城市的未来,会成为“电影里的城 市”所建构的样子吗?这个问题,就
该由城市研究者来思考了,我们该如 何回答来自电影的叩问?□(撰文: 韩晶,趣城工作室主持建筑师、上海 半层书店创始合伙人)
1995年,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
毕业、加入日本第一家独立电视节目 制作公司TV  MAN  UNION 拍摄了
8年的电视纪录片之后,32岁的是枝
裕和,终于得到了第一次执导电影的
机会。
这部叫做《幻之光》的电影,是 在制作经费只筹措到一半的情况下拍
摄完成的。彼时的是枝导演,秉持着 “只要看到完成的作品,大家肯定会
竞相购买”的盲目信心,赊欠5000
万日元完成了拍摄。虽然这部电影后 来入围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
元,但当时他的偶像侯孝贤导演却当 面给出过“导演被分镜头捆住了手脚、
失去了电影拍摄的灵动性”的评价。这样一个从制作电视节目起家、 在电影拍摄方面略显青涩的的文学青 年,是如何经过20余年的肘间,成
为了今天这个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无 数、俨然已经是当今曰本文艺电影的
代表人物的“是枝裕和”?从这本 2018年出版的导演自传性随笔《拍
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似乎可以
到部分的答案。
作为一个建筑创作者,我非常关
注各个方面创作者的传记。与他人撰 写的传记相比,我则更喜欢由创作者 自己书写的文字。在这方面,来自曰
本社会各方各面的艺术创作者,都有 一种我所谓“创作者的自觉”——他
们在创作活动之外,非常热爱出版书 籍讲述自己创作的心路历程。我曾在
东京神保町的街边书店,看到整整一
面墙的电影导演自传、创作手记、随 笔,便被深深震撼到了。
建筑师和电影导演所从事的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非常相似的地 方一和其他艺术创作形式不同,拍摄 一部电影和设计一栋建筑物,都可以
说是一种投资巨大、牵涉的合作方面 极多且除了艺术性还需要兼顾现实性
的一种大型人类协作项目。在这本书 中,我非常感兴趣的深层次问题是,
导演在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创 作的?尽管是枝裕和在本书前言的第
一句话就写到:“我不喜欢谈论自己 的作品,而且也不擅长,一直以来尽
量避免”,但在导演对创作过程的回 顾当中,我们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对这
个问题的多角度冋答:剧本最初的创 作意识是怎么诞生的? 一个想法在实
现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细节的累 积如何导致主题的诞生?创作中如何 平衡程式感和自由性?……几乎都可
以在建筑设计当中到对应的、依然
深深困扰我的问题。
大部分导演都是从拍摄类型片开 始,随着技巧的提高和经验口碑的积
累,最终转向作者性的表达。而是枝 裕和的创作道路却是反向的:从拍摄
原创剧本被冠以“作家型”导演开始,
到护摄“命题作文”的电影之后,逐 渐抛却“作家”的尊严和坚持,领悟
到“电影不是产生于自我的内部,而
是经由与世界的邂逅诞生”,逐渐接 受自己一个电影“职人”的使命。
节假日规定
从“作者”到“职人”,是眼界
的幵阔,也是一种创作态度的放松。 从书本所附的是枝裕和作品年表可以
看到,这本书稿成书于2016年他的 作品《比海更深》拍摄结束之际。在
书本结束时,拍摄了 20几年家庭题 材电影的是枝导演写道“下一部作品,
我的视角会从家庭拓展到社会,尝试 拍摄法庭故事”——我们知道那是入
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第三度嫌 疑人》。而在两年之后的2018年,是
枝裕和拍出了获得象征着电影艺术最 高荣誉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根奖的电影 《小偷家族》一一同样是从家庭的视
角出发,折射出社会问题的作品。
而导演则抱持着“努力成为百年
历史的电影长河中的一滴”这样的信 念,将自身的改变和对世界的看法凝
男包品牌聚在电影之中,一部又一部地拍摄下 去。□(撰文:宋明星,湖南大学建
筑学院副教授)
读书| Books
WA  2019/10
12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