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北京坛庙研究文献综述
北京坛庙研究文献综述
北京的坛庙通常是“九坛八庙”。“九坛”,是指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先蚕坛、祈谷坛、太岁坛和社稷坛;“八庙”是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和文庙(孔庙)。
对坛庙的研究文献,包括坛庙的历史、坛庙的建筑、坛庙的祭祀礼仪等方面,从民国以来在留存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有大量研究结果存世,这些成果既包括了研究的论文、研究的专著,也包括相关的资料集成,更多的是相关著作中涉及坛庙研究的内容。
坛庙研究文献的概况
民国年间有关坛庙的资料以调查报告及纪略的形式为主,留存了大量具有存史价值的文献,其中有:
1918年的内务部礼俗司出版的由李升培编纂的《先农坛古迹考略》,1928年又出版《天坛古迹考略》,1928年内务部礼俗司编有《清坛庙纪略》;1932年故宫博物院编有《太庙考略》;1934年5月内政部的《北平市坛庙调查报告》、内务部礼俗司编纂出版的还有《京师孔庙纪略》、1935年颜虚心、孙俊才编纂的古物管理委员会工作汇报《北京五坛(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调查报告》、1935年单士元编有《明清天坛史料》;1943年俞梧生所撰《燕京坛庙沿革考》等。
大量对坛庙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专著
有: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在“元明清时期的建筑”一章中,专门介绍了明清的坛庙建筑。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由刘祚臣、孙恒年著的《北京的坛庙文化》对坛庙的文化传承、北京坛庙溯源及沿革、祭祀陈设、祭祀礼仪做了研究,分别对天坛与祭天、地坛与祭地、日坛、月坛与祭日、祭月、社稷坛与祭社稷、太庙与祭祖、历代帝王庙与祭历代帝王、孔庙与祭孔、先农坛与祭先农、先蚕坛与祭先蚕等做了具体介绍和分析。
朱耀庭先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在论述北京的坛庙,中认为:“九坛八庙,阴阳相交九坛祭天,代表阳,故其数为阳数、天数——九;八庙祭祀的是故去的先人帝王,代表阴,故而其数为阴数、地数——八。九坛是明、清帝王祈天保民的场所。封建社会的皇帝号称天子,即上天的儿子,其任务是代天治民、代天保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以农业为其国民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是国泰民安、帝位永传的先决条件。因此历代帝王都十分尊崇天地、日月、五谷、社稷以及太岁等众位神灵,故而才建坛供养,按时致祭。八庙以祭祀皇家的先祖为主,包括历代皇帝、名臣,先师孔子,以及清朝的国教喇嘛教神灵等。其目的也是希望祖先、先师和古帝王的在天之灵保佑其江山永固,保佑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同时也是对臣子进行传统教育,对人民进行思想欺骗的一种手段,借用神权的威
力巩固自己的政权。在九坛八庙如天坛、地坛、孔庙、历代帝王庙的规划建筑中也无不体现了象天法地、阴阳八卦的原则。
囍歌词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董雁著《图说北京皇家文化》重点记述北京祭坛的著作有《图说北京皇家文化》其中第三章为“北京的坛庙沿革概说”
有关丛书涉及坛庙的有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侯仁之主编的《北京览胜丛书》;2004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朱耀廷,崔学谙主编的《北京文物古迹旅游丛》;《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有《坛庙建筑》专集,200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国粹艺术读本》赵玉春著有《坛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建筑艺术全集9:孙大章著有《坛庙建筑》;200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旭、李小涛著《北京先农坛研究与保护修缮》等。
作为权威性的志书北京市地方志组织编纂了《北京志》其中包括有《文物志》、《园林绿化志》、《故宫志》、《天坛志》记述了大量坛庙史料,原园林绿化局组织编纂的《天坛公园志》、《北海公园志》、《中山公园志》等记述有关北京坛庙的资料也很充分。
侠盗飞车圣安地列斯任务攻略
有关专门研究坛庙的论文也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卷第1期龙霄飞撰写的《北京坛庙特说略》从坛庙的内涵、北京坛
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
庙的种类、北京坛庙的特点三个方面入手, 对北京现存的坛庙的研究,强调“北京坛庙历史脉络十分清晰, 建筑的特鲜明, 祭祀礼仪繁缛、严格”。
像雾像雨又像风歌词习五一在所撰《北京坛庙的文化价值》强调作为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存建筑——天坛、历代帝王庙和孔庙等,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敬天、法祖、尚贤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坛庙文化,其核心理念是敬天法祖。论文还探讨了北京坛庙文化的现代价值,认为,北京坛庙文化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脉流。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力和导向力, 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功能。珍重坛庙蕴藏的民族情感价值,整理挖掘传统的祭祀文化,举办历史展览,演示祭祀舞乐。既是振兴民族的精神力量源泉,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宝贵资源。
1990年“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蕴华著《北京的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涉及一是关于坛庙寺观方面的问题。诸如: 北京的坛庙寺观的数量为何如此之多?规模为何如此之大?其发展、演变过程如何?有些什么特点?它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作用和影响如何?再有关于祭祀礼俗方面的问题。诸如:北京的祭祀礼俗都有哪些类型和形式?各有些什么特点?其产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及社会作用如何? 三是关于坛庙寺观与祭杞礼俗的现实价值问题,即北京历史上的坛庙寺观与祭祀礼俗的丰富文化内涵主要有
哪些? 我们应如何评价与对待?能否合理地利用其积极因素为今天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等等。
姚安的《清代北京祭坛建筑与祭祀研究》(博士论文),通过明清祭坛沿革、建筑景观、祀典陈设、祀典仪礼与乐舞、清代祭坛祭祀的运作等若干章节的综合阐述,对明清祭祀制度进行了客观的剖析,揭示出北京祭坛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具备的独特的人文价值。认为,祭祀建筑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建筑技巧和建筑思想的完美统一体。方位观念、阴阳观念、布局观念等无不完美的体现于北京祭坛建筑之中。北京祭坛处于中国古代祭坛文化集大成的地位,其建筑哲理、建筑形式都是古代祭坛中最完备、最精致的,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坛、地坛、社稷坛、先农坛、先蚕坛、日坛、月坛等。关于祭祀研究认为,古代祭祀典礼发展至清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制度化的礼仪,从而将中国传统的敬神文化推向封建社会的高峰。祭祀礼仪、祭祀乐舞是表达对神的崇拜的具体表现,用不同礼仪和乐舞来表示对诸神的崇敬。这些名目繁多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体现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对清代祭坛的评价,可以概括为集中国祭祀历史之大成,它们把有形的建筑和无形的理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集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数学、
蚍蜉撼树的意思>美术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