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行政区划、交通地图、人口面积、地理位置、风景图片、旅游景区景点等详细介绍
计算机成绩查询苏州市行政区划、交通地图、人口面积、地理位置、风景图片、旅游景区景点等详细介绍
地区概况
苏州,中国城市,古称吴、吴都、吴中、东吴、吴门,现简称苏。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苏州虎丘塔公元前514年建城,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也是4个全国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之一。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沿称至今。苏州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实际享受副省级城市待遇,是江苏省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处,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在建)和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苏州东邻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背靠无锡,隔湖遥望常州;南临浙江,与嘉兴接壤,所辖太湖水面紧邻湖州;北枕长江,东距上海市区80千米。是江苏省的东南门户,上海的咽喉,苏中和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而有“东方威尼斯”、“东方水都(东方水城)”之称。现今的苏州已经成为“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山、水、城、林、园、镇为一体,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古韵今风、和谐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2004年曾经成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2006年举办了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 2007举办了第1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并将金鸡奖初评永久评奖基地落户——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2007年12月22日,永久落户苏州太湖的全国首个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太湖文化论坛,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太湖文化论坛的成立将为世界文明的对话以及区域文明的合作搭建一个永久性的平台。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设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中信太湖城,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
行政区划
苏州市辖7个市辖区,代管5个县级市。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826万人。
金阊区 (面积 37平方千米,人口207926人。215008)
吴中区 (面积 672平方千米,人口599650人。215128)
相城区 (面积 416平方千米,人口369269人。215131)
平江区 (面积 22平方千米,人口228913人。215005)
沧浪区 (面积 25平方千米,人口325542人。215006)
虎丘区 (苏州高新区)面积 258平方千米,人口331363人。215004)
苏州工业园区 (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具有影响力的工业园区)人口339398人
常熟市(驻虞山镇)(面积1263平方千米,人口1066417人。215500)
昆山市(驻玉山镇)(面积 927平方千米,人口699885人。215300)
吴江市(驻松陵镇)(面积1192平方千米,人口797240人。215200)
太仓市(驻城厢镇)(面积 642平方千米,人口467168人。215400)
张家港市(驻杨舍镇)(面积 813平方千米,人口900132人。215600)
历史沿革
魔鬼蛙吴:西周 阖闾大城 吴都(公元前514年)
吴:越灭吴 徙都 吴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吴:春申君黄歇受封于吴 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吴县:秦嬴政二十五年 会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仍为会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吴县:汉永建四年 吴会分治,为吴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吴县:汉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为东吴孙氏政权首都。
吴州:南朝 陈祯明元年(公元587年)
苏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苏州:唐太宗贞观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苏州: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为江南东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达鲁花赤总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苏州府:明 应天巡抚驻地 属中书省1367年
苏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苏省会 江苏巡抚,布政使驻。(1667年)给文件夹加密
苏州市:1949年
苏州市(省辖)、苏州专区:1953年
苏州市(地级):1983年
民族宗教
苏州是地处沿海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城市,有47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4‰;其中回族人口有3700余人,占少数民族总人数23.13%。在47个少数民族成份中,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回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人口在100人以上的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藏族、维吾尔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苏州市区有民族成份39个,少数民族人数5200余人。其中回族251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
苏州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主要宗教场所有:道教宫观有玄妙观(位于观前街)、玉皇宫(园区)、城隍庙(位于景德路)、穹窿山上真观;佛教有西园寺、寒山寺(位于虎丘区)、北塔报恩寺(位于人民路)、文山寺、灵岩山寺(木渎镇)、包山寺(吴中区西山岛)园区重元寺、来风寺、常熟虞山兴福寺、张家港凤凰山永庆寺、双杏寺、吴江平望镇小九华寺、昆山海藏寺;其他宗教的有圣约翰堂、使徒堂、杨家桥天主堂、石路太平坊清真寺等。 这些宗教场所大多是苏州的旅游名胜景点。
自然地理
气候 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
%,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太湖地形 苏州市隶属于两个省一级的自然地理区: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山脉 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还有南阳山(338米)、西洞庭山缥缈峰(336米)、东洞庭山莫里峰(293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渔洋山(170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等。
水系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
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市区是江南水网的中心和全国河流最密集的地区,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
经济概况yt 圆通快递查询单号
2022年6月黄道吉日查询初步核算,苏州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经济总量继续居中国大陆第5位(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华东地区第二位(仅次于上海)、中国地级市第一位。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地方一般预算支出681.04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为24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2008年苏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6701[1]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8,236元(超过10,000美元),列中国大陆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华东地区第一位(已超越上海)。
苏州自公元前514年建城以来就长期是中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后又发展为中国南方、华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重要的经济中心,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拥有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内河航运港口、江苏第一大港、中国大陆第九大港——苏州港,四通八达的铁路和公路交通网与全国各大城市相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以经济总量计算,苏州现在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中国大陆第五大城市。昔日的人间天堂将成为更加繁荣昌盛的人间新天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