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兰州民间节日习俗,老兰州人也不一定能说全!统统都在这!
最全兰州民间节日习俗,老兰州人也不一定能说全!统统都在这!
民间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代代承袭,约定俗成。兰州地区历史上曾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带,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和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民间四季习俗,在内容和形势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
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
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农历小年。老兰州人传统民俗中,二十三这天要打发灶爷上天,老兰州人把灶君称做灶爷。比较注重民俗习惯的老兰州人对这事非常重视,一般几天前就已经买好了送灶爷用的灶马子。
下午6时,天还很亮,村里就响起了炮声,一些心急的人早早地打发灶爷了,按照老习惯,要等天黑时才打发灶爷。晚7时左右,天变黑了,准备上祭品来到厨房里,整理灶王龛、摆好灶饼子、点灯、燃香……一切准备停当,就开始诵灶君赞:东厨司命赐福府君……善恶奏分明……赐吉降祥祝寿永康宁。然后燃黄表纸,诵《灶经》,“天流雨、地留金,人留的子孙、草留的根,报天地之恩,报父母之恩,报灶君之恩。”
接着,要给灶爷嘴上抹糖,嘱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剪开灶马子,将印有一匹马的那半张引燃,放鞭炮送灶爷上天。另一半印有人和马的,留在灶王龛上,等大年初一接灶爷回来时用。“现在比原先简单多了。”老人们说,以前是专门烙灶饼子,要用糖瓜子(饴糖)。据了解,这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祈求平安吉祥的方式。
除夕之夜(三十晚上)——贴春联、守夜等
台湾通行证
服务器内存条除夕,指的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民间俗称“三十晚上”。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的一部分。所谓除夕,就是“岁除之夕”,这里的“除”是“去”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岁除”,新旧岁交替为“岁除”。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清扫院落,撒上清水,寓意清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接着就是贴窗花,贴春联。
天将晚时,家中男主人在家中主房正对门桌上供放所信奉的神仙和先祖牌位,摆放供品和神钱纸扎之类,点燃香烛,进行祭拜。然后,燃放鞭炮,迎接各路神仙。晚饭过后,在厨房神龛处,把新的灶神像供上去—接灶神,点灯上香叩头放鞭炮,迎接灶神“下凡降吉祥”。祭灶之前要先供上“灶盘”和“灶糖”。
天完全黑下来后,家中大人孩子出门烧纸祭奠先人,感谢祖先的荫庇。通常,先在户外选一块干净空地,全家人朝祖坟方向围跪成半圆形。家长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大家在圈中“烧纸”家长“通说”新的一年全家的期盼和祝愿等,同时抛洒祭品,最后叩头。
在兰州有一种“天涯望哭”的风俗,主要是因为兰州人大部分是从山西或者南方移民而来,远离祖籍,不能到宗祠家庙祭祀以表达对已逝亲人的思念。
老兰州人的习俗是三十晚上吃臊子面,也叫“长面”,象征着阖家团圆、健康长寿、天长地久。臊子面就是在煮熟的手工面上浇上猪肉臊子、黄花菜、木耳、鸡蛋、豆腐、蒜苗调制的臊子汤,香味浓郁,蕴含着一年来生活甜美、艰辛、幸运和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近年来也有随北方大部分地方的年俗,年夜饭吃饺子。吃面时,第一碗面要献给祖先,叫做“献面”。
祭拜家神后,即开始“守岁”。小辈们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老人给小孩们散发“年钱”。守岁之夜,全家老幼通宵不睡觉,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直到天亮,故又称“守夜”、“敖寿”。
夜深时,开始“打醋坛”,男主人手持大铁勺,勺内盛满陈醋,将烧的通红的鸡卵石,用火
钳加入醋勺中,醋受热散发出浓烈的气味。“打醋坛”者左手端醋勺,右手执脱籽的高粱穗蘸醋抖洒,一次洒遍每个居室、厨房、厕所、牛羊马圈的各个角落,为的是一扫因冬日封闭而积存的不洁之气。
待子时一过,各家各户纷纷行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鞭炮声告诉人们旧岁已辞,新年来临。
正月初一至初三——拜年、出新
兰州人过年的习俗是正月初一天刚亮,家中男主人先祭各路神仙,再祭家神,后去庙上祭祀。永登县河桥、连城一带有的人家也去祭祀“额巴爷”,以祈求保佑他们衣食不缺,健康平安。拜完诸神,回家吃饭。
初一早晨一般吃饺子,有的地方吃长面。早饭过后,族内的孩子们依次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则将预先准备好的核桃、枣子、糖果、钱币等,赏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村上的年轻人也要去给同村的高龄老人拜年,家中人以茶酒果点答谢招待。早饭后,还举办“出新”活动,即将村里的马、牛、驴聚到麦场上,然后焚香化表,燃放爆竹,让牲畜受惊而四散奔
逃,人们堵赶牲畜按照当年当日的喜神方向跑出去,名曰“出新”,以祈驱邪避灾,来年牛肥马壮、六畜兴旺。过年三天,讲究家里不动菜刀和擀杖,所以,初一之前,主妇必须准备好三天的饮食。三天年的早晨,家主人都要到堂屋(主房)点灯烧香祭拜,到初三晚上,便将神位前所供的钱表焚烧。北京出国留学中介
正月初五——破五
正月初五,又称“破五”。这天,各商号开始营业。旧俗初一到初四,一般是不干活的,到了初五,骡马牛羊圈里粪便成泥,需要垫干土清洁卫生,于是有了破土的来历。破土时要先给土地爷献祭焚香,然后放鞭炮取土。
初五吃搅团、馓饭或者疙瘩,谓之“填穷坑”。意思是这类饭吃饱后耐饿,初五吃了这类饭,今年全年都不挨饿。初五过后,意味着“社火”也就开始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兰州人有“小年大十五”之说法,意为明正月十五比大年初一还要热闹。
兰州的元宵节有四大主题,一是吃元宵;二是逛灯会、猜灯谜;三是放烟花、爆竹;四是闹社火。核心是一个“闹”字和一个“圆”字,要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热闹完了,一年的劳作也开始了。
吃元宵十五之夜,家家必食元宵,取合家团圆、家庭和睦之意,表达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康乐、甜甜蜜蜜、诸事圆满的心愿。兰州元宵以桂花、冰糖、核桃仁馅的居多,有自家制作的,也有从甜食店购买的。店家为了招徕顾客,特用棉花团成元宵,点上状元红,在方盘里码成金字塔形,挂在店铺门口吸引顾客。元宵除了自家食用,还可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耍火把兰州南郊阿干镇和榆中兴隆山沿山一带,除了跨火堆,重头戏莫过于“耍火把”。兰州的火把不同于西南的松明火把,而是用麦草或棘棘草捆扎在木棍或粗壮的向日葵秆上制成。最讲究的是用棘棘草,当地人叫“棘棘胡”,这就是唐诗“北风卷地白革折”的白草,用白草扎火把比麦草好,火光明亮烟气小而燃烧时间久。用棘棘草扎成的火把高两三米。由小伙子秉持,大人先烧黄表纸,然后用表纸点燃火把。性急的小伙子直接在麦草火堆上点着,燃后在堂屋、厢房、厨房、茅房、牲口圈各处伸进火把燎一燎,然后倒拖火把出村上
山,如顺拿火把,就会烟火熏眼呛鼻燎衣服。此时月华初露,各家火把蜂拥而出,火光烛天,烟气弥漫,一片火树银花,照耀四野,耍火把的小伙子们齐声嗷嗷乱叫,行进在曲折弯弯的山路上,行成“之”字形,最后齐集山顶,挥舞呐喊。若是巧遇“正月十五雪打灯”之时,则火光映雪,白里透红,蔚为壮观。耍火把是祭祀昊天上帝,烟火升腾,上达天神,火把燃烧污秽腥臊妖魔邪怪,烧尽枯草,来年百草萌生,除旧布新。
送灯添丁这是元宵节的旧俗。每到正月里,玩社火不仅讲究造型、锣鼓,还讲究各种灯火装饰。社火队伍的前面有“牌灯”照明领路,后面有“竹马灯”照明断后,旱船的前后也挂有灯笼。家里没有子女的人,索要灯笼,祈望生有一儿半女,玩社火者将灯送于求灯者,叫“送灯添丁”。
元宵节之夜是春节活动的高潮和总结。十五一过,春节活动就算到此结束,开始春耕备种了。
金戒指正月十六——燎疳
过去,兰州人有正月十六晚上跳火堆、送瘟神的风俗,后来多在正月十五晚上。跳火堆是
古代“燎疳”(“疳积”是一种小儿易得的消化不良疾病)习俗的演变,意在祛邪除病,祈祥求福。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在自家的大门外用麦草点燃火堆,一般是五堆或七堆不等,全家人按辈分大小、年岁长幼逐个从熊熊火堆上跳过,欲让熊熊烈火,驱走邪魔疾病,以求平安。
酒店管理就业前景
农村跳完火堆后,就开始送瘟神了。送瘟神的队伍,前边有社火锣鼓开道,后边有镇邪除恶的百兽之王——狮子殿后,号角声声,麻鞭作响,充满了神圣庄严的气氛,锣鼓震天,沿着大街小巷,一路驱赶“瘟神”,一些多病多灾的人家,还要请狮子进入自家宅院,镇邪降福。
完结玄幻小说转完全村之后,大家将“瘟神”送至河岸边,这时锣鼓齐鸣,在众人的呐喊声巾,点火烧纸,送走“瘟神”。“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就是此番情景的真实写照。
送走了瘟神,要悄悄回村,不再敲击锣鼓,也不能大声喧哗。至此,一年一度的社火偃旗息鼓,春节也就结束了。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二月二”,也叫“中和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
"二月二”这个节日,一般在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万物复苏,春季来临,新一年的农忙季节到来了。在兰州永登苦水地区,每年二月二也有社火。有诗云:
正月里来正月正,
元宵节里闹花灯。
二月里来龙抬头,
苦水社火正当头。
非遗文化甲天下,
苦水高跷四海扬。
过去有“二月二,剃光头”的说法。这天,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剃头理发,修整边幅。寓意是“人”、“龙”从此口起都要抬头,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的开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