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
教案本
科目    中国服装史
总课时  10课时    
讲师    都基斯   
班级      31     
授课计划 & 教学进度表
                          填报时间:  2013  9    2
离合器怎么踩
课题
中国服装史
授课时间
2013-9-2
教学方法
理论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要点:
一、各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
      二、重要历史阶段的服饰风格对比
      三、服饰彩及图案的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各历史时期各个区域的服装的特点、风格、工艺及演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服装的历史与现状,开阔视野积累知识,能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审美眼光和设计思想水平。
教学重点:
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服饰特征,以及整体的服饰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历朝历代的社会背景及重大事件对服饰文化的影响。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课程安排:1周,每天2课时,共5天。
课程工具:A4复印纸、铅笔、橡皮、针管笔、彩铅等。
第一天: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 中国服饰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约在900万年以前,猿的一支——拉玛古猿开始向人类演化。4-5百万年前,猿人→直立原人 →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 现代人,智人阶段人类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节  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
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麻布  葛布  毛织品
2、独具特的服装配套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描写立秋的唯美诗句
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 原始信仰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下裳象征地,地是黄。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成为吉礼。
第二节 路绮欧好听的歌礼服与冠服制度
    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在礼的约束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及其严格的规范,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ibetame主页礼服制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冕服主要有六种:(1)大裘冕 2)鷩[bì] 3 )希冕 4)衮冕(5 [cuì] 6)玄冕
    此外,六冕与大带、革带、韨[fú] 、佩绶、赤舄[xì]等相配。周代的国王除了六种冕服还有四种弁[biàn]: 1)皮弁(2)爵弁(3)韦弁(4)冠弁
十二章纹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yí] (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fǔ] (斧形)-取其决断;
    [fú] (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一般服装
玄端: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
[rú] :短衣,短袄。
袍:襦的加长。
禅衣:无里层,后写作单衣,即指女子锦衣之外的单层罩衣。
裳:人类最早的服装,由原始社会的兽皮、树叶制成的遮羞布发展而来。裳的主要功能是蔽体。商周时裳是男子成人所服的下衣,形如后来的裙。
[kù] :商周时期男女下衣是一种原始的形制,仅为两条套腿的裤套,又称为胫衣,外再着裳,成为一套下衣服装。由胫衣到有裆不缝合而以带系缚,即开裆,称为穷袴女生相片,继而缝合成一裆,即合裆,又叫做” [kūn]
[xì] 、屦[jù] :都是鞋的古名。舄是夹层的底,屦是单层的底。舄全用兽皮制成,屦则有皮质和葛质的两种。所以舄贵而屦贱。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公元前771~公元前221年)
服装款式:
1)袍:交领、右衽、直裾式,上衣与下裳连为一。
2)禅衣: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双袖呈胡状
3)夹衣:衣长及膝,交领、右衽、直裾,上衣与下裳相连。
4)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胡服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胡人骑射的长处,在穿着和武器方面进行革新,大力发展骑兵,改变以往以步兵和甲兵为主的作战态势。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服饰革命,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带钩:
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佩饰:笄
古时,女子到了成年时必须接受一种名为“笄礼”的仪式。女子尚未行过笄礼之前,她们的发式大多作成“垂髫[tiáo]或丫髻[jì] ”。
作业:
任选十二章纹中的任意两种,运用到现代的服装款式中。规格:A42张。
名画家
第二天: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 汉代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通常
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男子服饰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
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袖口紧窄部分名叫[qū] ”,袖身宽大部分名称”,所谓张袂成荫,就是对这种宽大衣袖的形容。
女子服饰
襦裙: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汉裙多以素绢四幅,连接拼合,上窄下宽,一般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衣领部分很有特,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秦代发式
      长冠:一般以竹皮作成骨架,冠顶的造型扁而细长。相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故称刘氏冠
武冠:原为赵武灵王所戴,秦灭赵后,将此冠颁赐近臣,汉代袭用,一般用于武官。其制以漆纱为之,形如簸[bò]箕,使用时加着于帻[zé]之上。因其形高大如弁(biàn ,又称大冠武弁繁冠 官宦近臣都可戴,但必须在冠上加黄金珰,并插以貂尾,以示区别。
梁冠:也叫进贤冠,是文吏、儒士所戴的一种礼冠。用铁丝和细纱制成,冠上缀梁,以梁示身份等差,有一梁、二梁、三梁之别,以三梁为贵。冠前高后低,前柱倾斜,后柱垂直。戴时加于介帻上。
介帻是巾顶端隆起,造型似夹角的屋顶。平巾帻是指顶部平坦的巾帻。按照规定,文官戴进贤冠,必须衬介帻,武官戴武冠,必须衬平巾帻。
女子发式
  [duò]马髻:产生于汉。多认为是梁冀(桓帝皇后之兄)之妻孙寿所创。垂于脑后一侧的下垂式髻,形如人将从马上堕落。
垂髾(shāo :也叫分髾,是汉代妇女的另一流行发式。特点是将头发梳成各种发髻后,在髻后垂下一绺[liǔ]头发。
第五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公元220~589年)
一、大袖衫
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层。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穿不系衣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