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李思仪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
天津300384)摘要:苗族服饰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播苗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载体,
展现了苗族人民丰富的生活状态和民族信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商业化的冲击,苗族服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冲击。因此,
只有以苗族服饰为主体,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采取现代化的途径,结合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让其散发新的生命活力。
关键词: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中图分类号:J 523;TS 941.74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9-0079-02
作者简介:李思仪(1993—),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
向氏兄弟助教,研究生,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
1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
苗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位于贵州西北部的梭嗄长角苗族,以木制的长角和亡故祖先的头发相互缠绕并用黑麻毛线系之,使其作为独特的头饰立于头顶,无论妇女还是小孩都用此来装扮自己。通过靓丽的彩及特殊的着装方式继续诉说着长角苗的历史。妇女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服饰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但是整个民族甚至博物馆对于长角苗服饰文化的保留及传承资料很少,保护措施更是不够到位。位于贵州榕江县的两汪乡,有世界超短裙故乡之称,这里的妇女们下身围着仅有五寸长的黑百褶裙,百褶裙外系有彩刺绣围腰。短裙苗特就在于近两米长,至少五层厚的短裙,从织布,染布,到压褶都是老人们纯手工完成,那些上百个的褶要通过四五遍的缝制才能完成,这种技艺的传承是十分的珍贵,没有书本的记录也没有完整的解说,只是靠他们的用心和时间来向世人展现他们的地区文化。丹寨地区的妇女们虽不会写汉字,
但大多都会蜡画,他们所做的蜡染制品十分精美。雷山县的苗年更是一个展示苗族文化大融合的节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的提出,在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扬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2苗族服饰和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现有保护模式
2.1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贵州雷山苗绣、
剑河苗绣、花溪苗绣、丹寨蜡染技艺、芦笙舞、台江姊妹节等都已经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苗族的许多语言、歌谣、传说、舞蹈中都蕴含了很深的苗族人文历史。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去挖掘,并合理的保护传承,
努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传承发展工作。
2.2通过建立博物馆对非物质文
化予以宣传和保护
一九九五年,
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挪威博物馆学会到梭戛乡高兴村对长角苗族进行考察。一九九七年七月中国与挪威开始共同建设第一座生态博物馆。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对外开放,
这座博物馆里保存了长角苗族人的服饰品、生活品、节日仪式品等,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了长角苗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内涵。
释小龙电影全集国语高清2.3建立民族工艺品生产线
在2006年,贵州丹寨的蜡染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立,既解决了当地妇女的经济来源问题,又让她们具备了可以传承下去的技艺。宁杭公司除了
挖掘、传承蜡染技艺外还与各个设计师合作研发,各类民族服饰品,这些产品已不再是传统的蜡画,
而是迎合了新的流行趋势所设计完成的产品,同时公司还包括了制作、加工、销售,进出口经营等生产线,致力于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下去。
2.4设立和宣传文化节日
雷山县的苗年类似我们的春节,是苗族同胞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贵州雷山苗年,于2008年6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年的盛况使雷山苗年打出了知名度,
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全世界形成了独具特的文化品牌。
因为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让雷山苗族的文化得以展现和传承。雷山县近年来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挖掘苗族文化内涵,一方面展现了苗族人民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打造了雷山的旅游形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观看苗年盛况,进而对苗族服饰文化起到了十分有利的宣传作用。
3运用法律予以保护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称为“非物质”,但与“物”密不可分,其中服饰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服饰本身而言,面料、图案、彩等属于“物质文化”,但其精湛的纺纱、刺绣、压褶、等传统手工技艺却属于“非物质文化”
。更为重要的是,服装的穿着方式、服饰结构的特殊象征如革家的战衣式服装穿着、
刺绣图案以及彩所蕴含的深刻的意义都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民族服饰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
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文化如果不迅速保护与
CULTURE AND DESI
GN
-79-
传承,就会失去不少珍贵的活态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完全以个人道德和文化宣传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没有制约性的作用,
社会需要更强有力、更广泛、普遍的标准对其进行保护,法律也就应运而生。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使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同时也作为一种评价的尺度,对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进行评价。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予以规定,可以使个人、社会、国家等实施的保护不仅仅限于道德或社会责任感,而是使其保护作为一种法定的义务,必须履行,且运用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这就大大增加了相关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责任,通过宣传、继承、建设研究机构等方式加强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发展。违反了法定义务,必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主要有制裁功能、补偿功能和预防功能,这三种功能则通过另一种方式规定了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使法律规定的负有某项义务的相关人员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以免于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可以使相关人员对自己的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得到制裁和作出赔偿。因此,法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后一道保障。
4对于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恰当的保护模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苗族服饰是苗族人们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有力地沉淀下去,因此保护、传承和发扬苗族服饰文化意义重大。面对世界多元化的冲击,我们应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保护机制,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召集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对苗族服饰进行有力宣传,
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通过强有力的法律规范进行保护,制定针对苗族服饰特有的法律条例,从而将苗族文化在展现自己特的同时结合各民族文化特促进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免签国4.1通过博物馆进行静态保护
静态保护形式主要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严格精细地保存和保管。静态保护并不是让其定格在博物馆内,而是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将苗族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去到现在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将其制成照片、纪录片、光盘等,存入博物馆、图书馆或信息库,建立详细且系统的信息分类库,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更新,在博物馆内
可供各界学者及游客们方便学习。这样,即使有的服饰即将不复存在,我们也能看到他们过去的样子,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标注出这些服饰在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特殊的手工技艺,为传承人们及学者提供可参考学习的内容依据。
4.2注重遗产对象生命活态的保护
动态保护就是对遗产生命活态的保护。动态保护主要是强调传承性,也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了原始的样貌后继续发展下去。因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的,在社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
文化本身需要吸收新鲜事物并且适当的融合。将其赋予新时代的生命与活力,
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手工技艺完美的结合。开展各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及课程,让更多的人可以学到并学会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结合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下去。
4.3政府有效管理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如在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中,政府应积极组织全国性地民族服饰设计大赛、
让更多新生代的学生和设计师积极参与,对于获奖作品应存入博物馆进行展览和永久保存,
这样更加激发了新生代设计师们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性。组织各界非遗传承人交流活动,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课程,
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促进了服饰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4.4通过学术进行保护
学术保护是一种理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要注重学术工作者的参与。在当今社会,各界学者为了非遗的保护都在以学术的方式来传承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先需要宽广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储备,比如要确定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发展背景,对其该如何传承和保护。
必须要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记录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筹办、展览策划等都需要听取学术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及时纠正有损文化的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学术支撑,则会更加科学,更加有理有节。
4.5整体性保护
民族服饰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刺绣或者图案某一方面的传承,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民族服饰而言,不仅要注重文化的高度还原和保护,更要注重与其相关的生产背景、民俗活动、服饰品制作、文创产品设计宣传以及市场营销,如今故宫的相关文化保护与宣传就十分到位。
选车牌号
5结论
苗族服饰是传播苗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苗族人民深厚的民族信仰和审美观念。少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挖掘和传承。
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应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从各方面探索和完善苗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工作,
创建民族品牌文化、保留其文化内涵并创新发展,使其在新的时尚潮流的推动下变得更年轻化、多元化。参考文献:
[1]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
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2]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185-190.[3]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244-248.五四青年节祝福语简短
[4]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0-40.
企业宗旨标语[5]郭惠莲.浅议贵州苗族刺绣工艺的现状和保护措施[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14-116.[6]赵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CULTURE AND DESI
GN
-8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