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文星事件”看信息素养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
李文星,一位大学刚毕业一年的23岁青年,通过互联网招聘平台求职,却误入传销陷阱,在几次向亲友借钱后离奇溺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时间,关于大学生就业误入招聘歧途的信息几乎出现在各个网站、报纸等媒介。“李文星事件”中,几个关键词“互联网”、“招聘平台”、“大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而不仅仅是“提醒应届毕业生应提高警惕性,避免悲剧重蹈覆辙”。这几个关键词,直接反映出一个信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就业问题,关乎家庭、学校与社会,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下,应有指导其如何规避因信息素养低下导致就业风险的信息素养教育介入。
一、信息素养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超越2017年的795万,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就业不只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对就业信息的竞争。宏观的就业信息包括国家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劳动人事制度、企事业单位需求情况、职业发展趋势等;微观的就业信息则主要包括各种招聘信息、用人单位的情况等。
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对信息进行获取、鉴别、管理、利用和创新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它包含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最先提出这个概念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信息素养的内涵已由最初的“一种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源解答问题的能力”,拓展为“个体所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检索、信息鉴别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我们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素养。
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碰到如通过哪些渠道能了解到最新就业信息,意向的企事业单位招聘计划如何,与自己志向与专业贴合的职业是哪些,如何通过互联网等平台进行个性化求职,如何保障自己的权益在招聘过程中不受侵害,甚至如何使用各类应用软件最完美地呈现自己的简历等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都是其信息素养的一种体现。而目前的现实是,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大学生们忙于在各个拥挤不堪的招聘会现场盲目地投放千篇一律的简历,或者是直接求助亲朋好友介绍工作。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就业信息也以网络为途径进行发布,人们择
业、就业也将互联网作为首选途径。于是,
“李文星事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也给我们的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敲了一记警钟: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与获取都变得轻而易举,对于急于就业的高职大学生,该如何进行就业信息的鉴别
与利用,该如何规避网络应用带来的风险呢?笔者在百度上输入“招聘”一词,瞬间检索出超过1亿的结果页面,显然,对这些信息的鉴别、甄选、合理使用等信息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就业的质量。
二、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在就业过程中的现状
河北省疫情最新消息高职院校很少专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因此,高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信息素养的影响就更为明显。高职教育也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多是强调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强调就业择业时的心理素质、应聘技巧,而忽略了对信息的甄别选择、信息的安全保护,信息的道德使用等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关于高
职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因信息鉴别能力不够而受虚假信息欺骗等事件,各院校也仅是以个案的方式对学生提出警示,却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去鉴别,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高职生的信息素养在其就业过程中的影响是较少关注的。
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样本,对其就业信息素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
376份,其中大二学生167份,
手机报价网站
大三学生209份。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发现高职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呈现以下问题。
(一)信息意识淡薄,对就业信息知识储备不足
信息在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和存储的过程中,能被不同的信息主体在不同时间或同一时间进行识别、理解、分享和创新。人们对这些信息的敏锐度、判断力、洞察力和创新力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信息的获取、评价、使用、分享与创新。调查发现,尽管有大量的就业信息在互联网上出现,但77%的学生并不清楚就就业信息包括什么,92%的大二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够关注,认为“就业是在大三时才需要考虑的事情”。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对“就业信息”不具备足够的敏锐度,因此也就缺乏了对就业信息的知识储备,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不了解,对学校及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不清楚,面临毕业时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就业质量显然不高。
(二)信息获取能力不强,对就业信息被动接收辽宁中考时间2022年具体时间
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途径非常丰富,搜索、订阅、推送、分享、分类浏览等都是信息快速获得的良好方式。尽管调查中也发现有83%的大三学生认为要了解的就业信息越多越好,但对如何获得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仍然有80%的学生认为需要通过学校推荐,甚至还有71%的学生没有主动登录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约有76%的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过就业信息,但由于搜索的方法不对导致结果过多过杂而放弃了进一步获取。调查还发现,有27%的学生就业由家人安排,这一部分学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
完全没有兴趣。这说明了在“获取有价值的就业信息”这一环节上,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足够的意识与能力,对就业信息的获得处于被动状态,于是错失良机。
(三)信息鉴别与安全意识不强,不能规避就业陷阱
互联网上信息泛滥,也充斥着许多虚假的就业信息。由于平时的信息意识不强,知识储备不够,许多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敏感性、洞察力不足,加之急于就业,到处参加招聘会,发放简历,于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欺骗。调查中,有67%的学生选择了“收到企业的面试通知时会高兴前往”,这说明了与“李文星”相似,大量的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互联网上出现的招聘信息与招聘平台的鉴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欠缺,对自己的个体信息保护与安全意识不强,一旦遭遇就业陷阱,往往会束手无策。(四)信息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就业责任意识不强调查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普通,学业成绩一般,专业技能不强,甚至有补考重修的科目,社会实践也较少参与,但为了在简历中体现自己的“优异”,57%的大三学生有编造虚假求职信息的想法,如涂改成绩、复制他人的荣誉证书、虚构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和社团职务等等。这些都是信息伦理道德失范的行为,但部分学生认为这些“无伤大雅,只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表现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高职生被(下转31页)好听的qq英文名字
从“李文星事件”看信息素养对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叶  茜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文章分析了信息素养与高职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培养信息意识,强化信息伦理道德规范,学习信息鉴别与安全防护,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懂得合理利用信息资源,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高职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加强就业信息素养教育,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项目编号:2016DJ2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7-0022-02
高等教育
新教师教学
Conclusion
Higher intelligence can be helpful to SLA ,but it cannot guarantee learners ’ success.Except for intelligence ,other factors such as people ’s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attitudes also play signi fi cant roles in SLA.
Reference
[1]Carhill ,A.,& Suarez-Orozco ,C.(2008).Explaining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Adolescent Immigrant Students.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4),1155-1179.
[2]Castro ,V.(2001).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ttitudes ,learner subjectivity ,and L2 pragmatic norm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4(18),69-89.[3]Gardner ,H.(1983).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New York ,the US :th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4]Genesee ,F.(1976).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Learning ,26(2),267-280.
账号申诉[5]Lightbown ,P.,&Spada ,N.(2013).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Oxford ,the U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Salehi ,M.,&Sadighi ,F.(2012).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lligen
ce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Role of Practice.Journal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Education ,1(1),33–48.(上接22页)录用后,并不能胜任岗位工作,引发用人单位质疑其实际能力与简历严重不符,并做出岗位调整的决定。40%的学生在就业岗位与自己的预期有差距的时候会选择果断离职。学生表现出的这种就业责任意识欠缺,随意违约、毁约的现象,必然会影响用人单位与学校的长期合作关系,影响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影响高职生自身的形象与未来的长远发展。(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就业过程困难重重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熟练运用计算机编辑和处理信息、利用各类检索工具查信息、利用管理软件分类管理信息等。调查显示,90%的学生平时使用网络主要用于聊天、娱乐或购物等,很少浏览专门的就业网站。尽管所有的学生都表示自己会使用of fi ce 办公软件,但对如何利用其制作一份个性化的、能突出自己优势的、美观简洁的个人简历,并不明确,更多的是“花钱请别人制作”或者是“网上下载
一个模板”
,这样制作出的简历千篇一律,也就不能在众多的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了;另外,调查还发现,大多数高职生就业信息需求分析和表达的能力不足,不能准确的使用合适的关键词表述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位需求等,也不清楚如何查看专门的就业信息数据库,网络搜索时往往很盲目,这说明了在掌握信息检索技术方面,高职生也存在不足。
三、信息素养教育在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中的作用
信息素养贯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就业过程,我们在调查和实际工作中也发现,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高职大学生在工作时相对容易,在将来的工作中表现也相对突出。因此,介入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使高职大学生增强就业信息意识,懂得安全保护个人信息,遵守就业信息伦理道德,掌握信息技术,提高获取、利用就业信息的能力,能果断鉴别虚假就业信息等,十分必要。(一) 尽早介入信息素养课程教育,能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形成信息素养的动力和源泉,它受认识水平、个人爱好、文化修养、工作经验、生活阅历、思维方式、学科专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我们看到一则新闻、一段文字或聆听一次演说就能在一定的时间里理解这些文字、图片或语音等呈现方式背后的信息,并能予以判别,以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忽略、关注、深思、传播、决策、行动等,这是信息意识的强弱表现。在对高职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其是否能对各类信息产生敏锐的感知力,持久的注意力,是否能对各类信息做出价值判别等。信息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尽早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高职生在校学习培养体系,使之成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从入校起即开始强化“对信息的感知与利用”,那么面临毕业时的大量就业信息,学生便不会觉得茫然与无助,就业质量也会得以提高。
(二)加强信息伦理教育,能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全球性信息通道在有利地推动经济、文化等全球化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可能对信息秩序造成负面影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诉诸相应的法律规范,也离不开信息伦理的指导。所谓信息伦理,指的是以“善”为目标,以非强制力为手段,调整在信息生产、传播、利用和管理等信息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在高职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信息伦理是重要的一环,它引导着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遵循信
息道德规范,如不制造信息垃圾,不发布不实信息,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等。在毕业之际,将个人信息真实呈现在简历或用人单位面前,诚信就业,这既是对用人单位的尊重,也是为自身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三) 加强信息鉴别与安全防护技能训练,能避开信息陷阱大学生李文星的遭遇显示了其缺乏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与防范意识。根据媒体的报道,李文星是在利用网络招聘平台求职时遭遇“李鬼”公司而误入的传销窝点。个人信息的泄露,在缺乏信息监管和保护的网络环境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李文星。所以,加强信息鉴别与安全防护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对于急于到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上,通过案例讲解、角扮演、应用设置等内容的学习与实训,使学生牢牢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信息鉴别方法并内化于心,这样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便能尽可能地避开就业信息陷阱,顺利实现就业。(四)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能保障信息获取渠道畅通
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各类应用软件的使用、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使用等等。对于高
职大学生而言,熟练应用of fi ce 、photoshop 等应用软件是非常基本的要求,在求职就业过程中这些基本的技能也是用人单位必需的,这也是信息素养课程的基本内容。此外,互联网上信息众多,需要学习一些专门的信息检索方法才能有效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信息素养课程上对信息检索技术的讲解、各类型检索工具的使用,以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源的获得与使用方式学习等,都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通过较为长期和专业的训练,高职大学生在毕业时便能熟稔地展现自己的综合素养,懂得如何在合适的平台上到有价值的就业信息,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四、结语
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广大高职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愿望。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体现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关怀。正如文炯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就业能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信息素养已成为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之一,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之一。因此,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中国网.http ://opinion.china/event_4941_1.html.
[2]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谢蓉.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普通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耿晓宁.王洪波.张烨.图书馆学刊,2016(9).
[4]强化就业信息素养培养,助推高职就业工作策略探析.朱铁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从信息素养角度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徐学萍.葛传兴.知识经济,2015(15).
爱情表白短信[6]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炯.图书馆学研究,2013(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