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组成。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
dnf免疫胶囊认知发展:(1)认知是个体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加工信息的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
(2)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是指人脑接受外界信息以后,经过头脑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因时空重合暂缓回京范围有哪些(3)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心理上表征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的发展。
人格:是指人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也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具体来说,人格体现在
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性格、意志力、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性发展的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图式:是指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的刺激纳入已经形成的图式中的认知过程。
顺应:儿童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最近发展区:在论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时,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并将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
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包含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同伴关系。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个体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就是他们道德认知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过程。
同伴关系: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认知方式: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的独特而稳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一过程就是正强化,即积极强化。
负强化: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一过程及就是负强化,即消极强化。
行为矫正: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即通过强化或消退的原理来消除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不适当行为或不良习惯。
观察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观察学习这个概念,他认为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不必事事通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行为的反应。班杜拉这一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也叫社会认知理论。
发现学习:学习者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发现人类现有的知识。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字面的)和非人为的(非任意)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存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上的联系。
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面较广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将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先行组织者策略: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接受学习:也叫讲授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接受和理解事物意义的学习,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
探究性学习: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
随机通达教学:认知灵活性理论主张随机通达教学,指对同一内容,学习者要在不同的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交叉反复的学习,以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促进迁移。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作互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
情景式教学:强调与实际情境相类似的教学,强调以事例、问题为基础。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学习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完成真实的任务i,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使管理学习的任务和探索的责任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
认知学徒制: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合作学习:这是一种教学策略,同一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共事,共同完成小组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包括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习动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等都有密切联系。
内部动机:人们由学习本身的内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外部动机:人们由外界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学习者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期望——价值理论(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指追求卓越、获得成功的动机。他认为个体趋向的成就动机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
表示,即动机强度=需要*期望*诱因。
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有海德、罗特、韦纳,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活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自我效能感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
常情如此不可推卸知识:(1)从认识论的本质讲,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来自客体的各种信息,用一定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对事物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知识一方面储存在个体的头脑中,成为个体知识或主观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文字符号等表述出来,并通过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成为公共知识或客观知识。(2)从学校教育的过程讲,教育者不应把知识作为事先已经断定了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把知识当成一种看法、一种解释,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此外,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交往,借助于公共知识来发展自己的个体知识。(3)从含义界定的广义和狭义讲,广义的知识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
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原因,主要指“是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述。
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因此也称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记忆:从信息加工阶段的观点来看,记忆相应地是指人脑多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识记和保持是再现的前提,再现和识记是保持的结果,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两个就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遗忘的特点: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的保持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
迁移: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从迁移发生的学习类型或领域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情感与态度的迁移。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从迁移的影响看,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看,有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和竖向迁移(垂直迁移)。从迁移的不同程度看,近迁移和远迁移。从迁移发生的方式和范围看,特殊迁移(具体迁移),非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从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度看,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防止掉发
顺向迁移:前面学习对后面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对前面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走走停停形式训练说:代表人物,沃尔夫,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记忆和推理等组成,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一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要训练官能,如用数学训练推理能力。
相同元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
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并且迁移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情境相同要素的多少。在教育上的应用,教学内容的安排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