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比研究
产业分析
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比研究
水浒传人物评价易 慧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4000) 
摘 要:文化、旅游产业是永恒的无烟产业,二者天然的高度融合衍生出许多创新型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其次从两个产业的融合进行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的对比研究,国内的文献基本基于动力、模式、机制以及路径等,而国外的更多是“文化+旅游”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文化创意旅游模式。通过对比,得出关于文化旅游
产业综合性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0 引言
低碳经济时代,学术界对文旅融合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多,文旅的融合对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概念研究
1.1 文化旅游产业概念
目前国内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定义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987年,魏小安提出文化旅游,但并没有下定义。国外研究学者维奈尔 .L.史密斯认为文化旅游是文化产品、服务的旅游层面。约翰·厄里(John Urry)和纳尔逊H.格拉伯恩 (Nelson H.Graburn)认为文化旅游是顺时消费。哈立德·阿尔-希杰拉首次提到文化旅游产业,使学者的目光纷纷转移到产业上。国内学者万圭认为文化旅游产业是以独特自然景观和厚重历史文化为核心,引发一系列商业活动发展如餐饮、交通、娱乐、旅游产品等的文化产业社。张春香和刘志学(2007)指出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囊括物质和精神遗产,留下历史文化的旅游市场。徐仁立(2012)认为要积
极发展文旅,以文旅带动消费。高雅楠(2020)提出文旅产业的发展应该加入科技元素。
2 国内产业融合互动关系研究
2.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国内关于融合模式研究,比较典型的有。李文秀、李美云和黄斌(2012)认为融合模式将会是文化产业旅游化。邱瑛、祁颖(2015)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包括延伸型、整合型以及渗透型。吴丽云(2016)认为产业融合模式包括两种,一种是专业化全产业链融合,另一种是协作式全产业链融合模式。陶丽萍、徐自立(2019)认为文化产业旅游化主要依靠资源、技术、市场、还有产品实现融合。
2.2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研究
文旅产业关于动力研究的文献内容大同小异。科技进步、市场供需、政府扶持是动力因素。姜永常(2013)提出文旅产业融合的源生动力、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和驱动力分别是多元产业综合集成、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技术创新。李世兰(2013)提出突破原有产业边界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
造补助以及支持养蚕专业大户培育等。信贷优惠方面如江西九江金融扶持政策对蚕桑产业精准扶持,开展惠农信贷通业务实行利率优惠和蚕桑扶贫贴息贷款。重庆在蚕桑产业融资难方面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简化流程并开辟“绿通道”。上述政策及具体措施能够有效解决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及资金问题。
3.3.2  将蚕桑纳入农业特保险
如重庆首创桑蚕保险并列入“民心工程”,桑蚕保险有效地规避了蚕桑生产风险,增强了蚕农防灾抗灾能力,创新了支农方式,充分发挥了保险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职能,促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了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为重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重庆的特保险为我国蚕桑发展提供了抵御风险的新路径。
4 结语
我国蚕桑产业经营发展经过“十三五”的长足发展,各地区因地制宜谋发展,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辟了蚕桑产业发展新的路径。展望“十四五”,蚕桑产业经营应抓好重点项目,落实保障措施,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必将在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多元化及创新发展上取得丰硕成果。
参考文献:
[1]周竹.“十三五”以来中国蚕桑生产形势分析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9(03):37-41.
[2]韦佩芳.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分析[J].南方农业,2020,21(06):154,155.
[3]王军文.下联动精准施策做实江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J].蚕桑茶叶通讯,2018(06):6-9.
[4]沈卫星,高春凤,兰丽盼.实施多元化经营 推动蚕业振兴[J].四川蚕业,2020(01):15-16,19.
[5]冉贤江.浅谈黔江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措施[J].中国蚕业,2019(01):38-42.
产业分析
力,管制放松是外部动力。赵蕾、余汝艺(2015)从文旅融合的拉力、支持力、推力和阻力四个角度构建二维动力模型。胡晨寒、常莉(2020)年认为市场需求是基础必要力、企业行为是过程衍生力以及外部支持是环境保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三位动力模型。
2.3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机制
关于融合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且研究层次较为浅显。徐婕萍(2013)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存在互动机制,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有引致和扩散作用,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有渗透和提升作用。由少平(2019)认为促进文旅机制融合的关键是制度建设与社会参与。2.4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路径
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具有多样性,但基本上还是从资源、产品、市场等角度分析。胡粉宁(2015)认为融合路径具体从三个方面实现,一是增强关联度,二是打造旅游品牌形象,三是加大人才引进。付瑞红(2012)认为融合路径在于发挥政府角、建立文旅创意产业园和培养人才。张心怡、洪力学(2017)认为应该以旅游为主、文化为辐、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和员工培训的是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缪莹莹(2019)认为文旅融合路径在于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文化营销以及复合型人才。
3 国外产业融合研究
国外学者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综合来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第一种是通过“文化子产业+旅游”的融合研究,第二种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第三种是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3.1 “文化子产业+旅游”的融合研究
通过“文化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包括,Tang Yan, Li Leiming.(2020)认为动漫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同时发挥动漫与文化旅游的优势,着重于“文化动画+旅游”的典型例子——“圣地之旅”,专注于动画推动旅游业的共同发展,促进“文化动画+旅游产业”。Yijun Liu,Xiaoming Xiang(202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扶贫模式,解决山区扶贫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以促进整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Touloupa(2018)认为欧盟通过文化遗产感知和价值与公众进行交流,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组成部分。Vikas Dangi(2017)认为“印度旅游开发+遗产旅游”实现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它一种旅游分支。遗产旅游已经成为国际游客、国立博物馆和国内游客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旅游形式。印度各民族的差异带来了建筑、手工艺、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等不同的地方知识,丰富多彩的遗产和丰富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在印度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中,旅游管理者、利益相关者、政府、文化遗产管理者以及当地社区本身都面临着冲突。为了保护、节约和维护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资产,在印度需要开发一个系统进行管理,充分考虑每一个问题和挑战,使得印度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挥最大价值。Guo Dong Yan,Jian Cheng Kang,Guo Dong Wang,Qin Chen Han(2013)古镇文化内涵+旅游的融
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南方六大古镇相比,历史遗产和文化底蕴对旅游发展未起到充分的带动作用。因此,分析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旅游文化结合发展的优势和瓶颈,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Ralf Buckley,Claudia Ollenburg(2007)以佛罗里达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釜山的区域专业化和创造性员工的城市竞争力,并进一步对政策结构进行了调整。作为超级创意核心之一的文化产业工人,可能是各个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认为釜山目前需要依靠“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发展政策”来拓展市场,将釜山国际电影节周边的专业文化产业和旅游景点连接起来。Yvette Reisinger(1997)印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旅游市场之一。目前,澳大利亚旅游业面临着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入境游客。因此,旅游从业者需要具有更多的多元化文化意识,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本文广泛地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人口在旅游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建议在旅游行业的相关部门对员工展开基础性的培训。
古镇3.2 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关于可持续性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首次出现的是Janne J. Liburd(2007)认为可持续旅游需要教育工作者、旅游业从业人员和行业代表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纳入他们的日常实践和管理视野。文化实践不仅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机制,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合法化的重要组成部分。Krassimira Antonova Paskaleva,Jose Angel Azorin(2010)文化旅游城市中传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变革推广方式。这表明,在日益数字化的时代,文化遗产没有充分结合电子信息化,进而降低了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利用
新型电子化服务能够传递目的地多元化、分布式和多媒体信息,改善对当地遗产的获取和利用,将有助于提升旅游城市的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Toby Alice Volkman(1990)作为“收藏”的完美形式,民族旅游以延伸到“文化”本身的客观化过程为前提,除了满足国际旅游市场的需要还是当地居民的文化愿景。他们既是“旅游对象”,也是反思评论家,他们的文化愿景是由一种独特的“游客目光”及与外界对话塑造的。这些过程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托拉贾高地得到了探索,使用了一系列新媒体,以保持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性发展。Wil Munsters(1996)考虑到荷兰丰富的建筑遗产,文化旅游的增长是荷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政府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以细化文化旅
产业分析
游的产品开发策略,该计划的主要建议是通过动态和连贯的方式展示已建成的遗产,使历史变得生动。如果没有遗产保护组织的支持,荷兰旅游业规划是难以实现的。通过旅游业、古迹组织和权威机构等多方深入合作,可以说荷兰遗产旅游的未来是美好的。
3.3 关于文化创意旅游研究
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Shu-Mei Wang (2018)提出为了适应全球产业和整体环境的快速变化,在旅游业未来的竞争中,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中的集成人文起关键作用。Xiaoquan Niu(2009)讨论了文化和创意旅游模式,研究操作系统和外部环境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分析如何拥有
双重功能的旅游和文化创造力以及发现入口点的文化和创意旅游资源特点、地理和文化特征,提出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为我国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Lidija Petrić,Davorka Mikulić(2009)认为全球经济危机摧毁了制造业,并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此同时,巨大的人口增长迫使城市面临许多生态、空间和社会问题。因此,城市必须考虑新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以帮助它们实现经济再生和多样化。在城市和区域更新的过程中,发展战略逐渐将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关键的增长部门。此外,旅游业被视为其互补产业,有助于将文化资源(如一般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国内外针对文旅产业融合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具体研究方法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善于运用归纳法,即从个案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推导出文旅产业融合的相关问题。而国内学者善于运用演绎法,即运用文旅产业融合的基础性理论来探讨某一区域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问题。通过探讨两大产业的融合度的问题,提出了更加科学的发展对策。
4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建议
4.1 刺激内外部消费需求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有效地开放文化旅游市场是拓展市场的关键。一方面,对潜在需求的全面控制和挖掘。结合当前的流行趋势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向,对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另一
郭碧婷爸爸催生方面,要对当前潜在需求进行前瞻性的控制。在文化旅游设计过程中,要把握独特有趣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消费,比如创意旅游、体验表演等方式。
4.2 政府积极引导调控
一方面,应在供给侧情况下进行体制改革,为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智慧化环境支持。政府努力实现资源和市场匹配,为文化旅游融合提供机制基础。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注重资金的倾斜,通过补贴支持大众文化旅游消费,同时减少商家的压力,坚定文
化自信,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活力。
4.3 文旅企业深化合作
给亲人上坟的心情说说
深化企业合作,注重高品质产品创造和品牌建设。要积极丰富企业的文化类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方式丰富企业产品。以特文化和旅游内容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设计出高质量产品,从而在未来的市场开发中占有不可比拟的地位。注重企业文化品牌的塑造,善于运用各种宣传和营销手段,加强文旅企业的合作。
4.4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保障机制,建立未来3~5年的人才需求数据库和发布制度,对列入数据库的文化产业人才实行激励措施,做好有关户口、医疗、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
4.5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了,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文化旅游产业深入融合的过程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将有助于拓宽文旅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Touloupa. Casting Identity in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Greek Tourist Guides in a 'Mission' of Heritage Interpretation[J]. Public Archaeology,2010,9(01).
[2]Tang Yan,Li Leiming.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Animation and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2020,3(02).
[3]Yijun Liu,Xiaoming Xiang. Research on the Appeal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us Tour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of Dali C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Economics,2020,3(01).
[4]Vikas Dangi. Heritage and tourism:Issues and challenges[J]. Research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7,8(02).
[5]胡粉宁.西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人民论坛,2015(33):86-87.
[6]邱瑛,祁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05):36-37.
[7]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07-112.[8]徐婕萍.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幼儿园教师节教师祝福语[9]李文秀,李美云,黄斌.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24(04):73-78.
[10]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01):61-62,65.
[11]高雅楠.安徽省“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6):127-128.
[12]张春香,刘志学.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分析[J].管理世界,2007(05):152-154.
[13]胡晨寒,常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维动力系统[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0,32(02):82-87.
[14]陶丽萍,徐自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8(06):85-90.
[15]缪莹莹.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87-88.
[16]由少平.理念融合、机制融合、创新融合——文旅融合发展的着力点[J].人文天下,2019(01):2-4.
甘南旅游景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