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振涛《教育与永恒》
继《西点男孩》读完后,我⼜⽤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李振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
全书14万字,都是诗般语录式的话语,类似于我区⼀位⽼校长宋祥⽣的“凡⼈凡语”,语语精到,句句经典,真⼼佩服这些博识⼴闻深思的⼈们!
为什么⽤《教育与永恒》为题?借⽤周国平在《序》中的话来理解:
“⼈,⽣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的⽣命却短暂,在⼈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限的距离。但是,⼈不⽢于短暂,要寻求永恒,⼈类的⼀切精神⽣活,皆是为了铺设⼀条超越之路,使⼈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意志的⾃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道德这三种精神能⼒得到良好的⽣长,培养⼈性意义上优秀的⼈。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拥有⾃由的头脑,丰富的⼼灵,善良、⾼贵的灵魂,这样的⼈,就会成为肩负着⼈类使命的践⾏者,在他们⾝上,我们看到了⼈类朝向真善美⾏进的努⼒和希望。”
这段话中,我被周国平对哲学和科学、诗和艺术、宗教和道德以及教育的论述震撼到了。在我的眼⾥,宗教是骗⼈的,是愚弄⼈的玩意⼉,但是我就是弄不明⽩为何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何分裂、什叶派和逊尼
派为何不能和平相处、以⾊列和巴勒斯坦为何为了耶路撒冷争执不休,为何藏传佛教徒朝圣为何有那么⼤的毅⼒,我曾经的⼀名学⽣在斋⽉⾥就是不吃中午饭……原来宗教和道德⼀样,都是在教化⼈们,但愿这种教化是指向真善美的。
全⽂分18章,是李教授在教育⾏⾛的⼀些断想。他⾃谦“如果把这些吉光⽚⽻式的感悟视为‘格⾔’、‘箴⾔’,对读者来说是⼀种拔⾼或⾼看,对我⽽⾔,是⼀种⾃⼤或⾃恋。”但是于我⽽⾔,真是字字玑珠,每⼀⾏字,每⼀段话都是经典。摘录感触最深的⼏句⾃勉:
教育需要有神秘感。
神秘赋予教育探索的⼒量。
好的教育,注定是⼀个深⼊浅出的过程。
但往往糟糕的是:教育者还没有“深⼊”就开始“浅出”了。
教育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命存在的过程,是向⽣存的荒凉地带不断进发的过程。
每⼀个⽣命的成长过程都是独特的,每⼀次教育都是独⼀⽆⼆的。
“教育”是⼈类最⼤的难题。
教育之难,在于把⼈类已有、教师头脑⾥存在的那些最好的思想、经验与知识“装进”学⽣的头脑⾥。
⼀旦教育被视为培训,教师与学⽣的关系就演变为培训者和被培训者关系。
厚朴的教育,清淡的教育,温润的教育,悄然⽆声的教育是最⾼境界的教育。
科技改变世界,⼈⽂奠定根基,教育引领未来。
教育是⼀种对⼈⽣限度的克服⽅式和拓展⽅式。
知识改变某⼀些⼈的命运,不能改变另⼀些⼈的命运。
知识帮助⼀部分⼈改变另⼀部分⼈的命运。
教育和⼈的命运的关系,也⼤体如此。
⽆论改变与否,都是个体命运的⼀部分。
⼈格尊严、能⼒发展、智慧⽣存是当今时代⼈⽂主义教育的三⼤⽬标。
当代⼈类教育⾯临着三种时代⼤势:
⼈⼯智能、脑科学、终⾝教育,
他们共同的⼤势是:⼈类的可持续发展。
把时间还给学⽣,把⾃我教育时间的安排权、分割权、设计权与建构权还给学⽣。
时间本⾝是没有野⼼的批评家,也没有欲望成为学⽣的控制者。
威尔史密斯的电影但教育有。
课程表是对学⽣学习时间的切割、组合与焊接。
不同的切割⽅式、组合⽅式、焊接⽅式,产⽣了不同的教育⽅式,导致不同的⽣命成长的节奏和节律。
⼤多数情况下,“教育实践智慧”没那么⽞虚,也没有多少“⾼⼤上”的特征,只不过是善于把握时机⽽已。
美国内柏维尔的体育⽼师邓肯,每天上午的第1节课是体育课,早晨跑1600⽶,平均⼼跳要保持在185次以上。结果出⼈意料:上半学期,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州平均分⾼17%,数学在⾼
高中班训
出18%,TIMSS是考试的学⽣取得了科学世界第⼀,数学世界第六的成绩。
教育的僵化,从时间的僵化开始。
时间的僵化,导致了⽣命的僵化。
时间的僵化导致了⽣命的僵化。
拖堂,表⾯上只是教学时间的拖延,实质是对学⽣⽣命的浪费和漠视。
教师⼩组合作巡视中,什么是最佳的“巡视路线”?如果需要说话,站在教室空间的什么⽅位最好?什么是最佳的说话地点?
丘吉尔如此说:
“我们塑造了我们的建筑,⽽后⼜为我们的建筑所塑造。”
“你家的样⼦,就是你的灵魂的样⼦。”
学校空间,是师⽣共同成长的之家。
有什么样的学校之家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和学⽣。
⾛出校门的教师和学⽣,从⾯容到⼼底都带着学校的之家的样⼦。
教育者的全部使命:
通过教育改变⼈。
通过教育改变社会。
观看仪式、理解仪式、创造仪式,是⼈类⽣活中最重要,也可能是最好的社会教育⽅式。
升旗仪式是最好的爱国教育;
欢迎仪式是最好的礼节教育;
礼拜仪式是最好的宗教教育;
结婚仪式是最好的婚姻教育;
敬拜仪式是最好的孝道教育。
好学校,始终⾯向未来和创造未来。
真正的陪伴是陪着孩⼦共同成长,共同在经历某些事情中成长,⽽不只是⽗母单纯地陪孩⼦游玩。
⽗母怎么做⼈,孩⼦就怎么做⼈。
家庭教育的冲突,表⾯上是夫妻之间、⽗母与孩⼦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跨⽂化的冲突。
夫妻双⽅各⾃代表的是不同的⽂化,⾄少是不同的地域⽂化。学校⽂化和家庭⽂化。
如果丈夫⽗亲是北京⼈,代表着“北京⽂化”,妻⼦是上海⼈,背后站着“上海⽂化”,他们之间吵架⽃嘴,是两种⽂化的争执不休,也是两类⽂化的战争……
⽗母与孩⼦代表的也是各⾃的⽂化,前者是成⼈⽂化,后者是童年⽂化。
“你不理解我”,是⽗母与孩⼦之间共同的⽂化哀怨……
通往职业的道路上,隐含着⼀种独特的“悖论”:
演戏、唱歌、踢球,包括教书,⼀旦从业余爱好变成⼀种职业,演戏成了演员,歌唱成了歌星,踢球成了球员,教书成了教书匠,责任感诞⽣了,枯燥感、倦怠感也随之出现了,此时,“业余感”没了,“爱好”也丢了,最后“⼈”不见了。
⼈类⼀次次的缩短上班时间,不就是像职业有闲暇吗?
⼯匠精神的内涵与底蕴,从来离不开5个字:敬、信、精、细、创。
纯⽂字的教育⼒量逐渐衰弱,需要影像来拯救,需要与影像联姻。
好电影、好照⽚具有强⼤的教育⼒,是能将教育的想象⼒与影像的想象⼒融为⼀体的电影和照⽚。
汽车维修技术基础博格曼说:“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我们的灵魂。”
把教室变成电影院——给予⼉童快乐和⾃由。情人节文案
把电影院变成教室——给予⼉童启迪与成长。
“以娘炮为美”的审美倾向,⼀旦变成社会主流的审美倾向,随之出现的不只是“审美安全”,更
是“国家安全”的问题:
我们不能指望这样的⼈,代表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
影像中的审美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假冒的兰彻是为了完善⾃我⼈⽣⽽学,尽管他得不到⽂凭,但考试次次第⼀。
⽆论是当教师,还是做学⽣,都是为了“成⼈”⽽不是“成功”。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教育不能只是训练得好,⽽应该是教育得好。
最好的教育技术,不是限定⼈、束缚⼈,⽽是向⼈的⽣命成长开放的技术,是在技术的运⽤中唤醒⽣命⼒、张扬⽣命个性的技术。
⼈⼯智能可以替代教师“⽴功”、“⽴⾔”,却⽆法替代“⽴德”,更不能替代“⽴⼈”。
教育永远是“⼈教⼈”、“⼈⼒⼈”,⽽不是“技教⼈”、“机教⼈”和“术⽴⼈”。
⼈⼯智能时代的教育者,最后留存或剩下的是三样东西:价值观、情感与思维。它们是⼈性赋予教育者的天然宝物。
帮助学⽣的教师获得救赎,改变学⽣的教师最终改变了⾃⼰。
学⽣是学会学习和⾃我发展的⼈。
学⽣是学习如何把⾃⼰教育好的⼈。
(教育)能否登顶成功,取决于三者:学⽣的兴趣和勇⽓、教师设置台阶的合理性,师⽣共同攀登的过程。
以⽣为本,以学⽣为中⼼,这些我们时代流⾏的学⽣观已然变成空洞的⼝号。
“空洞”表现在教师眼中的学⽣,只是抽象的学⽣,模糊的学⽣,不准确的学⽣,成为说与不说都⼀样的学⽣。
学校和班级中,我们不缺善于读懂学⽣的⽼师,最缺的是将读懂学⽣与读懂时代相连的⽼师。
维系师⽣关系依靠的是精神纽带,这种纽带会随着职业变迁、⼼境改变、地位转换⽽脱落。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最美好的师⽣关系是经得起时间消逝的关系。
时间会削去那些外在之物,把最珍贵的根留下来。
这个根有源⼒,也有光,它照耀师⽣的⼀⽣。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需要解决两⼤问题:
理论有了,实践怎么办?
实践有了,理论怎么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