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介绍
佛山市介绍
    佛山是广东省省辖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四面环水,东北距省会广州16公里。介于北纬22°58′~23°04′,东经113°09′~113°10′之间。东邻广州市,南连中山市、江门市,西接肇庆市,北与广州市、四会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10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03公里。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截至2005年12月,佛山市现辖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总人口316.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5.2万人。居民大多数为汉族。佛山位居珠江三角洲水系的顶端,地势低洼,河道交织。珠江上源三条主要支流中的西江、北江流经距市区23公里的三水河口附近再分流注入汾江、东平河水系的各河道。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平均气温21.7℃,绝对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 -1.9℃ 。年平均降雨量1643.3毫米。主风向冬季东北风,夏秋两季东南风,两个主风向出现的次数基本相等。气候温和,光照较多,雨量充沛,四季均可种植,堪称鱼米之乡。
历史沿革 
    东晋时有西域僧人到此结茅讲经,在塔坡岗上建经堂,唐贞观二年(628)乡人在冈上掘地,
得铜佛像3尊,佛山自此得名,后渐成墟市。宋代始置佛山镇,由南海县辖。明、清时期佛山镇经济繁荣,与汉口镇、朱仙镇、景德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辛亥革命后,广州改市,南海县由广州迁治佛山。1949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南海县政府,1950年3月成立南海县人民政府。1951年1月1日撤销佛山镇建制,设置佛山市人民政府,直属珠江专区,南海县人民政府由佛山迁出。1983年6月1日,撤销佛山地区建制,设立地级佛山市,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中山县和汾江区、石湾区。1994年,中山县撤县设市(不带县的地级市),从佛山分出。1994年至1995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分别撤县设市(县级市),由佛山代管。
ps如何换发型
城市特点   
    佛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以陶业著称于世,文物古迹众多,粤剧发源于此,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宋代,佛山陶业兴盛,被誉为南国陶城,与景德镇齐名。"佛陶"至今仍是国内名品。明清之际,佛山空前繁荣,商贾云集,市肆繁华,与汉口、朱仙镇、景德镇并称四大名镇,与京师、苏州、汉口并称四大聚。现存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佛山人文荟萃,唐宋以来广东出过9位状元,佛
山地区占其五。政治改革家康有为,作家吴趼人,实业家陈启沅、招雨田、简照南、简玉阶等是其佼佼者。佛山经济现以陶瓷、轻纺、电子工业和国内外贸易为主导产业。
城市现状   
    佛山是南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636.96亿元。现有工业企业2.5万家,年产值1367.1亿元。现有耕地面积90万公顷,农业年产值112.86亿元。对外贸易活跃,年出口创汇39.1亿美元。交通便利,广(州)三(水)铁路经过市区北部,设有佛山站。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汾江南岸为佛山主城区,市区绿化覆盖率35%,人均住房面积18.45平方米。科教兴市成绩突出,全市有民营科技企业188家,高新技术企业99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0.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8%,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现有高等院校8所,中小学1033所,在校学生56.36万人。
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   
    1992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市政府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协助制定《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规划》,其要点一是立即着手修编佛山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旧城区的改造,按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来规划好文物保护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区。按照佛山的实际,分为五个地段:(1)祖庙博物馆,包括臣总里、祖庙大街等传统街区;(2)梁园博物馆,包括先锋古道、培德里等;(3)东华里街区,包括居仁里、禄丰大街、六村大街、石巷、和睦里等;(4)莲花南区,包括莲华巷、田心里、沙塘坊等;(5)塔坡街小区,包括京果街、祥安街、线香街等。二是核定保护的文物单位,倘属公产,其产权可移交给文物部门,便于安排维修和管理;倘属私产,考虑由国家收购,在收购前,政策上给以优惠,给予维修补贴等,业主享有一定的权利,应尽保护文物的义务。三是有些办公单位占用了文物古建筑,其上级部门应尽快安排其迁出,文物部门可以把原建筑用作博物馆或纪念馆。四是利用文物古迹,发展文物旅游,促进传统文化艺术和风物特产的生产,恢复一些制陶工场及利用南风灶等,旅游者可以手制陶坯,加工烧制,满足现代人在参观时跃跃欲试的心理。五是佛山市人民政府确定祖庙民居为佛山市区的历史街区。1999年5月31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就此通告:(1)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为祖庙路以东,人民路、石巷路(规划中)以南,禄丰大街(规划中)以西,建新路以北地段,包括祖庙大街、隔塘大街、新荣里、麒麟社、甘紫坊、善庆坊、营前街、新路坊、沙堆巷、福晨巷、三元市、恩星里、恩光里、臣总里
、文明里、新文街、教善坊、潘巷、长生树、协天里、白金街、岗心街、长泰里、文会里、新中巷、黄巷、人民巷、福贤路、石巷、锦荣里、东华里、居仁里、福庆里、福庆巷、纪岗街、禄丰里等街道。(2)上述保护范围的一切拆建、修建、新建和扩建工程,都必须根据市人民政府批准的保护详细规划进行。在保护范围内从事任何建设活动,均不得破坏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其修建设计方案须征得市政府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办理报建手续后方能动工。佛山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发展成为以国内外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
佛山名胜古迹
【佛山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佛山市区祖庙路。相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6),称"北帝庙"、"祖堂",毁于元末。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敕封为"灵应祠",以后一直称"祖庙"。明、清两代历经20多次重修扩建,尤以光绪二十五年(1899)大事装修后,更为瑰丽壮观。现有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主体建筑沿南北中轴线排列,从南到北依次为万福台(戏台)、
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庆真楼(后楼),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紧凑而错落有致。其建筑结构既有民族风格,又别具岭南特,主体建筑的檐体和地面多用石材,斗拱梁架多式多样。以正殿最为典型,梁架举折平缓,前檐斗拱采用真昂结构,保留着已不见的宋代特点。建于明代的十二柱三开间三重檐楼式灵应牌坊,是广东现存最雄伟壮观的木石混合结构的牌楼,国内也罕见。建于清代的万福台,则是省内现存的几个古戏台中最华丽者,戏台建筑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歇山式卷棚顶,面宽3间,共12.73米,进深11.78米,从台面至前檐高6.25米,面积为150平方米,用一块装饰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后台,台前空地广阔,两边阁楼是包厢。佛山是粤剧之乡,戏班演首台戏必选万福台,相沿成习。庙内的装饰工艺尤具特,陶塑人物瓦脊、栩栩如生的灰塑、多层壁龛式的砖雕、玲珑剔透的漆金木雕以及粗犷古拙的石雕,大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神话为题材,内容非常丰富,所刻画的千余人物,神态各异,服饰各个不同;所雕塑的飞潜动植、奇花异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此外,大殿内还保存着从明至清代的佛山铸铜铁件如钟、鼎、镜、磬、八宝及兵器仪仗等。尤其是铸于明代的重2.5吨的北帝铜像和重逾千斤的大铁钟,是佛山铸造业的精华。庙内供奉24尊高2米多的夹苎漆扑神像,为国内所罕见。人们称颂祖庙是"古祠艺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祖庙外兴
建祖庙公园,为市博物馆所在地,收集佛山文物归园陈列,如明代的麒麟照壁、褒宠牌坊、李氏牌坊,清代的升平人瑞牌坊、经堂铁塔、大铁炮等,还兴建了钟廊、碑廊,维修了孔庙,每年都举办20多个陈列展览,年观众量达200多万人次。
【西樵山石刻】壮丽之作
南海区西樵山摩崖石刻共140多块,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朗、白云洞等处。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约33厘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约66厘米;隶书"大观",字径约33厘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华不尚仙,优游林下养余年。闲是闲非休闲理,半日看花半日眠",字径约17厘米,3行直刻。白云洞石刻达80处,如"洗心",楷书,字径约66厘米,里水周伯熙书;隶书"曲水流觞",字径约26厘米,"媲美兰亭",字径50厘米,傅日鉴题并书。还有诸如"银河倒泻"、"峭壁天开"、"壁立千仞"、"仙镜"等,均是见境生情、讴歌山河壮丽之作。 快刀斩乱麻打一成语
【锦岩遗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翡翠林怎么去
霸气名字
位于原南海市西樵山铁泉峰西山坡。又名滴水岩。1958年发现,洞口向西,面积近500平方米,洞石质是霏细岩,洞壁疤痕累累,是人工敲打痕迹。1987年春,由广东博物馆考古队与南海县博物馆联合成立考古发掘队,在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了原生文化层厚近1米,出土有石核、石球、石锤、砍砸器、刮削器、石片、双肩石斧毛坯以及炭屑、火烧土、石渣等,石器形体较大,均有打制痕迹。洞口至上天湖山坡,遍地遗留有石料、石片、半成品的石器,随手可捡,上天湖每当湖水下退,湖边剖面堆积物清晰可见。采集的石器均是霏细岩质。
【大岗山窑址】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原高明市大岗山麓。1957年发现两处唐代龙窑遗址。1986年挖掘清理了第一处,残存的窑长9.55米,前宽2.64米,后宽2.8米,依山势作25°角倾斜。窑床上可见经高温后形成的一个个圆窝,窝内残存陶碗百只。在窑外20米的土层下,堆积废弃的碟、罐、杯、砚等陶器上千件,均以施青绿釉为主,部分施绛釉。该处遗址现在依原状用砂土覆盖保存。1987年又挖掘清理了第二处遗址,情形与第一处相似,但更完整。其长方形的火膛和窑门最下层的二组用砖砌的通风口完好。1988年在第二处遗址上建成唐代龙窑博物馆。
【明远桥】梁式3孔石拱桥
位于原顺德市杏坛镇逢简乡。南宋庆元五年(1199)进士李仕修回乡所建。历代重修。为梁式3孔石拱桥,红砂岩石构筑。全长24.8米,顶宽4.7米,高4.5米。桥拱用纵联砌结法,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14条,柱头雕石狮,现仅存10只。引桥不砌台阶,利于车马过桥时畅通无阻。整齐的石砌墙嵌入河堤,两岸蕉林蔗地里古代店铺宅基尚存。
除夕发的文案【胥江祖庙】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位于原三水市芦苞镇。始建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历代重修。特别是清嘉庆十三年(1808)和光绪十四年(1888)两次重修的规模最大。该庙由观音庙(佛教)、武当行宫(道教)和文昌宫(儒教)并排组成,建筑面积965平方米,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山门和大殿均硬山顶三花封火山墙,面宽进深均3间,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梁架。三间庙都有横门相通,建筑两侧各有一条里弄,分别题"奎光"、"斗曜"门额。建筑的屋脊上,都装饰有佛山石湾文如壁造的陶塑瓦脊,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为题材,塑了多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和珠宝等,形象生动,釉彩鲜明。门前一对石狮,连座高2米,是明末石雕。在檐柱上
有两组横梁金木雕,雕工极其精细。檐廊的墙上有多幅壁画,惟妙惟肖。在天井的石栏上有明代的浮雕,玲珑工巧。庭院中还有明代的"金砂圣井"和清代重修庙宇的碑记,以及历代镌刻的门额、牌匾和对联。
【西山庙】清代四合院式建筑
位于原顺德市大良镇。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历代重修扩建。为清代四合院式建筑,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院阶、香亭、庑廊等部分组成,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山门面宽5间,其陶塑瓦脊是清代佛山石湾的作品,由日月神、和合二仙、双龙戏珠、双凤朝阳、鳌鱼、瑞兽和三国人物故事组成的双面组画,极富"关帝庙"特。殿堂之内供奉关羽,坐像高2米,铜铸,重1.5吨,是清代早期的文物。配祀的,右侧是的周仓,左侧是捧印的关平,神态庄重威严。殿之右侧,原为古庙"三元宫",是大革命时期"顺德县农军干校"的旧址,现为顺德博物馆的陈列室。再往右,是新建的碑廊,嵌顺德历代碑刻18通于墙上。著名的碑刻有《防御英夷碑记》、"压尽龙"石匾等。
中国在我心中演讲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