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六十年代的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摇滚乐的兴起
1960年代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美国经济由战后繁荣期转向了新一轮周期性衰退,社会问题进一步恶化,种族歧视导致了以黑人争取种族平等为目标的“民权运动”和女性体以反对性别歧视为目标的“女权运动”。而随着60年代新左派学生运动、黑人运动和妇女运动的迅速发展、50年代所谓沉默一代,已为抗议的一代所取代。与这种普遍高涨的社会抗议浪潮、特别是青年抗议浪潮相呼应,反正统文化运动在美国风靡—时。可以说,它是60年代美国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正统价值标准的公开反叛和挑战也是对战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其影响在美国至今还余音犹存。
反文化运动是1960年代在青年人当中流行的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种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广义上可以囊括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反文化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因此又被称为青年文化运动[1]。
与任何社会现象一样,反文化运动绝不是凭空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人们长久渴望的“丰裕社会”正在来临。但是,随着人们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和生命意义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报到了历史的前台。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调,科学技术和工艺制度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的和潜在的威胁,既反衬着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也加剧着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2]。特别是对于美国的很多中产阶级青年来说,富足的生活更加加剧了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担忧。在失望和焦虑情绪的驱动下,他们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走上了一条反抗正统社会规范的叛逆道路,这些人后来被称作“嬉皮士”。
嬉皮士(英语Hippie或Hippy的音意译)这个名称是通过《旧金山纪事》的记者赫柏·凯恩普及的。[3]嬉皮士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运动,它没有宣言或领导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提倡他们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批判与反抗。嘻皮士主要以“新颖”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抗。他们倡导居,倡导具有乌托邦彩的新型家庭生活方式。他们穿着奇装异服.通常是一副衣衫不整的形象,吸食迷幻剂LSD、、等,以此求得内心的暂时安宁,掩蔽内心不可言状的痛苦,并以此来表示对政府的不满。
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居村-“莱顿公社”[4]千里江山图嗓子疼吃什么水果。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居村。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同居生活,和性解放一起,作为嬉皮士标志的还有摇滚乐。摇滚音乐起源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东南部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唱片销量急剧下降,乡村音乐只能通过大量的广播节目而维持它的听众。此时出现了一种现象,原来的演唱组逐渐被个人演
唱所替代。在这种背景下,来自德克萨斯的鲍勃·韦尔斯创造了一种类似"大乐队"阵容的西部摇摆(Westen Swing)风格。1933年,鲍勃·韦尔斯将这种集合了舞蹈节奏、提琴音、大乐队阵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它的新型风格成功地推向了市场,成为了现代摇滚乐的重要起源[5]。
而到了6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赋予这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以新的意义。这时候的摇滚乐正是青年一代表达自我的手段。他们纷纷举行开放式摇滚音乐会,如旧金山地区的“Fillmore Auditorium”。在这些演唱会中相继出现如Bob Dylan,The Byrds,Lovin’Spoonful,The Mamas and the Papas等歌手和乐队,他们一跃成为青年人的偶像,从而掀起了摇滚乐的热潮[6]。摇滚歌手和歌迷们身穿新奇而具有部落彩的服装款式和奇异的发型以别于主流社会。这些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出现的摇滚新秀,为摇滚乐本身奠定了最深层的基调——无政府主义,反战而宣扬和平,爱和纵欲等等。在旧金山,嬉皮士们的主张是打破既成的社会生活模式,反对既成的社会体制。嬉皮族的组成分子包括了劳动阶级,白领阶级,高级知识分子和社会中各行各业的青年。这种全然凭着自我觉醒,而不分阶级的全面性亚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是旧金山的Haight,Ash-bury一带地区。他们施行自治原始社会(Commune)的模式共同生活。他们、居及沉溺在迷幻摇滚乐中。“摇滚乐是60年
代的集团宗教——不仅是音乐和语言,而且也是舞蹈、性和的枢纽。所有一切集合成一个单独的自我表现和精神旅行的仪式。”(Moeeia Dickstein语)
摇滚乐在青年人中的盛行并不是偶然。60年代战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迫切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宣泄他们的思想感情,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社会的反叛情绪,而传统的高雅艺术和大众的流行音乐显然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要[7]。摇滚乐则为这一代年轻人提供了最适合、最大众化的表达情感的方式。摇滚乐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式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很容易点燃青年人心中的激情。在劲歌狂舞中,年轻人自由地宣泄不羁的情感,表达对古典、传统、社会和现实的反叛。在一定意义上说,摇滚乐本身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青年运动,一种不分阶级的青年文化的反叛运动和社会运动。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热湖把青年文化从弱势推向强势,从社会边缘推向了社会中心,对主流文化造成了强烈冲击,盲接带动了大众艺术和平民艺术的兴起,对整个社会向大众社会的转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过,必须注意的一个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反主流文化运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摇滚乐的社会影响也不像六七十年代那么强劲,但是,摇滚乐仍然继续。
反文化运动对权威和传统的反抗精神、批判态度深深震撼并影响了美国社会,动摇了美国传统文化。首先,反文化运动开创了自由的风气,拒绝忍受道德习俗的约束,蔑视文化禁忌。现今美国及世界范围的许多人都习以为常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如向往自由、人格独立、追求新奇等观念都可以说是反文化运动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嬉皮士的部分生活方式至今仍然流行:牛仔裤、奇装异服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装束,摇滚乐一直长盛不衰。其次,反文化运动推动了美国社会制度进一步民主化。 60年代的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民权运动及反战运动,对政府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校园造反带来的大学改革使大学校园进一步成为美国社会民主化、自由化和人道化的乐土。嬉皮士的反文化运动还为思想界、学术界带来了活力,打破了陈旧古板的传统论调,开启了一个思想活跃、各抒己见的新阶段。最后,虽然反文化运动源于年轻人的反叛意识和反叛的冲动,源于对现存一切事物的怀疑和否定,但是反文化运动和嬉皮士文化的精神核心仍然是资本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做你自己的事”  (Do your own things)不仅意味着对现实权威、传统、道德、规则、文化的反叛,还意味着他们创造新生活和新文化的过程是从自我开始,从自我的感受出发的。反文化运动中不入流的生活,体现的是个人本能的感受,奇装异服表现的是个性和民主,人生的目的也不再是沿着社会阶梯向上爬,人生仅是一系列目标的选择和
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这种意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自我的重新发现,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创造一个全新的、适合人需要的社会。
总的来说,反文化运动及其所创造的嬉皮士文化不仅在美国泛滥一时,而且西方各国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嬉皮士文化和摇滚乐已经成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象征。
引用文献:市场营销学教材
[1] 《美国历史》 王金虎,侯学华编著   2009.05  p228
[2] 《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 张凤阳  2004年05月第1版 p509~511
[3] 《美国历史》 王金虎,侯学华编著   2009.05 p229
飞机失事赔偿多少钱[4] 《世界青年运动史论》 和平安慰短信大全编著  2008.1  p253~255
[5] 《神秘列车》 (美)马库斯编著,姚向辉译 2009.9
一年的心酸感慨说说[6] 《美国摇滚历程五十年》谢为编著 2002年08月第1版 p82~84
[7] 《世界青年运动史论》 和平编著  2008.1 p255~25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