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市的文化效用——论网络城市对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城市的文化效用——论网络城市对城市空间与城市形象的影响
王文松
【摘 要】属兔和什么属相最配互联网对城市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虚拟与现实已经交织在一起,二元的思维已经阻碍了对此现象的深入探讨.针对城市与互联网的关系,提出网络城市概念,意在明晰数字化信息化的文化内涵,同时进一步指出此文化内涵对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建设的影响,认为现代城市在互联网的促动下,城市综合性文化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并基于其创意性从而提出网络文艺对城市综合性文化设计的重要节点作用.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地质灾害2017(000)004
【总页数】3页(P69-71)
【关键词】网络城市;城市空间;城市形象;文化效用;网络文艺
【作 者】王文松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开封府演员表
羽绒服反季促销
在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中,城市空间主要指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与改善,以此功能性完善为根基,把城市空间的文化性理解为对城市空间的审美层面附加。①城市建筑、街道、广场、地标、河流、公园、景观等关系,主要是功能优先,附加空间美化。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以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城市空间的认知正发生着深刻转变。虽然信息地理学的空间流动理论,以及信息技术研究的时空压缩理论,都指出了城市空间的信息化变化,其着眼从对城市空间的效率功能转向城市的场所功能,但仍带有相当大的功能论印记。②事实上,网络城市意味着人类打量外在客观视野的转变,也是人类文化记忆形态和文化实现形态的转变。对于城市空间和城市形象建设来说,其核心认知已经从功能与审美的叠加设计转向综合性文化设计,其关涉全球化视域中的城市文化记忆,以及由此形成的城市软实力和全球大众对城市的购买力。
1.大众化网络城市对城市空间的意义化
互联网已经生成一个网络世界,并与线下在地文化激荡共生,两者日趋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时代的显著特征,网络世界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今,人们遭遇或深入了解某个地方,多是从网络上开始,并持续影响到实体城市的方方面面。与实体城市指涉性关联的网络城市形象、内涵、传播,已经是当下时代的城市影响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并对城市空间产生广泛地柔化影响。
这意味着,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城市”已经生成,并正在形成和促生城市的新内涵,形成观察城市的新视界。传统城市的表述多来自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的内涵挖掘和展示,虽与城市发展与改变密切相关,但其总有一种超越日常城市生活的生动性的上层眼光相伴随,总似有一个无名的作者在上位摘录书写。而网络城市主要是由无数大众日常参与、互动、推动、助力形成的,具有自下而上的特点。很多时候,政府和精英在网上的身位与大众是相同的,而政府、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反而成为大众借以进入网络、显身网络的媒介,成为大众创造网络城市的素材。
网络城市的核心特征是大众化,官方信息发布只是大众化构成的一部分。官方信息在网络上发布、展示、传播,除了传统告知功能之外,还接受来自大众的阅读、转发、评论、批
判等,是在与大众的互动中产生影响。应该说,网络城市的主要生成与构成,并不是官方发起,而是大众在日常生活的生动和嘈杂中发起的,并由此形成关于城市的各种热点,从而形成网络城市的种种表述,以此聚集起作为整体的网络城市。人生感言适合发朋友圈
大众化的网络城市,是一个在虚拟网络中标记出来的城市,是一个被不断书写和表述的城市,并不断通过新语言和影像的产生以及与传统城市表述语言和影像的互文互动而形成的。这些直接形成了关于城市空间表述,是一种对城市空间的文化化。电影影像空间研究者已经指出,“影片中的空间并非现实空间的再现,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建构。”③现代城市的文化建构,“是透过各种不同文本的言说,包括印刷文本、图像文本、声音文本、影响文本、网络文本等来共同完成的。”④大众化的网络使得多种文本重叠互动更新成为事实。例如,成都市地标宽窄巷子的网络数据中,截至目前来自于新闻发布的仅有22100条,而关于宽窄巷子的网页则有2 080 000个,其中来自大众活跃的微博、论坛和博客的信息就有498 000余条。新浪微博在屏蔽相似信息的情况下,搜索“成都”仍有高达369 566 322条结果,百度搜索“成都”则有1亿条以上的信息。这些大量的关于成都的信息,有文字、图片、视频,有影视作品,有网络个体展示与表演,也有商业策划、媒体报道等,其中多数信息是匿名的,是大众基于日常生活的即时体验而上传发布的。正是这些生动不息
的大众信息流,不断地聚集着、塑造着网络成都的形象和内涵,形成一个动态呈现的丰富多样的网络成都。
“通过文化地理学的方式,文化除了被解释为其他的东西以外,还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同的空间、地点和景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化研究的语言充满了空间的隐喻。”⑤人类生存的空间并不仅仅是物质性和功能性的,文化研究领域的丰富研究表明空间就是文化,而城市建设理论也已经从城市规划理论转变为城市设计理论,城市不再是功能物的组建、构成和扩展,而是人与物的多重直接关系所形成的好的场所。其中人与物在此是存在性的互相给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是功能与人文的一体,是稳定和发展的一体。⑥在这种文化视野当中,网络城市与现实城市不仅仅是实体与符号、影像的关系,而且是意义在物、影像和符号之间多维共振,互为影响。网络城市的大众性内涵,进一步勘定了城市的公共性生成,并不仅仅涉及城市公民的政治权利,而是城市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开放与持续性构成。城市是人类作为意义共同体的实体化,大众化的网络城市使得这一共同体本质的开放与动态构成鲜明地标识出来。城市意义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城市空间文化性的深刻内涵,其根本上决定着现代城市影响力的建设和扩张。
2.网络城市对城市形象标出方式的影响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城市影响力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形象的标出性上。物质生产的工业化和全球化,导致城市之间的物理形象和功能形象越来越同质化,城市形象的差异化竞争重心转移到城市的文化差异上。然而,互联网的资讯爆炸和无边界联通,一方面导致人的记忆过载,另一方面也使得意义共同体的形成更加自由和无限。网络城市面向全球网民,其形成的意义共同体更加开放与自由。因此,如何占据全球网民的意义记忆,将之吸纳入城市意义共同体之中,就成为当下城市形象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地震自救方法网络时代的现代城市形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全球化的大众对一个城市的社会记忆,它极具大众性、广阔性和历史纵深感。一方面,所有的城市都在网络汹涌的资讯中共处,也在网络的汹涌资讯中被淹没。另一方面,网络城市作为城市的网络载体使大众对一个城市的直观记忆,尤其是对超级大城市的直观记忆,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来承载。这个记忆实体实时更新,没有边界,没有时空限制。
网络使得城市记忆实体化、纵深化、大众化,网络大众化和城市形象的社会记忆形成了互为表里的同构关系。大众性的文化历史就是这个城市形象的社会记忆,是一个关于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现状、风景、风情等诸种的综合性,也就是关于这个城市的如此种种
的网上展开。日常大众的即时生活展示在网络上,城市的发展变动标记在网络上,大大小小的城市事件在网络上直播,城市的风景在网络上数字化绽开,城市的历史和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和沉淀。因此,网络城市不仅仅是功能指向大数据的精确性,而且携带大众感性生活流的无限性交错,从而不断生成和激发感性热点和感性洪流。这些感性洪流改变了城市记忆方式,成为城市形象的主要形成方式。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就是对城市可感性维度的论证,网络打破了可感性对传统城市物理时空的依附,作为一种现实和虚拟交互、促发的结构凸显出来。⑦
从网络城市的形成机制看,互联网促生了新的城市形象建设机制。无边界无时空的网络使城市由面对本地居民扩展到面向全球大众。任何一个有网络的世界角落,人们都可以由于某种因缘而对某个城市进行评说,这些评说被永恒地记录在网络上。因而,对城市的记忆不再是“记住”,不是深刻地印在脑海里,因为网络已经帮助人们记住,需要的时候在网络上搜索即可。网络上的人们不是记住某个城市,而是在经历城市中体验城市,如同那些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网络的开放性,网络的即时体验和实时更新造就了这些。网络城市是永远在线,不断更新的。在城市居住、生活、工作、旅行的人会不断地在网络上“上传城市”“书写城市”、促生城市,这个城市就是网络城市。视频上传、文本写作、匿名留言、转
发评论等种种网络操作中,网络城市形成、发酵、传播、更新、积淀,似乎随时都是临界点,也随时都是奇点。这种不断涌现的临界性记忆就是詹姆逊所言的后现代大都市带来的“断裂”感,⑧人的身体感并不与环境产生必然关联,而是由传统的线性意识依托转化为流动的感点,每一个感点都通向一个多元的时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