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四单元
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板书)
2.学生读“鹳雀楼”。读准生字“楼”。
3.简单介绍作者:这楼本来并不出名,唐朝有位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写了下来,使这座楼声名远扬。
4.齐读诗人的名字。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板书完整诗题。读好后鼻音“登”。
2.教学生字“楼”。
(1)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识记“楼”字:怎样快速记住这个生字的字形?
①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木+娄=楼。
“搂”去掉提手旁换上木字旁,就是“楼”。
②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
(3)指导书写“楼”字。观察字形,了解“楼”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个“木”,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4)学生描红“楼”,并临写一遍。
3.初读古诗《登鹳雀楼》。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书上的拼音认读。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韵律。
(2)同桌互相交流读诗,互相纠正对方读音。
(3)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前鼻音“尽”和后鼻音“层”。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悟寅时
(一)品读第一、二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的语气语调,并且一边听一边想,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横线画出图画中的事物。
4.交流,教师板书:白日、山、黄河。
5.图文对照,理解“白日”,指太阳。
6.完成填空:( )的太阳、( )的山、( )的黄河。
7.看图并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思考:从哪个字可以看出太阳靠着青山慢慢地落下去呢?(依)哪个字又告诉我们最后太阳消失在天边了呢?(尽)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依”和“尽”。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地流向大海)
(3)出示词语,积累朗读:奔流不息、滔滔不绝。感恩节的由来简介
(4)从哪里知道黄河水最终流入大海?(入海流)变序为“流入海”。
(5)用词语描绘这样的景象:壮观、壮美、壮丽。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壮美的气势。
(二)品读第三、四句。
谍战 电视剧
1.过渡:看了这么多美景,如果我们还要看更多的美景该怎么办呢?(还要往上走,上得越高,看得就越远,美丽的景看得就越多。)
2.默读古诗,出讲明这个道理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出表示很远的词语:千里目。目:表示看。
4.理解字词。
(1)出示“欲”的几种解释进行选择。(将要、想要)
(2)更:再。
5.理解“一”的意思:是不是指再登上一层就可以了?那么这个“一”表示什么?(很多)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7.小结。
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知道《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名扬天下的古诗,同时,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名扬天下的古诗吧!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这首古诗中的其余三个会写的字“依、尽、层”。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1)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三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是竖提。
(2)尽:共六笔,第四笔捺要舒展,下面两点都在竖中线左边起
笔,收笔在竖中线上。
(3)层: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撇要写长些;第四笔短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笔是点。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及时纠正书写姿势。
5.展示书写成果,全班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背诵这首古诗。
2.一、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
第二课时
一、识记生字,导入课题
1.教师板书:瀑。
2.学生认读。
3.教师解释“瀑”的来历。(“瀑”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一个“暴”字,这个字有突然而又猛烈之意。那么,“瀑”字的意思是从山上突然而猛烈地流下来的水。“瀑”是自然界里的一大美景。) 4.欣赏瀑布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瀑布的样子。
5.教师板书完整诗题,学生齐读。
6.释题。教师简介庐山。
二、自读自悟会诗意
1.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指导读好翘舌音:照、川;前鼻音:烟。)
3.范读古诗,学生小声跟读。指导读出古诗的节奏。
4.指名读(教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5.齐读。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指名读、说。相机归纳方法。怎么去除别人的马赛克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
(一)品读第一、二句。
1.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望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识记“炉”“照”“烟”)“香炉”指的是什么?引出《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示幻灯片:苏轼的诗句)香炉峰就是其中之一。
2.由“生”字,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一个“生”字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抓住古诗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以更好地领略诗境。
4.在云雾缭绕间、在青山之中,挂着一条瀑布。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5.齐读第二句。
(1)理解“川”的意思。“川”就是河流。河流是怎么流的呢?
(2)体会“挂”的妙处。教师画简笔画,是谁把这河流挂起来的呢?(大自然)
6.指名口述第一、二句的诗意,描述景象。
(二)品读第三、四句。
1.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人忍不住靠近,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瀑布图)
2.诗人笔下的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3.学生自由读第三、四句,感受瀑布的壮观。
大众高档车>幼儿园安全计划
4.理解“三千尺”的夸张用法。
(1)说说瀑布的特点(长、有气势)是从哪里读到的。
(2)“三千尺”,瀑布真的有这么长吗?(不是,这是夸张的写法,指瀑布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
(3)想象:瀑布的水流倾泻而下的样子。
(4)播放视频,感受瀑布的壮观。
5.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疑是银河落九天)
6.理解“九天”,说明瀑布高。
7.师: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而下的银河。若是你站在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