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 认识6钱学森颁奖词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dnf抉择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具准备】
百家讲坛清明上河图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黄鹤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谁来把你积累的风光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谁来背两首听听。你真是背诗小达人!
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
3.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认读“鹳”
4.透过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
鸟,形状像鹤。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师贴图)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古诗原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
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来。
智能手机怎么连接电脑交流:(个读、领读)
1.认读生字。交流识记字形。
贾静雯修杰楷加一加:楼:“木+米+女”; “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层”是“尸”加“云”。
2.认识了生字,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出示古诗)
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音的轻重来帮忙。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贴上小朋友人物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诗,看图,想一想:诗人王之涣登上楼以后看到了什么?
2.交流:你和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呢?
在交流过程中相机地送一些词语帮助他们积累。如:连绵起伏的山、红红的太阳、奔流不息的黄河等。(板书:山 黄河 夕阳)
3.作画:假如老师想把你们看到的画下来,我要注意什么?你能帮帮我吗?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1)在师生共同的作画中达成一致:太阳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点一点往下落,最后太阳躲在大山背后不见了。
结合诗句猜一猜哪个字是太阳和山靠得近的意思,(依)再猜猜哪个字告诉我们太阳不见了。(尽)(板书:依 尽)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同学们,见过夕阳西下的景象吗?(课件出示:夕阳图)看到这么美的情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呢?
教师动情地以描绘作结:夕阳落山图太阳渐渐收起刺眼的光芒,连绵起伏的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诗人看到这样的景心情是高兴的,所以这句诗要用高兴的心情读出美丽和壮观!(指导学生朗读)
4.继续作画:我们在楼上还看到了黄河,黄河是怎样的一条河呢?(学生自由谈,把他们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分享。)(课件出示:黄河资料)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
(1)想象黄河流向大海的景象,会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黄河入海视频)(浪花翻滚,声音大,气势磅礴)并指导朗读诗句,那你能读出它的这种气势来吗?出示:黄河入海流。
(2)同学们,站在鹳雀楼上,你还可能看到什么?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看看文中的图,想象一下)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如:归舟、小岛等,教师用画笔将画面变得更为丰富。
(3)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这么多美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