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重点
第九、十二、十三章
1.生态系统营养级只有5-6级?
赤壁赋原文
  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100%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各营养级同化率也不是100%,总有一部分排泄出去;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活动,消耗一部分热量。
由于能流在通过各营养级时会急剧减少,所以食物链就不可能太长,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超过六级。
2.负反馈调节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负反馈: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生态平衡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负反馈的自我调节机制,所以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
平衡。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的最稳定状态时,它能够自我调节和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3.食物链的类型?
1)捕食食物链:绿植物为起点到食草动物进而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 如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2)碎屑食物链 以动、植物的遗体被食腐性生物(小型土壤动物、真菌、细菌)取食,然后到他们的捕食者的食物链。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3)寄生性食物链: 由宿主和寄生物构成。它以大型动物为食物链的起点,继之以小型动物、微型动物、细菌和病毒。后者与前者是寄生性关系。如哺乳动物或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4.湿地概念的科学定义。
湿地定义为:“湿地、沼泽、泥沼或水体的面积,不论是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静止的或流动的水,淡的、稍咸的或咸的水面积,包括退潮时海水不超过6米深的海水面积。一般不包括珊瑚礁在内。
第十章
1.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作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间的比较。
初级生产量:绿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称第一性生产量。
陆地生态系统中光、CO2 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和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食草动物的捕食会减少光和作用生产量。
水域生态系统中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量的最最要因子。P=R\k*C*3.7(R-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和率,K-光轻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叶绿素含量)海洋浮游植物的净生产力决定于太阳的日总辐射量、C、k。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
2.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收获量测定法;氧气测定法;二氧化碳测定法;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3.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
净初级生产量是生产者以上各营养级所需要能源的唯一来源。从理论上,净初级生产量可以全部被异样生物所利用,转化为次级生产量;但实际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净初级生产量都肯让那个流失到这个生态系统以外的地方去。还有很多植物生长在动物所达不到的地方,因此也无法利用。总之,对动物来说,初级生产量或因得不到,或因不可食,或因动物种密度低等原因,总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即使被动物吃进体内的植物,也有一部分通过动物的消化道排除体外,供腐食动物和分解者利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最终以热的形式消散,剩下的一部分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4.分解过程的特点与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作用:死有机物的逐步降解过程。是碎裂、异化和淋溶的综合。由于物理和生物的作
用,吧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称碎裂;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为单体,进而产生矿物成分,为异化。淋溶则是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纯物理过程。
一般,温度高、湿度大的地带,其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高。
5.自养生态系统和异养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自养生态系统:靠绿植物固定太阳能。
异养生态系统: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产生的有机物的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第十一章
1.气体型循环物质与沉积型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异同?
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气和海洋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通过大气进行扩散,弥漫于陆地或海洋上空,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为植物重新利用,循环比较迅速,例如CO2N2O2等,水实际上也属于这
种类型。由于有巨大的大气贮存库,故可对干扰能相当快地进行自我调节(但大气的这种自我调节也不是无限度的)。因此,从地球意义上看,这类循环是比较完全的循环。值得提出的是,气相循环与全球性三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酸雾,臭氧层破坏)密切相关。
沉积型:许多矿物元素其贮存库在地壳里。经过自然风化和人类的开采冶炼,从陆地岩石中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然后,由动植物残体或排泄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元素返回环境。除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外,一部分以溶液或沉积物状态随流水进入江河,汇入海洋,经过沉降、淀积和成岩作用变成岩石,当岩石被抬升并遭受风化作用时,该循环才算完成。这类循环是缓慢的,并且容易受到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沉积循环一般情况下没有气相出现,因而通常没有全球性的影响。
2.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哪些特点?
某种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或生物时,就称为有毒物质或污染物。有毒物质种类繁多,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被人们直接抛
举报信格式
弃到环境中,有的通过冶炼、加工制造、化学品的贮存与运输以及日常生活、农事操作等过程而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会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浓缩,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
3.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污染形成机制及治理途径。P25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物质重复利用,最后,在归还于环境中。
4.从物质循环角度分析,谈谈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
驾驰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第七章
1.落动态的驱动力是什么?试从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2.试述几种落演替理论的主要内容。矮牵牛P155
单元顶极论:1、认为一个地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一、稳定、成熟的植物落(即顶极落: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落,这个演替的终点为顶极落)。这种顶极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给以充分时间,演替过程和落造成环境的改变将克服地形位置和母质差异的影响。至少在原则上,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的所有生境中,最后都将是同一的顶极落。2、前顶极 1)亚顶极: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2)偏途顶极:是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落。 3)前顶极(先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极。 4)超顶极(后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条件差而产生的稳定落。多元顶极论:(1)如果一个植物落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可以认为是顶极落。(2)在一个气候区域内,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要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3)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极、动物顶极;同时还可存在一些复合型的顶极,如地形-土壤和火烧-动物顶极等等。(4)一般在地带性生境上是气候顶极,在别的生境上可能是其他类型的顶极。顶极-格局假说:(1)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的变化。(2)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落,如气候顶极、土壤顶极等,不是截然成离散状远程控制电脑软件
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极类型,构成一个顶极连续变化的格局。(3)格局中分布最广泛的位于格局中心的顶极落,称为优势顶极,它最能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的顶极落。
3.研究落演替有何现实意义?
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现实意义可以联系到个人,企业,国家的生存发展问题。
第六章
1.试应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自然保护区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设计才有最佳效果。 P145
一般来说,保护区面积越大,越能支持或“供养”更多的物种;面积小,支持的物种少。若
每一小保护区都是相同的一些种,则选择大保护区;从传播流行病而言,隔离小保护区有更好的防止传播作用;在一个相当异质的区域,多个小保护区能提高看见的异质性,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对密度过低、增长率慢的大型动物,为保护其遗传性,较大的保护区是必要的。保护区过小,种数量过低,可能会由于近交使遗传特质退化,也易因遗传漂流而丢失优良物种的特征。
2.有哪些因素导致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复杂程度受什么因子影响?p136p143
生物因素 (1)竞争对生物落的影响 竞争导致生态位分化“标准量”: 同一营养级但不同生态位的两 个共存物种间体重比 2,体长比1.3。(2) 捕食对落结构的影响  捕食压力与落结构与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有关。泛化种一般增加物种多样性,特化种如选择优势种,则多样性可能增加,反之,生物多样性减少
3.试述干扰对落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土地征用补偿标准p140
缺口形成的频率影响物种多样性,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不很高。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多样性低。
第四章
1.如何认识生态对策的多样性,有没有完美的生态对策? P7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