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光电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优化
段存丽,刘钧,张玉虹
(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在中国高等工科学校开展工科专业认证、实施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关于新工科建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专业,如何培养符合光电信息领域发展、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急需人才,是本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1-3]。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索研究,为本专业的工科专业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
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偏重于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理论教学课时太多,基础课程以数学、物理、英语以及政治的理论教学为主,专业课程以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的相关设计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反映新工科建设要求的工程实践化教学、专业技能化培训和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类的课程较少。
2.教学环节的教学手段单一,不适合新工科教学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教以“教师教授为主”,以知识的概念性和原理性学习为主,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固定化。致使学生被动地接授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知识的压力不够,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专业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用人单位和行业需求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重新的设计和优化。
1.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的要求,结合开设专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本科生的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的
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数理与工程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工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光电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管理等工作,适应光电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发展与挑战,具有解决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注重能力的培养:(1)能够针对光电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理解和运用光学、电子、信息处理、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及行业技术标准,分析和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2)能够与国内外同行、专业客户及公众进行有效沟通,能够在项目产品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协调、组织或管理的角。(3)能够通过继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实现人文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装扮qq空间2.设计和优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时,重点分析课程前后的支撑关系,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1)按照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要求,将知识体系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对课程体系进行分类,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开展课程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2)本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按工科大类培养的模式,课程分为通识类、工科基础类和专业类三模块,课程设置满足通用标准和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补充标准要求。(3)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文化传承、国际视野、科技进步、艺术鉴赏、健康生活、经济管理和创新创业类等文化素质通识教育课的学习;加
[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工科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文章分析了光电信息
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从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手段更新等方面进行
了研究。并分析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西安工业大学教改项目“新工科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18JGY01)2019年光电教指分委项目“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作者简介]段存丽(1972—),女,陕西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激光技术及光信息处理;刘钧(1964—),女,陕西人,硕士,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光学系统设计;张玉虹(1979—),女(内蒙古),博
士,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光学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9-0202-02[收稿日期]2020-04-07 . All Rights Reserved.
强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实训、人文素养实训、理科创新思维实训和虚拟商业创新创业实训等实践训练通识课的学习,以便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为学生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文素养。(4)本专业的总学分由200学分调整为180学分,其中理论课程146学分,其他相关实验、实践、实训等环节34学分。具体安排为:人文社会科学类必修课程46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70%;电子信息类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必修课程28.5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5.88%;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与专业类必修课程71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8.72%;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课程36.5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0.33%。
3.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本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手段进行了多种尝试。鼓励教师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前提下,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采用实施过程方便、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方式。(1)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求严格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方式。利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的网络MOOC课资源,给学生提供国家级名师授课的课程资源,结合本校教师的现场教学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针对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践实习类课程,根据实践类课程的特点,承担本课程的教师可采用网上实验预习、虚拟仿真实验网上训练、实验室现场实验操作等多种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工程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培养。(3)针对专业课程主要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包括适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可实施操作的考核方式,可量化的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以及多种教学手段相
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设计优化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什么补水面膜好由于新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课程体系的重点向实践类课程、综合
素质类课程倾斜,学生在学习过程体会到了就业行业的专业要求,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得到了提高。新的课程体系还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艰涩难懂的专业理论知识形象化、简单化,让学生容易接受和吸收,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程式化和理论化的抵触。
2.加强了教师教学目的性
新的课程体系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全程参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毕业要求的制定和修订,在全面了解本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以及采用的教学方式,并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过程实施更加有效,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3.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上海介绍>摩洛哥足球队世界杯排名
根据对毕业5年以上学生、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的问卷调查、现场走访以及来校座谈等调研方式,汇总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对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进行了持续的改进。说明本专业课程体系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我的油布伞
[1]张志明,武茜,孙雅娟.新工科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
与评估,2019(6).
[2]周剑峰,韩民.新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7(44).
[3]周斌,何丹.新工科院校数学课程体系重构初探[J].教育·综合视线,2019(1).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Specialty in
"Emerging Engineering"
DUAN Cun-li,LIU Jun,ZHANG Yu-hong
(Photoelectr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X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21,China)
Abstract: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the new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 aiming at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has become the hot spo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photoelectric information specialty,and studi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威士忌酒
construction of"emerging engineering"from the aspects of the formul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ontent,and the renewal of teaching means.It also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Key words:"emerging engineering";curriculum system design;teaching research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