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基础资料
开斋节放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基础资料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它于2010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13平方千米。正前方的高大土丘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围绕封土的内外两重城墙都用这样的矮墙表示。我们先去参观封土东南、内外城之间的K9901,再去参观封土西南,位于内城里的K0006,最后到陵墓封土结束今天的行程。
K990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陪葬坑的名称。K9901是考古编号,K是陪葬坑中“坑”的拼音“kēng”首字母;99指的是时间:1999年;01是序列号第一,也就是说K9901的意思是1999年秦陵考古勘探中发现的第一座陪葬坑,它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百戏俑坑, 2011年10月1日这座陪葬坑正式对外展出。这个坑位于秦陵封土东南方向,内外城垣之间,平面略呈“凸”字形,总面积88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有1条斜坡门道,中间设有3条东西向过洞,这3条过洞从南到北分别命名为1、2、3号过洞,这座陪葬坑同样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与兵马俑坑不同的是,该坑地面铺设的是木板,而非青砖,隔墙两侧的立柱中间还有箱板。
1999年3月,在下陈村村民的院子里勘探时偶然发现了这座陪葬坑,同年5月在主体部位的中部试掘了72平方米,出土了11尊陶俑、1件青铜鼎以及一些兵器、车马器和几件杂器。出土陶俑编号为1999∶01至1999∶11号俑。目前修复了其中6尊陶俑,他们上身赤裸,下身着裳。裳,看起来就像今天的短裙。他们与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俑完全不同,学者们认为这批陶俑反映的是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的百戏,类似于今天的歌舞、杂技、摔跤、举重等。
苹果序列号查询激活日期
下面我们来认识他们中间已修复的6位。
1999:01号俑,身材匀称,个头较低,没有头部,双脚分开,笔直站立,双臂自然提起,右手握住左腕置于腹前。身上没有发达的肌肉,看起来应该不是从事力量型运动的人。他是表演前的准备动作,还是动作结束后的亮相呢?
1999:02号俑,他身材修长,表情严肃,上身直立,右腿后屈,脚尖点地,左臂左腿残缺,右臂弯曲成90度上举,食指上指,指尖儿顶端有一小孔。他的残缺如同维纳斯一样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他到底在表演什么呢?转盘子,转帕子,还是跳跃前的摆臂动作?
耶耶耶耶
1999:03号俑,头部缺失,身材高大健壮,双脚一前一后站立,右腿直立、左腿微躬,他左手抓着腰带,右手上举,锁骨以及右侧肋骨清晰可见,他的右手一定举着一个重物。举重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曾通过举石头来锻炼臂力,古埃及的绘画中也有法老们举重物锻炼身体的记录,我国古代的扛鼎也是这类运动,这位力士可能就在表演扛鼎。
1999:04号俑,身体直立,头部、双脚缺失,他虎背熊腰,肌肉发达,站在那里像一座铁塔。他的双手放在腹前,半握着拳头,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双手像握着什么东西,结实、隆突的肌肉凛然不可侵犯,什么样的运动需要如此强健的体魄呢?应该是角抵吧,角抵即角力,是一个古老的杂技剧目,源于西周时讲武之礼的角力,秦始皇时改名角抵,是两两相当较量力量和技艺的一种竞技项目。竞技的形势很多,涵盖内容较广。从汉代的一些图像资料来看,有的徒手相搏,也有的持械相搏。这个大力士的双手在腹前好似握着棒状物,他应该是持械相搏的形象吧,这样的体型和力量一定会给对手强有力的威慑。1999:05号俑,体型最为高大魁梧,双脚分开站立,头部缺失,肩宽、腹圆、四肢粗壮、肌肉发达,左臂和左肋之间有一圆柱形洞,此处原来一定夹着一根木柱,双手在腹前握着一个筒状物,筒状物似为短裙的前搭,向前卷起,包裹着一根棒状物。他应该是寻橦表演
周公解梦做梦掉牙
的持杆人吧。寻橦,也叫扶卢,类似于现在杂技中的高杆表演,大力士站在地上抱着杆子,身材瘦小的演员在杆上做各种惊险表演。这项表演既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危险性很大,观者往往会屏气凝神。这个铁塔似的身躯,一定会让杆上表演的人信心百倍。
1999:06号俑,头部、小手臂缺失,呈站姿,左脚向前跨出半步,左腿微弓,右腿绷直,身体微向右转,左臂上举,右臂横曲于体侧,身材匀称,肌肉圆润饱满。他应该是技艺型演员,有研究人员推测,他可能是表演走索。走索就是我们看到过的走钢丝,演员们在长短、高低不等的绳索上表演惊险动作。唐文宗因为“恶其太险伤神,遂不复作”。据说唐代也只有宫廷艺人才有这种技巧,这种被皇家垄断的娱乐直至安史之乱后,才随着那些流落民间的艺人们传开来。
秦代百戏俑的首次面世,形象地展现了秦代斑斓多彩的杂技世界,将秦代宫廷娱乐文化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秦代工匠塑造这批陶俑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在陶俑身上刻画文字的方式和秦兵马俑如出一辙,为我们了解塑造陶俑的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宝贵线索。
这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大鼎。它被埋在这座陪葬坑的棚木之上,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子母口,两耳外撇,深鼓腹,有3个蹄状矮足,腹部饰有两列蟠螭纹条带,造型精美
丹麦旅游签证
厚重,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当为国之宗庙重器,它也是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一件秦代青铜大鼎,被誉为“秦陵第一鼎”。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件鼎出现在这里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这是祭祀之器。秦始皇帝陵封土北侧发现有大面积的礼制性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内应有象征皇权的青铜大鼎。K9901距秦始皇帝陵封土较近,这件铜鼎可能是秦末战乱期间,守陵人为避免铜鼎遗失而特意从礼制性建筑内搬出并埋藏在这里。第二,丧葬礼仪用器。可能是陪葬坑埋葬时举行了某种特殊的祭祀或埋葬仪式,青铜鼎作为祭祀或埋葬仪式的用具,在仪式举行完毕之后随之埋葬在陪葬坑中。第三,百戏道具。百戏在秦代统治阶级中极为流行,其中扛鼎尤为受重视。战国时期,秦武王手下就云集了任鄙、乌获、孟说等许多著名的扛鼎大力士,秦武王本人也因扛鼎角力绝膑而死。1999:03号俑全身用力,右臂上举,做举重物状,可能就是秦代扛鼎力士的形象再现。铜鼎出土于陪葬坑棚木的上部,是不是可以和秦百戏俑相联系,用作扛鼎活动的道具呢?不过专家们以为以此为原因放置铜鼎的可能性较小。2002年对该坑进行了第二次试掘,试掘区域位于主体部位第一过洞的东端,面积约20平方米。2011年6月开始对这座陪葬坑进行全面发掘,目前该坑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毕,修复工作正在进行。
出土陶俑的3号过洞这次又出土陶俑28尊,编号为2012:01至2012:28号俑,铜器8件(扁铜
条、铜带钩、铜构件、铜器残件、铜镞、铜镞铤2件及青铜球形器),锡器1件,铁器5件,石器3件,陶器残件4件。这次发掘出土陶俑的形象和姿态也更加丰富,之前试掘出土的11尊俑都赤裸着上身,这次出土的陶俑,3尊都上身着衣、下身着裳,其中2尊陶俑的上衣有序排列着泡钉,1尊着铠甲。3号过洞外侧的两列陶俑背对坑壁,面对面站立。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次出土的几件典型陶俑。
2012:01号俑,出土的陶片主要为腿部、下肢及脚踏板部位的残片,从出土残片看,这件俑大致呈高坐的姿态,小腿和大腿保持90度直角,当时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这件保持悬空坐姿的陶俑在做什么呢?我们还不得而知。
2012:03号俑,已修复,头部缺失。这件俑呈站姿,双腿分开,呈小弓步状。两臂抱于腹前,右手握在左臂肘关节处,左手腕、左手掌平直,掌心向后伸向右侧。这件陶俑上身赤裸,下身着裳,赤脚。裳的外观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状,裳的上部近边缘处系一条腰带,在腹前打结,挽成一个带花。这尊陶俑原来通体有彩绘,以白为主,裳的部位彩绘保存较差,其他部位彩绘保存较好。他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动作协调,状态积极。2013年6月“考古工作者手札展”在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开展,3号俑首次对外展出,《华商报》旋即刊登文章说:“兵马俑也跳骑马舞!”说的就是这尊3号俑。
2019年中考时间2012:04号俑,已修复,头部缺失,右手、左臂大部分残缺。这尊俑整体呈站立姿势,身体稍向左侧扭转,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左手臂上举,右臂搭于胸前。这件俑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赤脚。上衣为立领、对襟、后开,右衣襟压左衣襟,衣服下摆、门襟、袖口都有包边,上衣中下部系一条细腰带,在右侧后部打花结。衣服前后身、两袖上均装饰有圆形泡饰,圆泡的平均直径3厘米。下身裳为上小下大的圆桶状,有腰带,但被上衣下摆遮挡,只露出带结。裳的后侧下部有戳印文字,前一字为“宫”,后一字残缺,但从大体轮廓和主要结构可以判断为“藏”,这应该是制作者的名字。这件俑通体绘彩。赤裸的脚和腿均先涂一层生漆,然后再涂白颜料;裳的彩绘分两层,底层呈黄,表层为白,在彩绘层上饰黑灰变形龙纹;上衣泡钉间饰黑白圆形、似太阳的纹饰,衣服包边饰有几何纹样,并以单体几何和枝叶文填充。这尊俑身上的泡钉令人费解。专家们有两种推测:第一,实用性。泡钉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第二,装饰性。结合铜车马马笼头上的金泡、银泡来推测,泡钉或许是为了装饰衣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