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舞情侣名“一夜崛起之城” ——深圳经济特区的城市发展
发布人:顾汇达 | 发布时间:1993-09-30 | 来源: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1980年这里仅是三万多人的边陲小镇,今天她已成为拥有13 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经济特区,以其罕有的建设速度,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成为中国最令人瞩目的新生城市。
一、城市发展背景
(一) 创办深圳 经济特区是实行改革 开放政策的需要
七十年代末,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探索中国 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对接,1979年3月原宝安县改为深圳市,7月中央同意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 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市划出一块地方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 5月中央41号文明确规定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8月全国人大批准颁布《广东省经济特 区条例》,并批准确定在深圳市总面积2020Km2中划出327.5Km2的地方,作为深圳经济 特区,并对外宣布我国决定设置经济特区,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二)特有的地理位置是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发展的优越条件520祝福语送给女朋友
深圳毗邻香港,是香港发展的直接扩展空间,是引进资金、技术装备和拓展国际市场的最佳受益地区,
是珠江三角洲和广大内陆腹地与香港经济联系的陆路必经之地,也是内陆——香港——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深圳处在以珠江三角洲和广大内陆腹地作依托、外引内联、与香港互利互补并走向世界的重要位置。
(三)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的现代化城市的试验地
深圳是全国的“特区”,得到了全国的关心和支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又是我国进行各项改革的试验地,率先在经济贸易、资金融措、土地政策、人才劳力、城市开发和建设管理等方面,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成为我国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的窗口,发挥对内对外的辐射作用。
二、城市发展过程
(一) 城市规划的不断修正,以适应迅猛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二) 改革开放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1、领导意识转变,处理好计划指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建立健全城市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控制与管理城市建设。
2、 规划管理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初期采取“一个公章、一支笔 、一次会议”解决问题,
巩义美食为基本建设的高速发展创造条件。
3、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模式, 按“五统一”(规划、设计、征地、施工、资金)建设要求,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重视基础 设施建设,强调“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投产获益一
片 。
4、改革建筑业,开放建筑市场,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均采用招标投标,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地盘管理,并成立专门监督机构(质量监督检验站、基建合同予算审计站)。
5、土地有偿使用、建筑产品商品化及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 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附表一《深圳经济特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指标统 计表》中可以看出深圳经济特区城市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效益。事实证明,深圳经济特区在 开发建设中目标明确、步骤清晰、规划合理、政策适当,形成了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
三 、城市发展展望
世界人口排名
作为“试验地”的深圳经济特区,如此高速度的发展本身也带来内部的不平衡,现已出现了交通拥塞,水电供应不足,城市安全设施欠缺,住房紧张,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城市管理与维护跟不上等问题,市政府已取很多措施正着力给予解决。
深圳经济 特区又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已经开展了新一轮城市开发的研究和准备:
(一)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抓紧建设港口,扩建机场、口岸,修建城市地铁(第一期)、道
taq开门任务路快速系统、高速公路……高标准的综合交通体系在逐步形成。
(二)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正在修编,按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和标准,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随着宝安、龙岗两区的建立,将促进两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着力做好特区、宝安区、龙岗区“三位一体”的大深圳规划 。
(三)今后十年的重点发展地区
1、福田市中心区——处于特区的中心位置,是深圳走向21世纪 ,形成国际性城市的关键地区。总占地面积4.14KM2,规划居住人口约11万人,规划总建设面积1200万M2,目前正在进行详细规划工作。
2、 深圳湾 ——是特区地理位置优越、风景优美的地区之一。总占地面积10.90KM2,需填海
造地面积6KM2,规划居住人口约15万人,规划总建筑面积800万M2,目前正在抓紧进行填海工程的前期工作。
3、 前海填海区——位于南山半岛西部。总面积约10KM2,可发展与港口相关的仓储、工业、
商贸,以及少量配套的生活服务。目前规划正在进行中。
结语:
“ 特区”是中国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产物。是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途径的需要;也是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
改革开放政策是“特区”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并贯穿全过程。
·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结构与计划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是“特区”经济和城市全面发展、协调的保
证;
教师心语·对外的特殊政策措施、经济科技合作与对内的体制改革、适时政策调整,是 “特区”经济和城市高速、稳定发展的关键;
·
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是“特区”经济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
·“特区”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对于世界上发展中城市来说,可能并不新鲜也不重要,但对于一个闭关锁国几十年的中国来说,要“摸着石头过河”,确实是非常艰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试验地”已推广,中国的经济和城市发展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际城市发展协会第17次国际会议暨新市镇经验会议(香港)1993年9月30日)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点击数:1352 更新时间:2010-1-1 15:36:25
钟坚,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
关键词:,深圳
“深圳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也是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深圳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对全国作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惊人的,确实值得大
书特书。”[1]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改革开放局部推进与初创奠基时期(1978-1985)
1978年12月,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关于宝安、珠海两县外贸基地和市政建设规划的报告》,要求深圳、珠海在3-5年内“建成对港澳的出口商品基地、吸引港澳游客的游览区和新型的边防城市”。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按照中央和广东省的部署,先集中力量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好,深圳起步最早。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1979年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东角头、妈湾等港口;开发建设一批工业区,引进一批外资和先进技术,工业开始起步;建设深圳大学、图书馆等八大文化设施,文化事业开始起步;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改善特区管
理体制,制订有关配套法规。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1979)、基建体制(1980)、劳动用工制度(1980)、价格体制(1982)、企业体制(1983)、劳动保险制度(1983)、干部人事制度(1982)以及政府机构(1981)等方面进行改革。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1979),开放沙头角(1983),先后开放文锦渡(1978)、蛇口码头(1981)、梅沙(1984)、沙头角(1984)、赤湾(1984)、大亚湾(1985)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银行。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3)等理念,创造三天建成一层楼的“深圳速度”(1984)。这一时期主要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重要的示范效应。1984年,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经济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3](P51-52)
(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与经济转型时期(1986-1992)
1985年8月,指出:“我们特区的经济从内向转向外向,现在还是刚起步,所以能出口的好的产品还不多。只要深圳没有做到这一步,它的关就还没有过,还不能证明它的发展是很健康的。不过,听说这方面有了一点进步。”[3](P133)1986年初,国务院召开中央特区工作会议,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坚持“以工业为主、工贸技结合、
综合发展”,努力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发展外向型工业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兴建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沙角B电厂、华侨城(1986)、大亚湾核电站(1987)和广深高速(1987)等一批基础设施。二是利用资本和技术积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建立一大批内联企业,弥补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四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科技工业园(1985),开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五是创建沙头角(1987)、福田(1991)两个保税工业区,促进外向经济发展。六是组建一批外贸骨干企业,积极发展转口贸易和远洋贸易。七是开放妈湾码头(1990)、皇岗口岸(1991)
和盐田港口岸(1992)、深圳机场通航(1991)。通过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1987年,出口贸易大于进口贸易,扭转逆差局面。1988年,出口总额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1992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1987年,说:“最近深圳技术比较高的产品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开放政策的成功就要看这一点,这是真正的成功。”[2](P1191)
第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加快特区发展和外资引进,中共深圳市委提出特区改革从局部改革转向全面改革,从单项改革转向系统改革,从初步改革转向深入改革,要逐步向配套、综
合、全面方向发展。一是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1986),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1987),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推行产权转让和破产等。二是改革金融体制,建立多层次、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包括又引进一批外资银行(1986),创办招商(1987)、深发展(1987)等区域性股份制银行;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节中心(1988);建立有金属期货市场(1991);公开发行股票(1987),建立证券交易所(1990)。三是突破国有土地传统管理体制,首次进行土地公开拍卖(1987)。四是改革住房制度(实行商品房、微利房、福利房制度),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1988)。五是机构调整和公务员制度试点改革(1988)。六是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86)。这一阶段主要是配套改革、全面推进,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1988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规的权力。
这一时期,深圳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本地生产总值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1987年突破50亿元,1989年突破100亿元,“四个窗口”作用进一步加强。1992年春,再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指出“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3](P372)同时,也发生1988年的“蛇口风波”、1992年的“股票风波”等重大事件。
(三)增创新优势与跨越式发展时期(1993-2002)
以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由过去主要依赖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1994年,视察深圳经济特区时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
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还要办得更好”。1995年,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为此,中共深圳市委实施战略调整,提出“三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特区发展从主要依靠特殊政策向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转变。同时,提出以“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增创体制创新、扩大开放、产业升级、城市功能、依法治市新优势,把深圳建设成为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示范市。
在体制改革方面,深圳提出在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行了大胆探索。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4)。二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1992)。三是完善所有制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03)。四是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外汇经纪中心(1994),建立产权交易市场(1993),发展技术市场(1993),培育创业投资市场(2002)、完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或取消审批核准事项,1998),推进财政体制改革(1996)、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1998)、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200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2002),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六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1997)、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2002)。七是对社会保险制度综合配套改革,相继实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1992)和工伤保险制度(1993),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改革试点(1995)。八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机构改革,实施九个法定化(2001)。九是推进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1993)。十是推进基层民主建设(1993)、司法体制改革(2001)和建设反腐保廉预防体系等。
在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层次、水平,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和产品技术含量,优先引进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企业。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建设盐田港(1993)、开放盐田港口岸(1992)、开放深圳机场口岸(1993)、利用外资外技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94)。二是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1995)和外商投诉中心(2001),率先对外商和外籍人实行国民待遇(1996),提高对外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三是深化口岸体制改革。按国际惯例推进口岸体制重大改革,进一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