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卷第07期 Vol.13 No.07 2022年4月 April 2022
抖音平台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抖音日活用户突破6亿,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此外,可检索的公开新闻信息显示,2020年的打开率从2017年的5%下降至1.8%,人均单日使用短视频的时长达110分钟,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5亿。可见,短视频平台高速发展,日渐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
关于媒体的发展迭代,《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如此描述:“20世纪,大众媒体的兴起遵循着一种工业发展的模式,即在每次媒体技术‘革命’之后,大众媒体便随之发展。每当有重要的新媒体技术出现,都会撼动现有的媒体产业,迫使其大规模且快速地重组。”[1]
客观说,文字作为最古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具有不可取代的特点和优势。在新闻写作与传播中,长篇文字多用于重大题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系列报道等,往往能弥补短视频产品的短板。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在受众接受方式发生巨变的情况下,长篇新闻报道需积极改进和发展,以更好适应新的市场要求。
新闻作品通常以体裁划分,不以字数界定。因此,本文参照中国新闻奖消息限1000字内、通讯限3000字内、深度报道限5000字内的要求,将文内所指新闻长文作品默认为1000字以上的作品。
一、短视频时代为何要坚持新闻长文阅读与写作
(一)同等时间内视频的信息量不如文字
有人曾做过一项实验,发现读100个字平均需要9秒,而听100个字平均需要22秒。这说明文字相较音频而言,表达效率更高。比如中的语音和文字,将一分钟的语音转换成简洁准确的文字后,大多数人能在10余秒内完成信息接收和理解。
说谎 林宥嘉为印证这一观点,笔者调研了B站上的个人频道“詹沙特小说主意”。该频道是一个讲小说阅读和写作的文学频道,作者每期写作5000字左右的文稿,通过提词器把文稿读出来,并录制成视频,每期视频约17分钟。通常情况下,读者平均耗时8分钟就能阅读完这5000字的文稿,观看视频却需要17分钟。内容上唯一的不同就是视频里作者本人出镜亮相,但这对文学赏析稿件来说,并非是对内容所做的加法。
(二)视频挤压人的思考空间
媒介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提出,在新媒介环境下,人的读写能力退化,羞耻心消失,信息环节复杂化。在他撰写《童年的消逝》时,视频时代还未到来,他在该书中指出,“电视向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当原始而又不可抗拒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线性和序列逻辑的特征,所以往往使文字教育的严谨显得没有意义。看图片不需要任何启蒙教育,在学习解释图像的意思时,我们不需要上语法或拼写或逻辑或词汇之类的课程”[2]。
文字本身是有情理和逻辑构建的,人们在阅读文字时,需要在大脑中展开图景,需要去批判、去思考、去认同、去感受。但视频是瞬间占领大脑的,往往是人还没来得及思考,下一帧画面就出现了。这对人脑是一种降维打击,人的思考空间被挤压,只剩下本能的情绪表达。
《浅薄》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曾在书中指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融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于一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内容的碎片化,也进一步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碎片化使我们的思维无法再‘深刻’下去,因为显然,我们不再拥有保持深刻所需要的注意力。必
短视频时代的新闻长文写作与传播探究
——以《同康路1号,请求永不出发》为例
刘春燕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401120)
摘要: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高速发展,短视频日渐成为人们日常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如今,部分媒体强行搭车,将静态的新闻图片配以字幕和解说拼接制作成短视频形式。传统新闻体裁是否已经过时?文字消息、通讯、特稿是否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传播形势?短视频是否能全面取代文字的传播功能?本文以短视频蓬勃发展为背景,以优质长篇通讯《同康路1号,请求永不出发》为例,
从内容、受众、平台等方面管窥短视频时代新闻长文写作与传播的困境和突破。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长文;写作与传播;受众体;信息量告别七月迎接八月的说说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21-03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21
传媒实务
122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将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长远影响的一个最大的悖论是: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只是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3]。
短视频产品作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在算法的加持下进一步掠夺和占领人脑。短视频对受众的传播是单向度的,而文字传播与受众是交互式完成的,需要调动受众大脑的参与,需要其用理解力和想象力来完成信息的抵达和处理。
(三)文字具有穿越时间的能力
文字本身持守的意义和价值有很多,如美学训练与培养、对想象力的塑造和锻炼、对思维逻辑的训练等。并且,文字具有穿越时间的能力,即文字对时间有穿透力。在此方面,短视频产品的迭代却非常迅速。不夸张地说,过不了几年,回头看如今这些短视频的风格、人物打扮、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等,就像是在进行网络考古。
文字的力量能够穿越时间。且不说人类历史上灿若星辰的经典文学作品,哪怕只有一天生命力的新闻作品也同样有此力量。《南方周末特稿手册》于2012年出版,集纳了南方周末诸多优秀的特稿作品,至2017年已完成7次印刷。时至今日,其中的名篇《举重冠军之死》《系统》等仍是经典特稿,看不出落伍和朽坏,反而能让人看到一个行进中的时代的缩影以及指向未来的预言。
(四)视频和文字的受众体不同
有网无法连接苹果商店在传播内容和受众体上,视频和文字具有较明显的区别。比如,针对灾难现场的即时信息,通过视频就能很直观、快速地呈现。但如果传播内容是较为深刻的人与人的情感连接、人物故事、重大事件中人的表现及其背后的逻辑、情感等需要调动受众大脑高度参与的信息,文字就比视频更具优势。
网易旗下“人间”中有个话题合集叫《深蓝》,是一个笔名为深蓝的民警打造的专题。专题中的文章均是该民警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民警与小偷、犯等各种刑事犯的战斗故事。他从2016年开始写,至今已完成49篇,单篇平均4000字,总量超20万字,现已结集出版三本图书。专题中的文章,
阅读量最低的3万,多数达10万+。所以说,在短视频横扫传播市场的当下,文字阅读并非已毫无生命力。今天是愚人节吗
还有一个案例也十分具有参考意义。春季是云南出菌菇的季节,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误食有毒菌菇而中毒。为做好相关宣传,云南公安制作了一则短视频,具象化地拍摄云南当地民谣:红伞伞,白杆杆,吃了你就躺板板……短视频中,民警身着警服,通过幼稚化、粗糙化的土味表演,向众宣传切勿乱食菌菇。这则短视频在各个平台刷屏播放。仔细分析,每年因误食毒菌菇
中毒的多是当地村民、心存好奇的外地游客等。这则短视频的目标受众十分清晰且定位准确,因此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但中毒人中鲜有知识分子、社会管理阶层等精英体,对这一体而言,民警身着警服,蹦蹦跳跳出场,吃了蘑菇就口吐白沫倒地装死的举止,就很难达到宣教目的。
从个人兴趣来说,无论是选择视频还是选择文字,都无可厚非。但基于某种社会传播理论和现象展开讨论,就需要认知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字传播的存在价值,以及其所针对的受众体。
二、从《同康路1号,请求永不出发》看短视频时代的新闻长文写作与传播
2019年3月27日,重庆晚报发表《同康路1号,请求永不出发》(以下简称“《同康路》”),全文22381字,共5个整版。该篇文章在上游新闻平台阅读量达244万,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公安部刑侦局
、七一网及各门户网站纷纷转载,重庆市公安局影视中心将稿件制作成有声书,在微博、爱奇艺等平台连载播放。
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该文作者跟随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法医科工作7个月,与法医一同出勘各种恶性凶杀、突发事件、意外死亡现场,参与案情分析会、实验、鉴定,积累了大量珍贵素材。
中央政法委对该文的转发语这样写道:“这是一重庆法医的故事,有扣人心弦的现场,也有感人至深的瞬间;充满了伦理的困境,也不乏人性的幽暗;但越往深处走,越能看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制服之下,内心的缝隙,与由此照进的光。”
该文报送当年的重庆新闻奖评选时,推荐评语这样写道:“2万字长稿,既有文字之美,也有情感之力,信念之力,既充满着生与死的终极追问,又饱含着人性与法律的冲突和叩问,还兼具温暖与悲悯的情怀,让新闻不再是易碎品。在‘快’时代,稿件以‘慢’的方式让新闻有了温度、思想和重量,以质量本身等待时间的沉淀、检验和记取。”
(一)采写机缘和文体选择
近年来,刑侦法医题材是影视作品的热门之选,却不是新闻报道的热门题材。由于公安工作涉密内容较多,真实的案件侦破尤其是命案侦破相比影视作品更冲击人心,因此在新闻报道上有多重纪律要求,
记者采访基本都是靠事后采访对象的转述,导致现有相关新闻报道大多流于表面,缺乏现场感,不生动、不好看,宣教痕迹重。
采写《同康路》的记者与警方合作多年,建立了一定的信任与理解。经过反复沟通,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同意记者随警作战,给记者提供了充分的工作空间,
第13卷第07期 Vol.13 No.07 2022年4月 April 2022
希望记者能尽可能多地呈现他们的集体工作,即写好人物像。
为此,考虑到相较视频而言,文字更具深度,并且命案题材涉及的各种法律、纪律和伦理要求,视频几乎没有表现空间,记者最终选定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长篇通讯作为报道体裁。
(二)采访困难和呈现效果
为何一定要以随警作战的方式进行采访?
《同康路》记者在进行主题讲座时曾谈到,如果采访法医只能面对面坐在办公室采访,这样采写的稿件很难呈现出现场感,很难立体地构建人物,稿件容易沦为一则平面的宣传稿,即采访对象说什么,记者就记录什么。比如,记者问法医“在现场勘查和解剖时,高腐尸体的臭是一种什么样的臭”,法医可能只会说“很臭,非常臭”。而若记者自己跟随法医去现场勘查和解剖,就能获得切身体验。
在《同康路》中,记者这样描述——“夏天的时候,宋若冰在解剖室解剖高腐女尸,5个小时后出来,我离他两米就开始反胃。他常年剃着光头,没有头发,仿佛就不会藏气味。但当他突然把光头凑过来,那一瞬我觉得鼻子撞上了一堵墙,晃了几晃才稳住——我第一次知道,臭是有重量的,是一个厚重的平面,压在人鼻子上,口腔里,肺腑里,毛孔里,需要若干时间,靠人体的代谢,一点一点把气味从毛孔排出去、挤出去。”
要获得这些素材,记者需经历多重困难。
1.突破防备与警惕
法医科现场勘查组有13个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甚至顾虑,配合程度各不相同。但法医们几乎都会问以下问题:你要采访什么?你要知道这些干什么?你要去现场干什么?你要待多久?为什么需要那么久?这些疑问都需要记者在工作中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同康路》记者与其中一名法医在一个办公室里共事两个月后,几乎还是零交流,但最终通过工作方式和行动的侧面沟通,使这位法医成为提供信息最多的采访对象之一。
2.承受心理冲击
记者在法医专业上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当其第一次面对真实的凶案现场,面对真实的解剖与侦破
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对抗巨大的心理冲击并迅速调整职业状态。《同康路》记者曾在讲座中谈及某次采访经历,那是一起父亲杀害儿子的案件。孩子的母亲前来认尸,还没进解剖室就蹲在走廊号啕大哭。当时,站在一旁的记者的眼泪也完全无法控制,负责解剖的法医见状把记者带进另一间空闲的解剖室,等待其释放完情绪后才回到走廊。
3.保持职业敏感
职业理性、工作中的情绪和行为控制是一面,另一面是保持心灵的敏感度。
记者与警察相似,会看到大量人性的阴暗面,容易从见惯不惊滑向某种程度的麻木和冷漠。这实则对职业是一种伤害。而长篇文字与短视频具有本质区别,深度报道或人物特稿需要大量细节来构建,这些细节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上的,麻木和冷漠的态度会让人对那些细微的、含有丰富信息的细节视而不见。
考研时间2022考试时间《同康路》中写到,两名法医在实验室里拼接某死者的颅骨,其颅骨被凶手敲碎成几十片,最小的直径只有两三毫米。当时实验室的温度只有22度,但其中一名法医在工作10多分钟后,衣领处就已完全被汗水浸湿。这两名法医此前很少拼这么碎的骨片,但这个颅骨若能还原,对案件侦破很有帮助。两名法医拼接时几乎不怎么说话,现场充斥着紧张的气氛,汗水其实就是情绪的一种外化,同时这也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由于题材限制和新闻伦理要求,最终刊发的稿件内容实则只是记者采访素材中很小的一部分,但稿件依旧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好评。这说明,优质稿件除达到一定文字水平外,还需要记者亲身参与和体验,与采访对象同步,并带领读者进入现场,进入体验,进入惊恐、喜悦、悲伤、意外等情绪,以共情的方式吸引读者。
三、结语
无可否认,短视频在新闻传播中具有强大优势,但目前没有任何一种介质和形式拥有所有新闻介质和形式的优点,并覆盖或取代一切传播方式。正如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在转发《同康路》时的编者按:“2万多字长文,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你,能一口气读完吗?这篇,保证能!在上班路上,长安君点开之后,就没有放下,还差点因此错过了下车。”如何在短视频提供的情绪价值外、在算法提供的精准捕捉外,深度挖掘和突破人类心灵的永恒,是新闻长文理应承担的责任和开拓的价值。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总有变与不变,只要文字不会消失,新闻长文就不会消失。
参考文献:
[1][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9.
[2][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
[3][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
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7.
作者简介 刘春燕,专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采编与传播。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123i love you 歌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