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原创:李超
《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原创:李超
芸菱有话说
今天,李超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
李超医师既往系列文章:
嗓子疼,仅仅是有火吗?
喘憋验案四则
清理内存空间
服药一剂后,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减轻
从辅行诀看柴胡桂枝干姜汤丨一则病案引发的思考
从《辅行诀》“汤液经图”谈痞证
《辅行诀》之五脏补泻法则
《辅行诀》之肝脏补泻
《辅行诀》之脾脏补泻
《辅行诀》之肺脏补泻
《辅行诀》之肾脏补泻
《辅行诀》泻方五首
ps2模拟器游戏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其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明言补方五首,暗含五行乘侮,故而虚实错杂,用药补泻相施,寒热并行,故分析补方五首,须知何脏虚损而何脏相乘,须知药物何者施补何者为泻,如此才能略或圣人旨意。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拍一拍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两) 韭叶(切,一把) 芍药(三两)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参考条文:凡筋极者主肝也,肝应筋,筋与肝合,肝有病从筋生。又曰∶以春遇病为筋痹,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则阳气入于内,阴气出于外,若阴气外出,出则虚,虚则筋虚,筋虚则善悲,青苍白见于目下,若伤寒则筋不能动,十指爪皆痛,数好转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伤风,风在筋为肝虚风也。若阳气内发,发则实,实则筋实,筋实则善怒,嗌干伤热则咳,咳则胁下痛不能转侧,又脚下满痛,故曰肝实风也。然则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善治病者,病在皮毛、肌肤、筋脉而治之,次治六腑,若至五脏则半死矣。——摘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
愚见:筋极应为筋亟,《说文解字》注释“亟”为“敏疾也。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后之脉极等皆如此。肝在体为筋,筋亟者,肝之患也。方名补肝汤则知肝木辛散不及而失于疏泄,肝木亏虚则肺金乘之,即燥金盛而收藏太过。
以方测证,养生补肝汤《备急千金要方》所言“若伤寒则筋不能动,十指爪皆痛,数好转筋,其源以春甲乙日得之伤风,风在筋为肝虚风也。”风木不及,则气血不畅而腹中坚癖;燥金太过,则收敛不行而大便閟塞,故养生补肝汤补肝之辛散,泻肺之收敛。补肝者,蜀椒、桂枝、韭叶之辛散,泻肺者芒硝咸软(火克金,咸克酸)、胡麻油润通;佐芍药一味而兼防辛散太过、泻肺太过之功。后学所疑惑者,补肝舍干姜而用蜀椒韭叶者何?
依《神农本草经》言,二者皆可温中并咳逆上气等,蜀椒赤,具木火之性,入血分而活血逐瘀皮肤死肌,干姜黄,具木土之性,入水分而发表出汗,湿痹、肠澼、下利等。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邮政贷款条件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 栗子(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十四茎)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 栀子(十四枚,打) 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五星大饭店续集参考条文: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饮食不为肌肤,咳脱血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故曰,心风虚实候也。车险一般买哪些险种
生地黄煎
治脉热极则血脱白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消热止极强胃气方。
生地黄汁生麦门冬赤蜜(各一升)心(一作豉)远志(各二升)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干地黄(各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六两)生葳蕤(四两)
上十三味,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汁及蜜,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 ——摘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栗:味咸,温,无毒.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生山阴,九月采。——摘自《名医别录》
愚见:心在体为脉,脉亟者,心之患也。方名补心汤则知心火咸软不及而失于炎上,心火亏虚则肾水乘之,及寒水盛而封藏太过。以方测证,调中补心汤《备急千金要方》所言“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而生地黄煎则是“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干燥不泽,饮食不为肌肤”。旋复花、栗子咸软散结;豆豉兼具金火之性,酵后味酸而散,宣发郁热;栀子苦寒清热去烦;人参土性醇厚,泻肾水封藏太过之用(土克水,干克苦);葱叶、清酒辛温,助气血运行,以“血遇寒则凝、遇热则行”故也。
此方与炙甘草汤不同,后者心之东方太过(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治以甘缓、酸收,佐以苦坚、辛散。(关于炙甘草汤分析,参考李阳波先生《开启中医之门》)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掰])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桂枝(二两) 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参考条文: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黄是其相也。
凡风气藏于皮肤,肉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摘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