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史籍中的驼鸟“啖火食铁”考
臭氧污染怎么防护
中古史籍中的驼鸟“啖火食铁”考
张明
【摘 要】驼鸟作为古代中国的外来物种,在丝绸之路串联起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积极角.中国历代史籍对驼鸟形象都给予了关注,其中诸多史籍不约而同地记载了驼鸟啖火食铁的能力.这一现象并非凭空杜撰,而是根据西域使臣或番客描述而记载,源于外邦使者或番客对驼鸟的夸张性描述.
【期刊名称】《石家庄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4
【总页数】4页(P45-48)
【关键词】驼鸟;啖火食铁;中西交流
【作 者】成本控制张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07
历史上,驼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而进入古代中国。作为外来物种,驼鸟从汉唐以来就受到古人关注,古代典籍不同程度地记载了驼鸟的形象。从最初的简单叙述到后来外观特征、生活习性的描写,其中诸多史籍不约而同地记载了驼鸟具有啖火食铁的能力,本文即围绕驼鸟这一奇特能力展开探讨。
驼鸟作为古代中国的外来物种,对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作用。从历史学角度对驼鸟进行研究,当首推美国罗佛(Laufer,Berthold),罗氏对美索不达米亚鸵鸟蛋壳杯及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驼鸟作了详尽研究,[1]时至今日,对研究驼鸟仍具指导意义。日本田边胜美(Katsumi Tanabe)主要围绕人类不同器物上的驼鸟形象展开考察。[2]对于唐代史料记载的驼鸟,美国谢弗(Edward Schafer)[3]227-229及张星烺 [4]198都进行了有益探讨,惜二者讨论简略。王建对张星烺一文作了深入的考释与补充。[5]68-71韩香撰文对驼鸟及驼鸟卵的传入时间及影响等有过详实考证[6],王颋对进入古中国的各种大型走禽尤其是驼鸟进行研究[7]39-56。另有学者对凤凰形象研究涉及到驼鸟,
何新认为凤凰崇拜起源于上古石器时代的驼鸟,凤凰源于驼鸟①;刘金荣则认为驼鸟特征不符合上古文献中凤凰的区别性特征,孔雀才是凤凰形象的起源[8]。
笔者注意到,诸多史料记载驼鸟能啖火食铁,甚至粪便能入药,“人误吞铁、石入腹,食之立消”[9]1702,十分神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驼鸟是杂食性动物,并不以火及铜铁为食,且笔者在现代中医药典也未见能使误食铁、石“立消”的“驼鸟粪”一类药,那古人记载驼鸟的这些神奇能力是一种凭空传说呢?还是同驼鸟一样,是一种“舶来品”?笔者通过梳理传统典籍对驼鸟形象的记载,结合现代研究,试对驼鸟“啖火”与“食铜铁”现象作一合理解释。
驼鸟在中国历代典籍中有大鸟、大雀、大马爵、安息雀、驼鸡等称呼。中国典籍中最早记载驼鸟的是《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条支国“有大鸟,卵如甕”[10]3163,此大鸟即是驼鸟。张骞出使西域回中原后,安息曾“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10]3173。《汉书·西域传》亦载此事。驼鸟在汉武帝时已进入中原,《汉书·西域传》载:“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食于外囿。”[11]3928此大雀应即驼鸟,而外囿则指汉武帝的上林苑。外邦进贡驼鸟的明确记载
是《后汉书》,东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12]2198。可见,前三史关于驼鸟的记载并没有啖火食铁的奇异现象,也没有其体貌特征的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驼鸟的记载逐渐详细,晋人郭恭义《广志》称驼鸟为“大爵”,特征是:“颈及(长),膺(鹰)身,蹄似橐驼,苍,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11]3890此处关于驼鸟的记载已经包含描述体貌特征。到了《魏书·波斯传》,我们开始看到了驼鸟“啖火”的记载:“波斯国……出白象、师子、大鸟卵。有鸟形如橐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与肉,亦能啖火。”[13]2271
隋唐时期开始出现驼鸟“食铜铁”的记载,据《旧唐书》载:“吐火罗遣使献大鸟如驼,食铜铁,上遣献于昭陵。”[14]68《新唐书》亦载:“永徽元年,献大鸟,高七尺,黑,足类橐驼,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铁,俗谓驼鸟。”[15]6252这里需要指出《旧唐书·波斯传》:“有鸟形如橐驼,飞不能高,食草及肉,亦能啖犬攫羊,土人极以为患。”[14]5312此处应是《旧唐书》将《魏书》与《梁书》的记载混在一起,前半部分取自《魏书·波斯传》,所不同者,“啖火”为“啖犬”,也许《旧唐书》作者并不相信这种大禽能“啖火”,并笔记本home键在哪
认为“火”乃“犬”字之讹,故加以篡改;后两句则取自《梁书》:波斯国“有鹫鸟啖羊,土人极以为患”[16]815,这显然是《旧唐书》误将驼鸟与鹫鸟混为一谈。另外,杜环《经行记》记载大食“有驼鸟,高四尺以上,脚似驼蹄,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其卵大如三升”[17]5280。按天宝十年(751年),杜环在怛罗斯之战中被大食所俘,在西亚、北非等地游历10多年,这些地方正是驼鸟的栖息地,他有机会亲眼目睹驼鸟,故记载可信,但在杜环的记载里,并没有看到驼鸟能够啖火食铁。
我没有说谎 我何必说谎
这时期驼鸟虽仍稀有,但应为时人熟知,如唐代医学家陈藏器(约687-757年)曾记载:“驼鸟如驼,生西戎,高宗永徽中,吐火罗献之。高七尺,足如橐驼,鼓翅而行,日三百里,食铜铁也。”并且认为驼鸟粪有“人误吞铁、石入腹,食之立消”[9]1702的功效。在唐以前,驼鸟的称呼多种多样,到了唐代,“驼鸟”这一称呼已经固定,说明时人对驼鸟形成了普遍认识。此时驼鸟一名,是唐人根据中古波斯语ushturmurgh(骆驼鸟)这种合成语写成的译名[2],这种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驼鸟能“啖火”,但未见有“食铜铁”的记载;而唐代驼鸟鲜见有“啖火”的能力,即是说,驼鸟饮食能力虽然奇特,但两个时期关注点并不相同。另外,唐人杜环并未记载驼鸟啖火食铁的现象,中原反而有此现象,不同区域的人对驼鸟的认识并不一致。
宋元之际,中西海陆交通发展迅速,交往密切,但并没有驼鸟进贡中国的记载,因此时人记载多是根据以往记载或番客之口,于是出现了将驼鸟“啖火”与“食铜铁”的神奇能力结合起来,即驼鸟能食“赤热铜铁”的记载。如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昆仑层期国又有骆驼鹤……食杂物炎火,或烧赤热铜铁与之食。”[18]113赵汝适《诸蕃志》记弼琶啰国(今非洲索马里沿海):“又产物名骆驼鹤,身项长六七尺,有翼能飞,但不甚高。”[19]102唐慎微《证类本草》:“驼鸟矢,无毒,主人中铁刀入肉,食之立销,鸟如驼,生西夷,好食铁。永徽中,吐火罗献鸟,高七尺,如驼,鼓翅行,能食铁也。”[20]828元人刘郁《西使记》:“海西富浪国,有大鸟,驼蹄苍,鼓翅而行,高丈余,食火,其〔卵〕如升许。”[21]61周致中《异域志》:“大食弼琶罗国……地产骆驼鹤,长六七尺,有翼能飞,食杂物,或烧赤热铜铁与之食,生卵如椰子,破之如瓮瓮有声。国人好猎,日射兽而食。”[22]10
梦见买鞋到了明代,驼鸟因郑和下西洋再一次进入中原,如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船队经过古里国,购得驼鸡以归。[23]8621《明史》中常见东南亚国家进贡驼鸡。[24]8448,8450,8453另外,史料中驼鸟啖火食铁的神奇能力并不多见。费信《星槎胜览》:“竹步国……驼蹄鸡,有六七尺高者,其足如驼蹄。”[24]19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下祖法
儿国:“有禽焉,长身而鹤颈,足四尺而二爪,其状如骆驼,其名曰驼鸡,是食五谷。”[25]104金善《驼鸡赋》记载永乐年间“西南之国”进贡驼鸟,赋中称“永乐己亥秋八月吉旦,西南之国有以异禽来献者……皇帝御奉天门,特以颁示,臣莫不引领快睹,顿足骇愕,以为希世之罕闻,中国所未见。其为状也,驼首凤喙,鹤颈凫臆,苍距矫攫,修尾崷崒,雄姿逸态,鸷武且力。衡不逾咫,高可八尺,名曰驼鸡。”[26]688马愈《马氏日抄·特迦香》也记载:“西域人进驼鸡在会同馆中……鸡高四五尺,毛紫赤,长距大喙。”[27]35相比以前,明人的记载更加生动灵活。
需要一提的是,明初有一种大型走禽名为“火鸡”,如郑晓《吾学编》:“火鸡,大于鹤,颈足亦似鹤,软红冠,锐嘴,毛如青羊,爪甚利,伤人腹致死,食炭。”[28]18陆容《菽园杂记》卷五:“尝闻火鸡食火,犀食棘刺,野羊刳腹取脂,脂复生……皆未之信。近日满剌加国贡火鸡,躯大于鹤,毛羽杂生,好食燃炭。驾部员外郎张汝弼亲见之。”[29]57-58这种火鸡即是今日的鸟纲鹤鸵目鹤鸵科的鹤鸵,即“食火鸡”,主要栖息于东南亚和澳洲北部,体型较驼鸟稍小,脚爪强壮锐利,因喜啄火炭,被称之为“食火鸡”。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驼鸟与食火鸡是同一种动物,这是错误的。[9]1702
有清一代未见有贡入驼鸟的记载,记载驼鸟的史料也不多见。南怀仁《坤舆图说》:“南亚墨利加州骆驼鸟,禽中最大者,形如鵞,其首高如乗马之人,走时张翼状,如棚行,疾如马,或谓其腹甚热能化生铁。”[30]786这里驼鸟“腹甚热能化生铁”是南怀仁听他人说的,本人应该并未见过。清代记录下了所见与“火鸡”形状相似的“大鸡”“驼鸡”。如陈王猷《观贡鸡歌并序》:“雍正己酉秋,暹罗国所贡也。鸡高可三尺许,大可八十斤。”[31]171吴伟业《梅村家藏稿》:“广南异物进驼鸡……鸡高三尺花冠翠,羽背有双峰,似驼之肉鞍也。”[32]19-4据上述史料来看,清代所贡“驼鸡”并非驼鸟,而是鹤驼,即“食火鸡”。因此,明清两代记载驼鸟出现“啖火”的现象,大多由于将驼鸟与食火鸡混淆在了一起。
中国古籍记载了许多可以吞火食铁的奇禽异兽,但多是神话传说,并无依据。然而古人笔下的驼鸟异食能力却非神话传说,而是确有其缘由。
首先古人笔下的驼鸟异食当非自己观察而来,而是源于番客之口。唐人得知驼鸟“食铜铁”最初源于吐火罗国使者的描述,以往西域使者进献驼鸟,唐人多以“大鸟”“巨鸟”呼之,如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西突厥使臣进献的驼鸟即被称为“条支巨鸟”[15]10,而到我的好朋友作文600字初一
永徽元年(650年),吐火罗国进献驼鸟,唐人才第一次称之为“驼鸟”①《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认为“驼鸟”一词成为中世纪远东地区对驼鸟的俗称,而驼鸟古名在唐代并没有完全绝迹,如武德三年贡入的“条支巨鸟”。实际上唐以前的史料并不见有“驼鸟”的称呼,直到吐火罗使者的进贡,“驼鸟”这一名称才正式出现于中国典籍。参见谢弗、吴玉贵《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此鸟“高七尺,黑,足类橐驼,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啖铁,俗谓驼鸟”[15]6252,因驼鸟在中原并不常见,“俗谓”当非唐人对这种鸟的称谓,而是吐火罗国等地区对驼鸟的俗称。当时波斯语称为ushturmurgh,即“骆驼鸟”,吐火罗使臣告诉唐人,而唐人据此简译为“驼鸟”。吐火罗国使者必定也会对驼鸟生活习性作一番介绍,因此,史料中一方面是唐人自己的观察,如“高七尺,黑,足类橐驼,翅而行”,另一方面“日三百里,能啖铁”应该是吐火罗国使者告知后得知的。对于贡入中原的这种珍稀动物,唐人极为珍重,唐高宗即将驼鸟献于太宗陵前,如果不知道驼鸟的生活习性,不可能饲铁,更不可能让它日行三百里。古代外邦使者或番客常常对进贡中原的物品进行夸张性描述,如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记载西胡撒马儿罕进二狮子并叮嘱:“每一狮日食活羊一羫,醋密酪各一瓶。”陆容对此不以为然:“狮子在山薮时何人调蜜醋酪以饲之,盖胡人故为此以愚弄中国耳。”[29]70再如,亲历驼鸟栖息地的
唐人杜环记载驼鸟“颈项胜得人骑,行五六里”[17]5280,而吐火罗使者进献的驼鸟居然能“日行三百里”,其中明显有夸张成分。由于外国使者贡入的驼鸟珍贵稀见,中原人自然对胡人描述的驼鸟奇特习性深信不疑,后人以讹传讹,以致出现驼鸟能食“赤热铜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