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王书侠
摘要:绍兴古代史是一部由水环境变迁史引发的城市变迁史和交通变迁史。绍兴具有相当发达的交通文明,该地区的古代交通文物为中华交通史提供
了直接的物证。因此,绍兴古代交通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绍兴虽然是著名旅游七夕想对老公说的话
城市,但各旅游景点体量小,各自独立,景点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和有机组合。
故本文提出绍兴古代交通与旅游开发论题,拟以交通为轴线,串联起散落在绍兴
各地的美丽景点。文章在系统分析绍兴古代交通遗存和交通旅游史实事象的基础
上,提出以休闲为主题的运河、诗路文化观光游,以绿健康为主题的山林古道健
游子吟全诗的意思康疗养游,以考古修学为主题的越国名城寻古修学游三大交通旅游开发设想。
关键词:绍兴古代交通文化遗存旅游史实事象旅游开发
绍兴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是我国古代水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便利的交通使越国古城从建都起至今二千多年城址未变。①绍兴古代先民,在条件十分恶劣、毗邻东海大陆的宁绍平源之水环境中生存。海水倒灌后,先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被吞噬,被迫流散到瘠薄的南部山地,过起“人民山居”的生活。再后来,随着海水北缩,治水神话英雄舜、禹及越国开国明君勾践等带领民众治理水患,越地先民才得以再次返回到平原的水环境中,一直生活到今天。②由此可见,绍兴古代史是一部由水环境变迁史引发的城市变迁史和交通变迁史,是古越先民与水患抗衡、治理水患、改善水环境的水环境改造史。绍兴古代交通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文化积淀丰富且深厚,极具旅游开发价值o绍兴是我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开发价值高。但各旅游景点体量小,缺少组合,单个景点的容人量和容时量较小,故提出绍兴古代交通与旅游开发的论题,拟以交通为轴线,串联起散落在绍兴各地的美丽景点,加强各单个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增加绍兴旅游的系统性,真正实现大绍兴“全城游”的旅游格局0
_、绍兴古代交通遗存
(―)陆路交通遗存
绍兴古代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别具特,由古道、古桥、驿站等组成了完整的交通体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古越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课题编号:135274)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9.1(总第15辑)
系。以下列举几种典型的陆路交通遗存。
1.古道
绍兴古道形成早、质量佳、密度大,主干道大多由石板、石子和砖石铺筑,史称“天下绍兴路”。现在,一条山岭古道可谓是一道观光线、风景带。
唐诗之路。唐诗之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留下许多杰出诗人的足迹和诗篇。当时诗人墨客游览浙东主要走水路。唐诗之路几乎穿过今天的绍兴全境,绍兴是唐代诗人墨客向往的目的地。白居易在《沃洲山禅院记》开头写道:“东南山水,越为首,炎I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其中提及的炎I中、天姥、沃洲等都属今绍兴区域;李白曾五游炎I中,四上天姥山。可见,天姥山是当时文人心目中的一座“圣山”。③
绍兴“茶马古道”。绍兴也有一条景优美、文化遗存丰富的“茶马古道”,现位于绍兴市平水镇。平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曾是清末民初平水珠茶的重要产地,这里生产的珠茶曾通过陆路和水路,远销到美国、欧洲和北非等海外市场。绍兴“茶马古道”自清初至民国近三百年间,达到鼎盛时期,至今保存约5
公里的古道。古道上的清末民居古建筑历经100多年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上青古道。上青古道自现在的绍兴市王坛镇一直到平水上灶古船埠,是一条集自然风光、古朴村落、人文遗存等于一体的古道。上青古道包括日铸岭古道和陶宴岭古道两条古代官道以及连接两条古道之间的万寿山古道。日铸岭古道古时为会稽至温、台的陆路通道;陶宴岭古道建于明清时期,是上青古道的精华所在,路质最佳,保存最完好,沿途景致最美。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曾隐居于此,由此得名。陆游祖父左丞相陆佃亦曾隐居于此,其墓在陶宴岭支峰下,陆游因此也曾多次行走在这些古道间。日铸岭古道和陶宴岭古道现为绍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2.古桥
水乡绍兴,城内河道密如蛛网,与陆上道路系统交错或并联,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桥不成市,古桥在绍兴城镇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柯桥是世界纺织品交易中心,它就是因桥而得名,因桥而成市。古绍兴历代桥梁多用青石构造,因地制宜,随处而异,匠师们将艺术与实用有机融合起来。绍兴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桥,宋、元、明、清历代桥梁形式齐全,构造完整,他处少见。其中的不少古桥还与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名人诗文联系在一起。
绍兴城内河道上保存的古桥相对比较集中。有现存国内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八字桥,晋代始建的光相桥,最富绍兴江南水乡特的太平桥,国内仅存的五折边拱桥、七折边拱桥广宁桥、迎恩桥以及最受
游客青睐的纤道桥等。纤道桥在古老的浙东大运河上,是一条与运河并行的长桥,素有“白玉长堤路之称”。纤道桥是桥、路合一的古道遗存,可谓水利交通史上天才的创造,极具江南水乡特,倍受游客青睐。纤道桥始建于唐,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是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湖塘镇板桥的一段,全长约7.5公里。
3.驿站
秦汉时期,绍兴境内无驿站,仅有作为县以下一级行政组织的亭;唐代在全国普设驿站,驿馆完全是官用的交通设施;宋代驿制除驿、馆、亭外,还有递铺。《后汉书》蔡邕列传载,因蔡邕曾避难而闻名的高迁亭,又称柯亭,即今柯桥o浙江省唯一保存完好的急递铺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如何申请qq号遗址,为位于绍兴诸暨红桥乡宣何村的宣何公馆,该公馆即罗岭铺遗址,处在古代诸暨通义乌的要道上。
(-)水路交通遗存
绍兴古代是我国水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逐步形成曹娥江水系航道、浦阳江水系航道、三江水系航道三大水系航道,浙东运河贯通三大水系航道,构成以自然航道为经线,人
工运河为纬线的绍兴航道网络。④唐、宋后,绍兴形成以浙东运河为主干,连通曹娥江、浦阳江、钱塘江水系的内河水运和近海水运二大系统。从晋代创造瓷器以来,绍兴就成为海上瓷器之路的始发地,绍兴载瓷从海上运往世界各地,在国外瓷器与“中国”的英文同名,与绍兴古瓷和绍兴交通有一定的历史的联系。
以下列举几种绍兴典型的水路交通遗存:
1.水运航道
浙东运河。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延伸,是我国古代浙东交通大动脉之枢纽工程,以历史悠久、功效显著、文化深厚闻名海内外。浙东运河以山阴古水道为主干,至今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水道格局。据载,山阴古水道即绍兴东廓门至今绍兴曹娥江段浙东运河,它是绍兴最早的古代人工航道,建于春秋战国前期。⑤
鉴湖。鉴湖是我国江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建成于东汉,由会稽太守马臻主持建造。据载,其集会稽山三十六源泉水而成,乃当时的世界之最。《越绝书》中记载了众多环湖而建的园林。鉴湖的建成,使山会平原从“荒服之地”过渡到“鱼米之乡”,加之秀丽的湖光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到来。绍兴的鉴湖和会稽山是我国历史文化地理上璀璨的明珠。今日的绍兴鉴湖,是古鉴湖的一部分,湖长约23公里,湖面最宽处约4公里,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三江、三江闸。三江,即曹娥江、钱清江与钱塘江的汇合口。三江港是古时绍兴的重要海港和海防要地,为“东海之门”。汤绍恩在嘉靖十四年任绍兴知府后,在三江上建三江闸,三江闸周围曾竖立着许多三江水利碑,现存三碑。曹娥江、钱清江汇入杭州湾的地方,正是钱塘江的冲浪口,潮景壮观。因此每年秋分前后,三江口及曹娥江下游沿岸就成为观潮胜地。
投醪河。投醪河又名劳师泽,亦写作箪醪河。据载,越王勾践出师伐吴雪耻师行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勾践将酒投于河上流,令军士迎流痛饮,军士士气大增,打败了吴国。投醪河亦由此长传不朽。现位于绍兴市内的投醪河河段,东西长251米,宽约7米,河水清幽,至今保存完整。
2.塘路
避塘=避塘是绍兴水乡道路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古代交通史上一种特殊的遗迹,是与纤道类似的长桥,为横穿湖泊的塘路。绍兴现存最长的避塘是狭猱湖避塘,位于绍兴狭猱湖上。狭猱湖水面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为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狭獴”原是绍兴一带居民的方言,属古越语。狭猱湖古避塘曾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在古代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始建于明代,由青石铺筑,全长3.5公里,故有“七里避塘”之说。避塘由实体塘堤、石桥、石亭相间组成,各种梁式石桥分布其上,气韵生
语言与文化论坛2019.1(总第15辑)
动,错落有致。现存的古避塘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海塘。据记载,绍兴海塘始于春秋,后屡经增修,明嘉靖间全线贯通,全长60余公里。古代绍兴海塘,是拒咸蓄淡的堤坝,也是供商贾行旅通行的道路,是水利设施和道路设施合一的特殊建筑形式。现存东起万圣庵、西至益农闸止的1&3公里和安昌镇至大和山1.2公里属保护范围。
3.堰坝
堰坝是古代绍兴人解决水位高差,用以蓄水通航的重要水运设施,也是水运管理的关卡设施。通航堰坝主要分布在宁绍平原东西流向的河道上。曾设立的重要通航堰坝有:钱清堰、都泗堰、曹娥堰、百官坝、小越坝、长坝等。
4.水门
水门是专门通行舟楫的城门,它沟通了城市内河与外界的航运。在大越城初建时就有这种水乡特的航道设施。古代经过历代增筑,至隋共辟有十座城门,其中七座为水城门,即罗门、东郭门、南门、水偏门、西郭门、昌安门、都赐门。因此,绍兴素有"七水通航”之称。
二、绍兴古代交通旅游史实事象
绍兴古代有考证的交通旅游史实事象较多,以下仅列举几个典型的事象:
岳飞满江红的全文吴越交战。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伐齐,分兵三路攻吴,一路由范蠡率右军,浮海入淮;一路由畴无余率左军,陆路进军;一路由勾践率中军溯江趋姑苏,姑苏即今江苏苏州。是为吴越交战。
秦始皇东巡会稽。据载,秦王第五次东巡时,渡过钱塘江后,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冢,留下了有名的会稽刻石。《会稽刻石》立于鹅鼻山顶,此山由此得名秦望山。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登临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铭文刻石而成绍兴于兰亭之外的又一书法重地。秦始皇东巡南下时,曾在箸费山下停车喂马,绍兴东湖风景区内的秦桥因而得名。
王羲之兰亭会。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最后得诗37首,汇为一册《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并书,即成名满天下的《兰亭序》。
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中国的山水诗在此诞生,佛教、道教在此交汇。据载,曾有300余位颇有声望的诗人,在浙东唐诗之路上写下了1000余首佳作。绍兴为什么如此受瞩目?因为绍兴春秋时期是越国古都,东晋时称“海内剧邑”,唐代是“浙东七州首城”,直至明、清仍是“浙东巨邑”。⑥所以绍兴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主要干道和主要目的地,唐代李白、杜甫、元稹等几百位著名诗人都曾慕名到此游历,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绍兴会稽山更因历代名人雅士留下诸多诗词文赋而声名远播,成为“浙东唐诗之路”上的第一大山水风光。
南镇庙、禹庙朝圣祭祀。南镇会稽山是中国古代五镇之一,是中国历史十大名山之一。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就位于会稽山麓。所以,从古至今,到南镇会稽山朝拜祭祀者络绎不绝。为方便祭祀活动,在南镇会稽山建有南镇庙。《越中杂识》记载:“南镇庙,在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府城南一十三里会稽山下,祀南镇会稽山之神,自秦汉以来祭祀惟谨。”古代在农历三月初五禹王华诞之日祭禹,在三月初六南镇会稽山神之日祭会稽山神,所以南镇庙会包含禹庙会。据传,一到农历二月,朝廷官员、文人墨客、商旅巨贾等到南镇庙祭祀者便接踵而至,日以万比届时,庙前河道上,画舫、乌篷船等各种水运工具满载香客游人,穿梭不息,往来如织。
空海之路。唐代,绍兴亦是江南佛教活动的重要场地和对外交流的驿站,高僧辈出,有大佛寺、戒珠寺、大善寺等名刹。日本“入唐八家”中的最澄、空海、圆仁、圆珍四家,都曾来绍兴求法。据载,公元804年,空海大师访华时,在离开中国之前曾在绍兴至少停留三个月之久,他在绍兴学习王羲之书法,搜寻各式经典书籍,并在戒珠讲寺和大善寺学习佛法,在绍停留阶段,他结交了许多朋友。⑦
怎么修改ip地址徐霞客游绍。据研究,地理学家兼旅行家徐霞客曾多次游历绍兴。徐霞客究竟几游绍兴,说法不一。丁锡贤先生认为,徐霞客至少四游绍兴,而第一次游历绍兴走的是浙东唐诗之路,他曾在绍兴游过五泄、兰亭、大禹陵等诸多景点。⑧盛鸿郎认为,徐霞客曾三次到绍兴府境内旅游,足迹及于8县中(8
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上虞、余姚、嗦县、新昌)的7县(除嗦县外),在浙东运河上航行至少有5次之多,其中4次过曹娥江。⑨崔溥“漂海”。崔溥“漂海”曾路过绍兴。据载,明朝时期,朝鲜国崔溥,在渡海返家奔丧途中,不幸遭遇暴风袭击,在海上漂流14昼夜,历尽劫波,终经宁波、绍兴、杭州,沿大运河上北京,转道回朝鲜国。回国后,他以日记形式用汉文叙写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即成《漂海录》。葛振家著的崔溥《漂海录》评注第77-80页,详细记载了崔溥在绍兴府的所见所闻。
三、绍兴古代交通旅游开发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目前,从旅游开发角度,绍兴古代丰富的交通文化和资源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待加以系统和深入的开发。现已推出的环城河夜游、乌篷船游古街等交通旅游形式,虽然体量不大,接待的人数尚少,但已充分显示了交通旅游开发的巨大潜力和魅力少
绍兴古代交通文化与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士文化等紧密融合,不可分离。因此要对交通旅游实施系统性开发。按照“行即是游”“大交通”“大文化、大绍兴”的开发理念,提出以下三种开发设想。
(-)运河、诗路文化观光游
安全生产月工作总结绍兴以水立城,旅游中却几乎水路不通,许多游客对“绍兴街道浮建在水面上”颇感好奇,对绍兴“东方
威尼斯”之美誉十分仰慕。为让居民和外来游客再次看到美丽的水乡风貌,乘着浙江省“五水共治”的东风,绍兴这几年加大了对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水文化旅游开发条件日益完善。相信“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美好水乡画面即将重现。
因为古代文人墨客进入越地后,多沿浙东运河走水路行进,所以提出“运河、诗路文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