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大洪水”神话的文化含义
——比较西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的大洪水
杜曼1 曾庆敏2
(1.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83;2.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西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大洪水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试图出大洪水神话所蕴涵的文化含义。《圣经》洪水神话反映的是“神本主义”,体现的是“原罪”思想;而中国大洪水神话反映的则是“人本主义”倾向,体现的是崇拜救民英雄的情结。
关键词:大洪水; 神话;《圣经》;上帝;英雄
一、关于神话
尼采和海德格尔认为“神话”具有比逻辑理念更能接近真理的特性。《金枝》的作者,英国著名学者、神话与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弗雷泽认为神话是文化的有机成分,表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神话是人类儿童时期的所思、所想 ,以特有的方式解释了人与自然的来源,是一个民族对宇宙、历史
的意识构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神话通过世代口头流传,逐渐沉积到后世人们的意识深处,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所以“了解神话、研究神话,实际上是一种寻根的活动。”[1]
世界各地的神话中都不约而同地描写到了创世和造人。无论中西,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的原貌是混沌一片的,这无疑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关。在中国,是盘古劈开混沌创造了天地;而在西方,则是上帝。关于造人的描述,《圣经》和中国神话有惊人的相似,都认为人是用黄土做成的,并且都是在造物主创造万物的最后,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所不同的是《圣经》中造人的是耶和华,为男性;中国造人的是女娲,为女性。
什么品牌的笔记本好 无独有偶,在中西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空前罕见的大洪水,诺亚方舟、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几乎都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本文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的大洪水的发生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对比,试图探讨中华民族和希伯来民族的文化源头。
二、中西大洪水神话
1中国神话中的大洪水
中国神话中的第一次大洪水和“共工怒撞不周山”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至少有两个版本,一是共工氏
和颛顼争夺帝位未成怒撞不周山;另一个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共工败,就一头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被共工一撞便断了,于是半边天塌了下来,天上露出大洞,大地也裂成沟痕,洪水从地底喷涌而出,滚滚浪花泻满大地,一片汪洋。据《淮南子 天文篇》载:惜者共工与颛顼争
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
2018全国高考作文预测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与祝融的争斗记载在《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中: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补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以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两个神话故事很相似,结果都是共工怒撞不周山,致使不周山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 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人类在此情况中已无法生存。造人的女娲眼见此惨烈灾祸,便炼五石用来补苍天,断了大鳖的四脚当柱子用来撑起四方,杀黑龙以救助冀州,堆积芦灰用以止住大水。苍天补好,四方也正了,大水干竭,天地才算又奠定了,谨慎善良的人得以存活。
女娲补天,在《淮南子·览冥篇》中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
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虽然这则神话故事里没有像其他的故事一样明确地指出当时的人类正在败坏,但是却也同样地告诉人们,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被留下,进入新的历史中。
另一则洪水神话是发生在尧帝时代,《书经.尧典》说鲧治水用了九年,《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所以这次大洪水前后持续有二十二年以上。当时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没有居住之地,《孟子.滕文公下》说:“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由此可见,这次大洪水肆虐大地,民不聊生。起先鲧被派去治理洪水,他用堵塞的方法使洪水反而愈治愈烈,治理洪水九年不成功。后来鲧的儿子禹被派去治水,当时的天帝是虞舜。禹治水之前,曾得到河神的帮助,授予他一张治水的地图(《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下)。他改堵塞为疏导,结果成功了,洪水平息,解救万民的痛苦,得到人民的爱戴。
《书经.大禹谟》说“洚水儆予”(上天用洪水来警戒人类)说明了这场滔天洪水发生的原因。在中国历朝历代,君王就像是该朝的表帅,君王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臣民的道德举止。而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德行相当崇高的君王,他治水时 “三过家门而不入” 的精神最为人称道。因此当时中国的百姓能在大洪水中得
救,实在不能说与大禹使整个国家社会的民风转为纯朴高尚无关。
2《
圣经》中的大洪水
上不去了 在西方的洪水神话中,《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流传最广,也最有研究价值,因为它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圣经·旧约全书》的“创世纪”篇中记载了著名的“诺亚大洪水”:神耶和华看到人类的罪恶愈来愈大,终日所想的都是恶事,就很后悔造人,于是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除灭,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 但是当时有位义士,名叫诺亚,他有三个儿子,神耶和华告诉他:“你要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外抹上松香。” 又告诉诺亚方舟的造法,然后说:“我要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与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凡血肉的活物,每样两个,一雌一雄,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
诺亚便遵照耶和华的吩咐去做,过了七天,洪水开始泛滥,“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 大雨降了四十昼夜,水面愈来愈高,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一切生命都从地上除灭,水势浩大持续一百五十天。然后水势渐消,方舟停在亚拉腊山上。之后山顶现出来了,数个月后大地都干了。耶和华叫诺亚和家人们走出方舟,带领所有一对一对的生物,开始在洪水后的大地滋生。劫后
余生的诺亚成为人类的先祖。
根据《圣经·创世纪》,上帝降下大洪水是因为人类作恶让上帝懊恼。“世界在神的面前败坏,地上充满了强暴。神观看世界,凡事败坏了;凡有血气的人,在地上都败坏了行为。”上帝降洪水是对人类作恶的惩罚,上帝要保存诺亚一家是因为诺亚在上帝面前是义士。
三、中西大洪水神话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体系
比较《圣经》和中国汉族洪水神话的故事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圣经》创世和洪水神话与中国创世和洪水神话有很大差别,前者的过程是:创世造人人类的罪过惩罚性洪水再创世;后者的过程是:创世造人个人的罪过洪水再创世(补天或治水成功)。《圣经》强调洪水发生的原因是整个人类的罪恶,即《圣经》中所描述的原罪;而中国神话强调的是某个邪恶的个体与众神和众人的矛盾造成洪水滔天,只有少数人是罪恶的。这正是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由于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基础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均不同,故而对于洪水神话的描述也不一样。西方的神话
强调了神的创造与毁灭的威力, 反映了以“神本主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圣经大洪水神话对上帝只解救诺亚一家有一个
解释,那就是说“诺亚在上帝面前是义士”。上帝只解救“义士”揭示了犹太民族的善恶观念,那就是善恶报应的观点。因为诺亚在上帝面前是个“义士”,他的一切行为都被上帝知晓,因为上帝能明察秋毫,洞明世事。而那些“不良善”的人则均被洪水吞没,失去了存活的机会,只因上帝判断他们不是“义士”。这样,人类做的事是否道德,只能由上帝来裁决,用他的道德标准来惩恶扬善。从这个故事可以判断希伯来人的上帝是道德标准的制订者、监督者、裁决者。由此神话不难看出希伯来人所信奉的唯一神灵,那就是上帝,他有绝对的权威,是道德的化身,是道德与否的裁决人。他既是罪恶的灭亡者,又是善良人的拯救者。
弗雷泽说“基督教用以征服世界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对上帝的道德性质的崇尚和人们强迫自己遵奉上帝的责任感”[2]。《创世纪》大洪水神话正是有利地说明了这一点。上帝既是人的创造者,又可以是人的毁灭者,关键是看你是不是个“义士”,看你是不是敬畏上帝、信仰和服从上帝。在这个神话里,人类本身的“改天换地”的力量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彰显。这个神话表明只有做“义士”
才能有诺亚一家的好运,得以逃脱灾难。那么作为上帝的子民,人类只有谦卑地承认自己要依赖于神的权力,恳求神的怜悯,保护他们免遭各种威胁。故而人类的责任就应该是崇尚道德,尊奉上帝。
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神话则建立在人性化精神之上,它反映了一种带有“人本主义”倾向的文化体系。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母亲,是母性与爱的象征。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反映的是人性善良与博爱的
排名前十位的抽油烟机一面,神与人以平等的态度来相处。虽然有的神明是邪恶的, 但正是由于两个极端的存在, 反而形成了中国神话中人世的平衡。而西方的神话突出表现的是神对于人的意志的控制以及神对人类的控制——神的绝对统治地位。其中没有人性的善与恶的差别,一切都是由神的意志来领导人。神是一个主体,他结合善良与邪恶于一身。因此,在西方的神话中看不到人类的意志与力量结合而创造的成绩。
此外,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与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洪水神话不同,那就是治水型和逃生型的差异。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 中国上古神话教给后世人民的不是逃避,而是与灾难进行殊死的斗争。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倔强的品格。它同时还体现了
这样的主题:一个或几个神明的人物牺牲个人利益,英勇地抵抗自然灾害,救民于水火。无论是女性始祖女娲,还是治水英雄大禹都是带着解救众生于水火的决心,
还众生安乐的生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拜为民除害的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而不是有无上权利的万能上帝。对英雄人物和人自身的崇尚超出对完美“道德”的崇尚。因此,治水的成功与失败,注定了大禹和他的生父鲧在中国神话和历史上完全不同的声誉: 治水的胜者禹理所当然地登上社会权力的顶端,成为万民拥戴的万王之王;治水的失败者鲧却不得不面对死有余辜的厄运。这也反映了中古时期“治水为王”的理念。中华大地几千年来一直以农耕为主,水多了为涝灾,水少了为旱灾。大禹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当然就能成为民族英雄而称王。
总之, 作为文化源头的中西方神话,包括大洪水神话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研究,这对于探讨人类的起源和归宿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 张启成《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p385
[2] [英] 詹· 乔· 弗雷泽《金枝》[M] —徐育新、汪培基、张译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p78西安旅游景点图片
参考文献:
[1] [英] 詹· 乔· 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张译石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2] 圣经·创世纪[M]中国基督教协会,1995年,南京
[3]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农行网上银行转账[4]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5] 叶舒宪洪水神话与生态政治,天涯[J]1999年第1期
[6] 张启成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7] 冷和平希腊洪水神话与圣经,洪水神话之比较,江西社会科学[J]2003,12
[8] 李小玲从神话到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女娲原型[J]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2002 年第2 期(总第172 期)
[9] 中西神话比较及其影响论,2005年01月06日,深圳新闻网
[10] 林秀琴神话—原型批评,中国文化网,更新时间:2004—12—12
[11] Greatchinesecom,女娲,2005年7月2日
[12] 乐黛云中国洪水神话大禹治水,神州学人[J]1999,01
[13] 揭开史前文明的面纱,人类祖先的共同回忆-大洪水传说,网易旅游论坛,2007—8—21
[14] 世纪文学——修真系列:第一卷 ,圣者的诞生 第六节, 虹,世纪文学网,2007—8—2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