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三国演义_人才思想管窥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第2期
  J O URNAL O F Q I NGHA I NAT I O NAL I T I ES I NST I TUTE
VOL.31 N O.2
2005年4月
(soc i a l sc i ences)
Apr .2005 
收稿日期:2004-05-13
作者简介:陈军(1968-),女,吉林浑江人,青海大学讲师。
《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管窥
陈 军
(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
  摘 要:在《三国演义》这部著名历史小说中,进步的人才思想通贯全书。书中描写了众多文武人才的竞争较量,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历史的真实,也反映了作者的人才理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盛衰兴亡  中图分类号:I 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5)02-0147-03
在雄逐鹿中产生的许多军事集团,能否由弱
写得很细的开车秒湿文案
变强、成就事业,其首要条件是领袖人物本身是否是优秀人才。优秀的领导人物善于团结人才,形成事业核心的人才体,保证正确路线、策略的制定,即使遭受挫折,也能依靠大家的智慧迅速扭转被动局面,转败为胜,曹操、刘备便是这样的人物。相反,如袁绍、袁术等,虽曾有数十万之众,但由于本身才能不高,又不善于用人,结果由强转弱、由大变小,以至
覆灭。曹操是《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中突出表现的“奸雄”,但也是一位智谋胆识非同寻常的
人物。书中第一回合写他幼时用诈术欺骗其父曹嵩,离间叔、父之间的关系便为这位“奸雄”形象涂上了基本的底,其后的“谋董贼孟德献刀”又突出其过人的胆略与机变,至于以后用兵中奇谋多端又见其超人的才干,正应乔玄所说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只有曹操”。书中写刘备则是帝室之胄、帝王之貌、帝王之才,焉能不成就大业?东吴基业的开拓者孙坚、孙策也是英才:孙坚17岁时便能独战海贼十余人,“扬声打叫,东西指
贼秀挥,如唤人状。贼以为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孙策英勇善战,人称“小霸王”,也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曹、刘、孙又善于团结具有各种才能的人,在自己周围形成一个有勇有谋、会外交、善管理的稳固的人才集团,保证了正确的决策和战争的胜利。
曹操起事较早,注意广招人才,刘备成事较晚,
文武人才虽少但人才质量极高。90平米新房装修
与曹操、刘备相反,袁绍、袁术、刘表、刘璋等割据者本身都有致命缺陷,算不得大才。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回里,作者对这些人物做了精确的论评:“淮南袁术,乃冢中枯骨”;“袁绍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表虚名无实”,刘璋乃“守尸之犬”;至于张绣、张鲁、韩遂等皆“碌碌小人”。书中的故事描写也正说明了这些庸碌之辈失败的必然结局。
曹操、刘备、孙权都十分注意招揽人才。历史上的曹操十分重视人才,曾写了《求贤令》、《举贤无拘品行令》等,主张“唯才是举”,甚至连“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术”的人也极力搜求。在小说第十回“报父仇曹操兴师”里,写曹操在兖州招纳贤士的情形是:
先收荀、荀攸,称为“吾之子房也”。又纳程昱,昱又荐乡人郭嘉、嘉又荐刘晔,晔又荐满宠……武将方面,有于禁来投,夏侯又引典韦,在略汝颖、战黄巾时收许褚、迁都许昌途中招徐晃……可见广招人才的盛况。甚至刘备为吕布所败来投,曹明知备非久居人下之辈甚至将成为自己的劲敌,但为不“阻四海之望”乃待为上宾。可见曹操虽多疑但在广罗人才方面还是很有见识和胸怀的。刘备得关、张、赵子龙后,参加了逐鹿中原的征战。穰山兵败时,也曾失去信心,投刘表又几乎为蔡瑁所害,在走投无路之际,多亏水镜先生指点迷津,对人才的重要
7
41
性有了新的认识。他原来还颇为自得,以为“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经水镜先生一说,才知道缺少善用这些文臣武将的大才,于是怀着至诚开始寻求更高水平的人才。得徐庶“待为上宾”,徐庶又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后,待之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孔明也深感得遇明主,尽力辅佐,使刘备从此结束了四处投靠的困境,走上了开创大业的宽广
大道。床垫买什么材质的比较好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核心的魏、蜀、吴三国,随着第一代领袖的谢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曹丕、曹睿又尚能稳定大局,至曹芳已无力驾驭权臣,致使大权旁落,政归司马氏。蜀汉刘禅庸懦无能,全赖诸葛亮维持,所以招致失败。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年幼无知,孙皓荒淫暴虐,内部纷争不息,虽有才智之士,亦不能有所作为。三国归晋,深刻说明了一国之主是否是人才是何等重要。英才可以创业,庸才不能守业,《演义》深刻揭示了这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正确地使用人才也是决定战争胜负、事业成败的关键。《演义》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描写中正确揭示了对人才不同态度导致的不同结局。官渡之战是关系曹操、袁绍命运的重大战役,曹操兵只七万,袁绍却有七十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曹操遇事都要广泛征求谋士的意见。袁绍初期也能听从审配的建议,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自恃其能,半途命审配回邺督粮。许攸献计趁曹操主力屯军官渡时分兵袭击许昌,使其首尾不能相顾,袁绍却犹豫不决,以至坐失良机,后又得知许曾“滥受民间财物”,又系曹操旧交,怀疑许攸,逼得许攸投了曹操。在对待许攸态度上,袁、曹截然相反:袁绍是疑虑重重,一小过而废大谋;曹操则谦诚相待,虽有提防而对其良谋果断采纳。两者对比,表现出二人在识才、信才、用才上的明显不同。曹操虽诈,但对人才还是信而能断的。许攸来降,张辽等恐
其有诈,曹操则认为这是天败袁绍的好机会。许也不负所望,献乌巢劫粮之计,致使曹军由被动转为主动。难怪许攸在对比了袁曹之后感慨地说:“某不能择主,屈身于袁绍,言不听,计不从”。曹操也诚心请教道:“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主臣相敬,协力同心,焉能不胜。”
袁绍不仅错待许攸,而且还对田丰、沮授等人的正确谋略拒不采纳,甚至残酷地将他们关入狱中,当袁绍大败而归的时候,又因羞见田丰而杀了他,可见袁绍肚量之小。袁绍“外宽而内忌”、“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做法,把人才赶到了敌人一方,焉能不败?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方与孙、刘一方人才、谋略的大较量。《演义》以八回的篇幅描写了这一场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大战役。曹魏一方,兵多将广,号称有“百万”之众;孙、刘两家,联兵不过几万,众寡悬殊,胜败似成定局。但是出人意料,人才、谋略却使战争的结果发生了逆转,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奇迹。在赤壁之战的舞台上,曹操一方出场的人才极少,且都显得谋略低下,极易上当;主帅曹操也失去了过去的多谋与谨慎。主要谋士荀攸曾献诈降计,遣蔡中蔡和投东吴,又为周瑜所用。另外出场的人物便是一个愚蠢不堪的将干。此时惟一能识破这些计谋的徐庶却又是一位“身在曹营心在汉”、“终生不设一谋”的旁观者。相反,孙、刘联盟却是人才济济、智谋高超,充满着智慧、活力与斗志。这里既有智勇兼备的优秀统帅周瑜,又有孔明神鬼莫测的策划,庞士元的相助……在用兵策略上处处占了上风。《演义》把赤壁之战写成了曹魏与孙刘两家的人才之战、谋略之战,众寡悬殊的不利局面促成孙刘两家紧密团结,人才智慧得到了充分激活与发挥。这场较量不仅说明了“得人者昌,
失人者亡”的道理,而且深刻说明了人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时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演义》中大量描写了各种人才之间智谋、武艺的较量,表现了乱世争战中人才斗争的纷繁复杂和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小说中大量运用对比写法表现人才较量中的高下优劣。
在“帝王之争”中淘汰了袁绍、袁术、吕布、刘表诸强之后,作者将笔墨主要集中到曹操、刘备、孙权身上。在逐鹿中原的戎马征战中,曹操无疑是一位有远见、有谋略的大才。通过众多战役的出指挥表现了他多谋善断的军事才干。正如曹操酒后自诩的:“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曹操之才实非孙权、刘备所能比。但《演义》的作者却着意写刘备的“仁君”形象,甚至不惜拿曹操作反面陪衬来突出刘备的谦恭、忠厚、重义气、讲信用、得人心等诸多优良品德,其目的固然有维护正统、拥刘反曹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理想君主的向往。
在谋士之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智,诸葛亮与周瑜之间有联合有斗争的智慧较量,是最高层次的。如果说,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争斗基本属于军事谋略方面的较量的话,那么作者笔下的孔
841
 第31卷陈军:《三国演义》人才思想管窥
明与周瑜之争则更多地表现了人才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周瑜的文武韬略在赤壁之战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但有些困难无法解决时还得借孔明之助。如“七星坛诸葛祭风”一回里,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下,周瑜急得口吐鲜血、卧病在床,而孔明的一席话便让周瑜从病榻上矍然而起。二人才智的高下优劣,不难判断。不仅如此,周瑜的疾贤妒能、气量狭窄,与孔明的大智大勇、潇洒大度又形成明显差异。其他如“舌战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等章回,都显示了在赤壁之战这场人才汇集的总体较量中,诸葛亮不仅远远高出曹魏一方的对手,也超出了东吴最杰出的人物周瑜、鲁肃等人。正是通过如此多层面的对比较量,突出了诸葛亮这一形象。这是一位在才智、胆略、气度诸方面至善至美,集人类智慧于一身的理想化形象,是作者人才思想升华到最高境界的产物。
在武将系列中,人才之争也表现得威武雄壮、气象万千。各类战将:高层次的与低层次的、卤莽的与睿智的、正直刚勇的与谲诈多变的,都在战争这个大舞台上做了精彩的表演。二十回以前,吕布简直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谁家拥有了吕布,谁家就能在战场上赢得主动。但吕布的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使他既不甘心为他人之下,又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以至屡易其主,屡害其主,终遭惨败。对武勇人才的刻画,小说中是不断通过大战役、大场面、大舞台来实现的。袁绍部下的文丑、颜良,曹操手下的典韦、许褚等,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可谓“一流战将”。但这些人物或昙花一现、或性格单一,终未进入理想境界。作者最终将智、勇、忠、信、义等封建时代的理想桂冠戴在了刘备一方的云长、翼德、子龙等人的头上。相对于曹操手下勇将,作者也写得有声有、威风八面。作者在战将系列的
武勇表现方面,于关、张、赵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偏爱、更多的传奇彩和理想成分,其动机与在帝王系列、谋士系列中对刘备、诸葛亮的表现是一致的。
《三国演义》的人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应该看到,这部小说毕竟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它的人才思想也必然与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规范、文化思想等有着血肉的联系。小说肯定了人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但出于唯心主义的天命观,往往给圣君贤相以某种程度的拔高以至神话,以证明他们是“受命于天”的。另外,书中对杰出人物的能力也拔高到了神奇的程度:奇人的观天文、辨星象、识灾异屡屡出现且灵验异常;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达到了几乎无所不能的程度,再则,小说中一再强调:“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似乎战争的胜负只取决于主帅的谋略、将领的武勇;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对战争的胜负似乎毫无影响,参战主体的兵众体成了将帅的附庸和谋略指挥下的玩偶,几乎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今天阅读这部古典名著,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艺术观予以科学分析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暑假里的一件事作文500字
[2]中华书局编辑部.古典小说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2.
[3](美)莆安迪.明代四大奇书[M].沈亨寿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4]宁宗一,鲁德才.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5]张国风.中国小说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责任编辑 马 燕)
qq男生网名大全The Thoughts on the Ta len ted Person s i 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 i n gdo m s
CHEN Jun
Abstract:The p r ogressive talent ideas ran though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s.I n this fa mous novel,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civil and m ilitary competitive trials of power,vividly portrayed the talent i m age of Zhu Geli2 ang and other pers ons.It not only p resented the hist orical truthfulness but als o reflected the talent ideas of the author t o a certain degress.
Key words: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 s;talent ideas;p r os perity and decline
941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