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发展红文化在深化产业融合中的路径选择——以甘肃省兰州市红文化发展为中心
传承、发展红文化在深化产业融合中的路径选择——以甘肃省兰州市红文化发展为中心
陶明东
(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红文化承载着重要意义,如何将其传承发展好是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区域红文化通过多渠道融合,可以更高效地得以传承与发展。选择建设红文化特小镇、优化红文化景区景点、加快红文化品牌建设、打造红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创作文艺作品、发展演艺、开发相关研学团建产品、培育红会展旅游等路径,可以促进区域红文化在深度融合过程中实现高效发展和综合效益放大。
[关键词]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21)02-0159-04
红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崇高的奋斗精神,传承发展好红文化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14日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强调指出,要把红资源利用好、把红传统发扬好、把红基因传承好。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各地方着力强化红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然而,由于各地区红文化资源不同,发展基础、发展条件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立足实际使区域红文化得到高效传承与发展、并带动区域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实践问题。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红文化发展实践为个案,运用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寻通过做好本区域红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来传承、发展红文化的多种可行路径。
一、区域红文化资源分析
关于红文化的概念界定与阐释,学界有多种概述,本论文不一一赘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将红文化界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化总和。红文化是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虽然形成时间较短,但内涵丰富,按照常规分类方式,从形式上将其分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两大类。物质性资源包括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遗存至今的遗址、遗物、遗迹以及根据历史后建的纪念碑(馆)等,非物质性资源包括革命理论、事迹、故事、精神、文艺、制度等。
推进区域红文化融合发展,首要任务是对区域红文化进行分析和描述,一是调查清楚区域红文化资源体量和分布,二是基于产业融合构想和路径总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雾深渊下面以兰州市红文化为中心进行相关问题分析与描述。
(一)红文化资源分类及概述
根据区域红文化特征与实际状况,也为便于梳理,突出重点,按照上述基本分类方式,把兰州红文化资源分为两大类,并逐类进行总结。
1.物质类红文化资源
遗址类的有沈家岭战场遗址;后建场馆有甘工委纪念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原址上新建)、兰州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张一悟烈士纪念馆等场馆;遗物重点是纪念馆内收藏展示的文物。
2.非物质类红文化资源
(1)以红革命历史为主题的资源。1925年冬季,中国共产党在兰州成立了甘肃特别支部,这标志着兰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革命斗争历史新阶段,此后革命先辈在这片热土书写了一段悲壮的红革命历史,留下宝贵的红足迹。爱情抒情诗
(2)以红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甘肃早期宣传抗战救国的刊物《抗战》,1938年由甘肃省民众抗敌后援会在兰州创刊,出刊33期,鼓动了兰州人民救国热情。抗战期间,文化名人先后在兰州开展宣传工作并创作有文艺作品,推进了兰州抗战文艺发展。茅盾在兰州曾做过题为《抗战与文艺》《谈华南文化运动的概况》的演讲,并撰写文章记录见闻。老舍也做过两次演讲,主题分别是《两年来抗战中的文艺活动》《抗战与戏剧》。顾颉刚创办刊物——《老百姓》,为兰州宣传抗战发挥积极作用。王洛宾在兰州将部分西北民歌改编为宣传抗日救亡的新歌集《西北歌声》,在兰州沙沟国民党监狱为狱友甘肃工委副书记罗云鹏的小女罗力立创作《大豆谣》。
(3)革命英雄人物。在兰州这片热土上,走过无数英雄人物,为兰州革命斗争、中国革命斗争做出了伟大贡献。代表人物有谢觉哉、彭加仑、伍修权、张一悟、吴焕先、罗云鹏、王学礼、王立功等革命先烈。还有一批健在的为我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贡献的老英雄、老红军、老战士、劳动模范。
(4)红文化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兰州战役》《鏖兵西北——西北决战卷》《决战兰州》《兰州空战——(1937-1943年)兰州空战资料选编》《一战定四省》《8·26决胜兰州》等著作。
(二)红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认识到红文化发展现状,才能更好地制定靶向性发展路径。下面以兰州红文化发展实践为例,从五个方面对现状进行分析。
近年来,兰州市充分认识到红文化重要意义,积极推动红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在促进红文化融合发展方面还存以下问题,值得指出的这是,这些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七号公园歌词1.产业融合模式单一,综合效益不明显。现阶段,兰州市红资源开发主要以学校和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革命遗址、学习革命历史、团建活动等传统方式为主体,与信息技术、大数据、多媒体、旅游、会展、演艺、城镇建设等相关产业融合不足,没有形成较丰富的红文化新业态、新产品。
2.红文化相关产品创新不足。现有红文化产品以参观游览、教育宣传为其主要功能,较为单一;产品缺少互动性、参与性,吸引力不强;新型业态及相关产品较少;附加值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
3.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现有红文化发展方式,重点突出红文化展示、教育、团建等公益文化服务的功能,产业化程度较低,与上下游产业连接不够,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4.保护与研究滞后。由于多种原因,对部分座落在偏僻地方的文化遗迹保护还不到位,对红文物的征集也较滞后。对一些红旅游资源,特别是红历史、“红故事”的挖掘还不足,对其意义和价值研究得不深。
5.缺乏红文化品牌。对区域红文化特质研究不足,没有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红文化品牌,缺乏品牌化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红文化旅游综合收入不高。
二、红文化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产业融合是相对于产业分化而言的一种产业发展范式,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相互交叉、渗透,使原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就其本质而言,产业融合就是在时间、结构上处于不同层次的产业打破原有产业边界,在同一个产业链中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产生新业态,并使原有产业实现升级。产业融合的过程较为复杂,其具体融合过程包括资源、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等层面的融合,这也形成了实践层面上促进产业融合的主要渠道。至于红文
蒂雅 赫丽贝尔
化融合发展而言,主要也是通过红文化与相关资源、技术、产品、组织、市场的融合来实现的。
卤牛肉的家常做法不同地方在具体实践中,在对区域红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与总结、对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发展实际,探索促进区域红文化融合发展更具操作性、实践性的具体路径。
(一)建设红文化特小镇。
红文化特小镇,可以为红文化融合发展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时空,使相关资源、技术、产业、
产品在红文化主题下高度聚集,释放深度融合发展效应。政府部门可以引导红文化底蕴浓厚或具有革命历史的村镇,积极挖掘当地历史、人物、事迹、文艺等红文化资源打造红文化特小镇,使教育、研学、餐饮、民宿、演艺、艺术品加工等相关产业链有机衔接,相互融合,共生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中,可以依托红文化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引领带动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产业兴旺,拓宽众增收渠道。如在兰州,利用沈家岭战场遗址周边闲置土地及周边设施,开发集观光、研学、党性教育、团建等功能于一体的红文化旅游综合体,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要注重融入红文化元素,增设展示平台,厚植革命传统。
(二)优化红文化景区景点建设。
以红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景区景点,因为可以集中将红文化内涵以参观、体验的形式展示给游客,所以成为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坚实支撑。因此,地方要重视相关景区、景点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要持续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并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红文化景区景点开发、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投资开发格局。在景区景点建设方面,要利用现代声光电等科学技术进一步丰富、完善红文化展示方式,提升吸引力和可参观性,丰富旅游体验。在兰州,重点运用现代技术优化“八办”、兰州战役纪念馆等展馆(场所)的展览方式,突出展馆主题、彰显特,集合更多沉浸式、互动性旅游体验项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红文化品牌形象建设。
文化品牌形象,是区域的重要标识和提高影响力的载体。良好的红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可以使区域红文化获得更多关注,在市场配置中更加高效,进而推进红文化融合发展。在红文化品牌形象建设中,要依托党史研究部门、机构,进一步深入收集本地区红文化资料、文物,站在新时代起点和中国革命史上对本区域红文化开展多维度综合性研究,按照错位发展的思路与方法,总结其所承载的独特价值。如兰州,要高度总结兰州红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在此基础上,鲜明简洁地概括兰州红文化的品牌形象,并加强宣传、推介,使兰州红文化品牌形象在西部、乃至全国逐步确立,影响力不断提升。
(四)联合打造红文化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
联合打造红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可以打破区域壁垒,使红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产业融合更加具体化。兰州可以充分发挥兰州作为甘肃游、西部游集散地的作用,利用兰州及周边红文化纪念馆、遗址等资源,按“一个主题一个线路”思路搭建多条红旅游路线,拓展区域红旅游空间,实现联动发展。一是打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英雄史诗主题旅游线”红教育游精品路线;二是开发红南梁主题旅游路线;三是打造红丰碑主题旅游路线。利用这些旅游路线,深度开发1日游、2日游、3日游产品,满足本区域内短期旅游市场。依托区域红文化,研发红题材创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文创产品,延伸产业链,丰富文化旅游商品。
(五)发展红旅游演艺。
演艺业对红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经典红演艺作品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红文化+演艺+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促进红文化与演艺业、旅游业深层次融合,形成红文化旅游演艺业态。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区域内演艺公司、公益文化演出单位充分利用本区域红
历史、故事、人物、研究成果等红文化资源,多层次创作戏剧、舞蹈、音乐等演艺作品,用艺术形式讲好红故事,发展红演艺业。积极开发适合景点景区主题且具有互动性的红演艺项目,不断丰富红文化旅游内涵。近年来,兰州创排儿童剧《大豆谣》、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等红题材舞台节目,举办红经典音乐会,推动红文化融合发展。
(六)基于红文化开发研学、团建等产品。
开发红文化研学、团建等相关产品,是红文化和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媒介,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研学旅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方式,师生参与积极性高,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团建活动是单位开展拓展训练、塑造企业文化、凝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各地方可以依托本区域红文化资源,协调文化、教育、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发红文化研学课程或相关产品,满足相关市场需求。兰州可以依托“八办”纪念馆,开发以传承中国西路军精神为主题的研学、团队建设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兰州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沈家岭战场遗址等场馆集成兰州红革命历史相关的研学、团建文旅产品。
(七)培育、壮大红文化会展旅游。
教师专业发展总结会展旅游是会展与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产品,有深厚发展潜力。各地利用区位优势和区域独特红文化资源,举办有一定影响力的会展活动,带动相关体在区域内流动,并依此培育、发展会展旅游。兰州地区可以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在重要时间点举办高层次红文化相关的论坛、庆典、研讨、交流、展览等活动,促进红文化会展旅游发展。也可尝试打造一批品牌展览会,如利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西路军革命历史策划举办大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革命历史会展”,定期在主要场馆进行展览,或举办流动性会展。
三、结语
红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传承、发展好红文化,既可以使其得到更广泛认同,在更深层面上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合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也可以对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由于区位、发展历史不同,不同区域所拥有的红文化资源不尽相同,其意义和价值也各有侧重。不同地区在保护、传承、发展红文化时,应该站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本区域红文化资源实际,对区域红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整理,并按照分类目录要求进行总结描述,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概括区域红文化独特意义,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运用产业融合相关理论,选择与区域发展实际相符合的路径,加快红文化融合发展,放大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井冈山青年干部培训中心.红文化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内容[DB/OL].http://www.jgsyc/qa/1780.ht-ml.2020-04-18.
[2]兰州部队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兰州战役[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张俊彪.鏖兵西北——西北决战卷[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2.[4]林可行.决战兰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5]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兰州空战[M].内部资料.2015.[6]瓮志义.一战定四省[M].内部资料.2018.
[7]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8·26决胜兰州[M].内部资料.2019.
[8]钟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