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
百合花折纸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2.09.25
【字 号】渝府发[2002]75号
【施行日期】2002.09.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失效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
 (渝府发[2002]75号 2002年9月25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形势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为了充分发挥消费对我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现就我市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消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一)消费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九五”以来我国经济运行轨迹表明,居民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九五”期间,我市最终消费年均增长9.6%,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6%,略高于全国水平,年均拉动经济增长5.8个百分点,在我市投资、消费、出口3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比重最大。据市统计局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全市最终消费1078亿元,预计到2005年,我市新增消费能力累计可达到2138亿元,其中,可直接转化为最终消费的将达1816亿元,消费潜力巨大。
  (二)当前我市消费的主要特点
  消费结构进入优化转型阶段。恩格尔系数下降,非商品消费上升,温饱生存型消费基本满足,宽裕小康型消费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6年的 49%和63.2%降至2001年的38.7%和54.1%。城市居民消费已达小康水平,正向富裕型迈进农村居民消费总体上越过温饱线,正向小康过渡。
简单的科学小制作  城乡居民消费处于积蓄期。“九五”期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分别为6.6%和5.1%,消费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21.7%。同全国比较,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但储蓄增长高于全国。2001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7.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增幅高出全国6.7个百分点。我市消费能力总体上仍处于积蓄阶段。
  消费增长主要由本地居民拉动。在我市1000亿元消费总规模中,本地居民消费约占920亿元;外来(包括国外旅游人员、常住人员、会议会展参会人员、国内旅游人员等)消费仅占80亿元。外来消费总额及比重与其他直辖市相比均有较大差距,我市吸引外来消费工
文件夹隐藏作潜力巨大。
  (三)影响我市消费增长的三大因素
  一是城镇低收入体比重较高,农村购买力偏低。2001年,我市城镇困难众达70余万人;农民收入尤其是现金收入偏低,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1752元。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收入越低,越不敢花钱,严重影响消费心理预期。
  二是消费环境欠佳,消费热点不突出。近几年全国部分大城市呈现的家用汽车、教育等消费热点在我市尚未形成气候。较高的停车费、修理费及停车不便,导致私人购车容易养车难。教育供给总量不足,特别是成人教育、非义务非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优质教育发展滞后,不能满足需求,且教育投资渠道单一,社会力量办学投资占教育投资总额的比重不足2%。房地产市场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住房货币化进程缓慢,廉租住房保障工作尚未启动,个人信用制度不健全,使住房消费增长受到一定抑制。此外,传统消费观念对消费增长也有一定影响。
  三是流通结构不适应现代消费增长的要求。传统的购物性商业经营比重仍然较高,非购物
性服务的经营规模小,比重低,发展不快,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众日益增长的非商品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流通经营结构的不完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消费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二、全市消费增长的预期目标描写春雨
  根据我市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奋斗目标,分析今后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特别是非商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到2005年,全市最终消费将达到1816亿元,年均增长12.8%,高于“九五”时期2.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6.5%,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
  全市重点热点消费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家用汽车消费年均增长28%,2005年达到40亿元(3.9万辆),比2000年增长1.9倍。住房消费年均增长18%,2005年达到24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文化体育消费年均增长10%,2005年达到40亿元,比2000年增长60%。教育消费年均增长22%,2005年达到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7倍。信息服务消费年均增长20%,2005年达到214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旅游消费年均增长15%,
2005年达到30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医疗保健消费年均增长18%,2005年达到103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餐饮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2005年达到11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外来消费规模年均增长15%,2005年达到160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
  三、切实抓好促进消费的几项重点工作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即期消费能力
  一要继续抓好扩大城镇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加大吸引内外资的力度,利用外来资金促进我市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同时,鼓励下岗职工自谋职业,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就业岗位。强化职业培训,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以“一个覆盖,两个确保,五个提标”为重点,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并争取逐步提高标准。二要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扩大农副产品加工规模,增大市场份额,提高农民收入。鼓励大型商业企业直接与农村联营,开发绿产品和优质特农产品,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非农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从事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服
务业等非农产业以及外出务工,建立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服务体系,努力增加农民非农业性收入。到2005年,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力争占农民总收入的50%。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我市城镇化水平。注重培育小城镇的支撑产业,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重点建设好100个非农产业收入超亿元强镇。三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禁止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乱集资、强行摊派和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全面推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完善农村价格收费监督网络,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二)更新消费观念,扩大居民消费信贷
  每年3月集中开展“国民消费教育”、“更新消费观念”主题宣传月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改变依靠积蓄消费的传统观念,积极推广信用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加大个人信贷消费宣传,逐步提高居民的信贷消费意识和消费信用水平,引导居民从无债消费逐步转变到适度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使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提高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以住宅、汽车、教育和耐用消费品为信贷重点,并积极探索医疗消费信贷,为居民消费信贷提供方便,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万元级以上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步推广电子货币结算,扩大信用卡消费规模。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支持力度,立足为三农服务,提高小额生产性贷款和消费信贷额度。到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信贷余额由目前的137亿元提高到284亿元,年均增长20%。
  (三)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扩大农村消费
  支持发展农村流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民贩运大户和以供销社为依托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和布局。加大对农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引导城市连锁店、专卖店向乡镇延伸,创新营销服务方式。鼓励在小城镇和乡村积极发展医药、家电、建材、旧货、烟酒等专卖连锁店铺,在经济条件适宜的中心城镇发展设立连锁超市。对下伸乡村的商业服务网点,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修订>》规定的,在2001年底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继续改造农村电网,对直接入户的低压电网改造,规范相关收费标准。加快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降低农村用电电价。改善通讯设施,下伸通讯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扩大电视闭路覆盖面。加强农村道路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乡乡通公路
”工程,扶持边远山区发展公路事业。
  (四)扩大外来消费增量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大全
  加快我市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设施条件和投资软环境,重点引进国内外大财团、大公司的总部或分支机构以及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入驻重庆,让国内外的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在渝自由创业,公平竞争,增大投资主体,增加外来常住人口,扩大重庆高收入消费体。加快会展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环境,培育品牌会展。重点把我市的“一会一节”、“高交会”、“美食文化节”培育成为全国性的会展活动,办好“都市旅游节”、“服装文化节”、“啤酒节”以及汽车摩托车、化工建材产品、农副产品、鞋类、名特商品等一批大型专业会展。积极争取国内外的大型专业会议、会展来渝举办,扩大外来消费增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