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第一篇: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网易云一起听黎族文化发展之我见
作者:*** 指导教师:***(****大学****学院,海口,571158)
摘 要:海南黎族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中华民族的一支奇葩,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海南黎族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在展望明天的同时,茁长成长。
关键词:海南黎族 文化 传承 发展 心得体会
黎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只是小小的一支,但是黎族人民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彩浓重的一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他们的足迹,体味不一样的人文风情。
玉碎瓦全登西楼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也具有民族性。对于黎族文化发展我将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提出我的见解。
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黎族织锦在黎族人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黎族织锦经历了无纺阶段和有纺阶段。无纺阶段时期的黎族先民大多用楮树树皮经过采集、拍打、洗涤等一系列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树皮衣,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有纺阶段时期出现了木质纤维和棉质纤维,制成的衣物更加合体舒适。再到后来就演变成今天的织锦。黎族织锦的纹样是体现妇女的审美意识、生活风貌、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积累的文化现象。其内容主要是反映黎族社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宗教活动以及传说中吉祥或美好形象物等。黎族织锦纹样大体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纹样。黎族分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由于各方言区由于生活习惯、文化经济、生产环境等因素的不同,织锦图案也有所差异,这使得黎族织锦五彩缤纷,丰富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黎族织锦已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黎族的织锦技艺作为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为黎族女子所传习。但是在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交通便捷,互联网贯通,民风质朴的黎族人民也不仅仅满足于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社会生活,青年男女们都渴望着外面纷繁的世界,纷纷走出了那远离尘嚣的椰林去体验新的人生。从而,古老悠久的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性遭到了破坏。
众所周知,所谓的织锦技艺不仅仅只有“织”这一门技艺,而是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黎锦技艺为什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于其技艺的完整性与不可代替性。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如今在海南省出现了很多黎锦加工、制造的工业作坊和公司,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把黎锦作为海南省的名片推向世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工业机器大生产、化学工业染料,成本低、效率高、利润高,使得传统的黎锦制造工艺缺乏市场竞争力,而逐渐淘汰。可我想说的是,黎族的织锦之所以让世界惊叹,我想,那是机器生产所不能够比拟的。它之所以美,
日本文化特点
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就是因为它的自然、淳朴,让我们触摸着它,可以感受到黎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我们不希望它成为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传承与保护。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黎族文身这一传统的民族传统习俗可供我们去探寻那神秘古老的黎族文化。文身,对于黎族人民来说是一种纯洁美好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人体标识和装饰形式。不同支系的黎族文身,所纹的图案,纹在身体的部位都有所不同。文身也有择日、择时之说,一般在午间由年长的黎族妇女来完成整个文身的过程。这些用锐石、骨片、鱼刺等锋利的工具刻在血肉之躯上的图案,饱含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风调雨顺的祈盼、对人生一帆风顺的祈祷。
文身技艺为有着淳朴信仰的黎族人民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安慰。但是这种古老而独特的文身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年青的少女几乎不再去纹身,文身技艺已尽失传。经史料记载,文身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通常要耗时几年来完成,以此来减少痛苦。后来的许多黎族人民在去世后,其后人在其脸上用碳绘上属于自己支系的图案,然后入殓安葬。也许是有了这种可以代替的方法,黎族文身也只能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回味了。
圣职者觉醒
其实就我的观点来看,在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和地区都会有纹身这一习俗,但这种习俗总是以摧残人的身体为前提的,也许她们会认为这是信仰,这是美,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文身,无疑束缚了人类的发展,让他们永远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无法接触到外面的世界。文身是一种人生的烙印,是一种时间也无法磨灭的痕迹。但从文化的独特性角度来说,我们似乎应该去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总的来说,值得我们去继承的,那就是好的,但在去继承的同时,不要忘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以上是我对黎族文化的浅谈。希望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能成为我们所关注的对象,黎族文化的发展能够把我们美丽的海南岛推出中国,面向世界。
中国剪纸第二篇: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关于黎族植物文化的感想
材料与化工学院
20090413310040
李进福
我很小的时候就随父母到五指山生活,并且在那儿度过了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开始的时候就听身边的大人说起,五指山是个美丽的地方,四面环上,每天早上的时候云雾缭绕的,空气清新,气候宜人。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宁愿少赚点钱也想留在五指山,当做是休闲养老吧。当然,更令我感兴趣的事情是,当地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比如说他们的丧葬婚礼的习俗,爱好喝酒及好客的性格,独特的语言和奇异的纹身,最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辈们亲身经历的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那都与黎族村寨当中会施法和下蛊的道公。上了大学之后,时间比较充裕,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比较便利,我就开始特意的留意本岛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历史遗迹,历史文献,以及岛上各民族的根源,少数民族的风俗,医药以及原始的神灵崇拜等等,当然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一个人处在这个世界当中,必须有一种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对本地本民族以及其他本地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基本了解之上的。
有些历史过久了就会被遗忘,有些文化时间长了会被丢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是因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当中,人们普遍被琐碎的生活所左右,很少有人能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我们祖祖辈辈曾经走过的路,拾掇一片岁月的贝壳存于记忆之中。毕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历史是其凝聚和团结的纽带,也是其进步发展的基石。
以前我总喜欢问长辈,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但是他们只知道我们从遥远的福建过来的,具体情况不清楚,许多老人目不识丁,问了也白问,后来想到去看族谱,不过老的族谱已经被盗,新修的族谱没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就此作罢。唯一有点安慰的是,我在附近的一个村庄的村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那个村庄的人的来历,虽然石碑已经被侵蚀的很严重,但是大部分的子还是可以辨认的,大概可以看出那是一个被贬谪的户部尚书来琼的经历,当时年纪小没有记得住这些东西,今年我再去看的时候,那块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让我惋惜了一阵子。
在大学当中我特意的选修了几门课,是跟海南文化有关的,包括这次的黎族植物文化,在这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黎族人使用植物的特。但是没有深入的了解。借着这次的课程,不但学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把过去对黎族人民的相关习俗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从第一节课起,老师介绍了这门课的背景,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有人说,海南是一个文化的荒岛,这点我无法认同,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只能无奈的屈服,因为海南的文化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本地文化(尤其是移民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迅速流失,另一方面保护和挖掘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郑锡龙,虽然我只知道他是老师的师兄,但是我真的从心里感激他,为黎族植物文化的收集和保留做了这么大量的系统的专业的工作。不和田玉价格
但对保护珍贵的黎族文化十分重要,对传播海南文化也是一大贡献。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是说实在的,我们很少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更别提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去探寻他们的习俗。所以课堂上老师介绍的一些内容仍令我感到惊异而且趣味丛生。比如植物在黎族文化当中的使用价值,文化象征等等,他几乎渗透了整个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黎族人的生活的态度和生活的哲学。通过这门课的介绍,再回想自己与黎族人的交往经历,对他们有了一个更清晰的印象,我不想用汉民族经常自称的勤劳,勇敢,智慧来形容,因为太俗气,对黎族人我只能说四个字:个性,可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