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造梦西游猪八戒
鄱阳县莲湖乡第一中学 朱训和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的交往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者发挥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德育过程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因此,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德育目标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学校德育过程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目的性。
学校环境是一个既定的特定环境,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容选择的客观存在的。学校德育具有社会倾向性,贯彻着国家的意志,渗透着国家、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从这个角度说,它有着明显的目的性,这也是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德育价值所在。
(二)平等性
开普勒-22b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人格尊严方面,教师与学生在社会意义上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人,不是支配与被支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其次从教育学意义上师生之间关系也是平等的,教师不一定在道德上永远是学生的老 师,学生的道德境界有时会超过他的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示范性
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又具有示范性。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具有
示范作用;师生个体之间和谐、融洽、崇高的道德关系对其他同学也具有示范作用,会影响其他同学按照同样的道德标准与人相处,这种通过师生关系所传播的德育信息比正式的演讲说教更具有渗透作用。
二.学校德育过程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作用
学校德育过程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实施德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关系。它的教育特点在于平等、民主,它不是靠压制、奴役学生的个性而实施教育。前苏联教育评论家索罗维依契克认为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基石。没有教师的爱,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师爱的。如果教师的爱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师生双方形成积极的心理交流,即教师的思维、感情与学生的思维、感情形成共振,则表现为符合教师愿望的正效应。反之则可能表现为不符合教师愿望的负效应(或称离心效应)。实践证明,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一)使教师有一种人格的号召力山寺月中寻桂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是教育思想的抽象的体现者,而是活生生的个性----我们对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 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教师,其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学生具有道德示范的作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身教示范的作用,使教师的指示和劝导具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认同,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由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做出令教师满意的行为;反之,学生不仅会对教师的教育漠然置之,甚至可能会故意给教师制造麻烦。
(二)使教师的要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产生共振效应
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信其道才愿受其教。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在感情上才具有相容性,教师所提出的德育要求、所阐述的道理,才会被学生认为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学生在接受方面会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在良好的、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使他们相信人世间是真诚、美好的从而得到友爱、尊重、诚实、平等等道德体验。而在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与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相同的言行,出自于与学生关系不同的教师,会引起学生不同的反应。同样是对学生的表扬和赞许,出自于与学生关系融洽和的教师,会使学生感到是一种鼓舞,而继续保持和强化这种行为;出自于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则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恶,因而不再表现出那种行为。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教师对学生的轻微的批评指责,也往往比与学生关系恶化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具有“震动”和教育的力量。
(三)有利于教师的良好品德向学生迁移。
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总是从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和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开始的。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的一言一行犹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教师的良好品德。反之则会阻碍这种迁移。总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德育过程中能与各种教育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更有效的实现德育目标。
三.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构建学校德育过程中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作为德育实施者的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一)德育意识。教师作为学校德育过程的主体只有对德育活动的性质、结构、内容具有清醒的意识,才能根据德育目标不断的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才不致使德育影响停留在自发的盲目的水平上。具体地说,就是要自觉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德育工作规程》和《中学德育纲要》。
( 二)道德素质 。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角的道德要求,把德育工作作为 自己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合理途径,把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完善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不仅能有效地教育学生,而且最易得到学生的亲近、信任和认同,往往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
(三)德育能力。教师要提高德育责任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同时要善于统筹、平衡各种责任(如德育责任、智育责任、体育责任、美育责任等)的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不能因为德育任务而牺牲其他任务。 教师还必须具有德育移情能力,主要体现为对学生理解、同情、接纳、信赖。创造出学生集体的彼此谅解、相互宽容的道德气氛,逐步走向道德成熟。六级分值明细
(四)心理素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平静幽
默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对师生关系中那些与教师主体特点相冲突的意向、行为和态度引起的刺激,要具有自控性、可纳性和变通性,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使德育目标能有效地实现。教师还要努力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具有思维活跃、积极向上的特点。但也容易因挫折而产生自卑、焦虑等不适心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要积极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和行为;要使自己对学生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顺应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发展规律,保持良好的师生心理关系。
四.在积极的交往和导向中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发扬教育教学民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关系。教师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民主意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让教育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
(二)重视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
非正式交往中,由于不存在师生在正式交往中的角身份,交往也比较随便而活跃,有较多的感情彩。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经常与学生接心,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主动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从而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密切师生关系。
(三)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租房知识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遍洒每一个心灵。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在生活上给予温暖,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就会主动接近自己的老师。师生间情感对流,相互交融,就能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积极导向,深化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共识是良好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然而教师的角和育人的使命又决定了教师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去取得共识。要使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化,向高层次发展,就有赖于教师积极的导向了。 所谓积极导向,就是按照德育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这个 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识不断调整,从而达成共识,师生关系也得到优化和深化而更加和谐。
(五)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融合师生文化
师生关系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一种社会角的互动关系。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学校班级是一个社会体和社会组织,它当然应有自己的文化。校园班级文化主要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复合体。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形成富有特的校园班级文化,有利于营造更加和谐融洽、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加强校园班级文化建设,是校风班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融合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消除教师文化所代表的成人文化和学生文化所代表的儿童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也有利于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江南三大名楼
综上所述,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而建立起来的客观存在关系,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各种参与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要实现德育目标,取得最佳德育效果,就要优化各种参与因素,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