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纸质书真的好吗?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纸质书真的好吗?
河源特产互联网塑造出的、全新的知识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别从知识的本质、知识的生产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思维的形状,这四个角度来给你描述了它。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书本上固定的文字,也不是网络上的信息,而是网络本身。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从“传统的专家”向“每个人都是专家”转变,而知识的传播方式,正在从原来的金字塔模式,变成扁平的网状模式。知识的这些变化也让我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原来受限于书本的限制,都是从 A 到 Z 的长形式思考,而互联网的超链接帮助我们,能把这条链条扩展成一张网。
好听的炫舞舞团名字
在达尔文的那个经典事实年代,他的进化论也不是自己独自研究出来。他也同样在一个网络里,和很多同事进行书信往来。在我们这个时代,下一个达尔文,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可能会在网上到很多数据,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别人无法理解的联系。他可能会在网上公开每一步的研究,和更多人发生连接,而不会等到最终有了结论才发表。
信息网络的这种超链接,的确会诱惑我们一路向前、不停地点击,不过我们换个角度来想,如果这个诱惑让我们偏离了本来的目的,那也许它真的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力。但是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因为它不仅迅速地帮我们解答了困惑,也让我们能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
纸质书真的更好吗?
戴维·温伯格提出,有这种感觉,其实是人们把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纸质书有种文化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怀旧情绪。一说“看书”,好像就能看到自己端着一杯红茶坐在窗边慢慢看的场景。但实际上呢,大多数人看的书都是那种廉价的、看完就扔的一次性用品。
戴维·温伯格,是哈佛大学伯克曼网络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还曾担任过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网络政策顾问。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都在思考互联网对于人类的思想、沟通和社会的影响,写了很多重要著作,可以称得上一位互联网思想家。
而且,纸质书上的知识真的“更成体系”吗?书籍这种一页一页装订起来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的内容大多是按顺序展开,作家的思路也就被它限制住了。温伯格打了个比方,作家在写书的时候,论证一件事情的思路就像一条小路,他会带着读者从 A 地到 Z 地,这么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要仔细推敲。如果有什么和这条小路不同的观点,或者是从主观点分支出来的小观点,都会因为怕干扰了读者的注意力而被删掉。这样得到的知识是应该是一个链条,要说“成体系”,恐怕还要读者自己多多搜罗资料了。
再来说说第二个偏见:互联网让我们陷入了信息过载的焦虑。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特别有道理,甚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温伯格认为,信息过载很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18世纪,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也曾经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
废话文学为什么这么火所以,我们根本不用为信息过载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今天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比如说,以前的过滤器有报纸、百科全书、教材,它们是有权威性的,会帮读者筛掉大部分信息,这样就缓解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焦虑。而互联网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几乎不会被真正地过滤掉,它们永远都存在。想想看,你是不是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标题,“2018年最不容错过的8条新闻”,这个筛选本身也是信息。而且,它并没有把其他没被选入的新闻删掉,那些新闻仍然在网上,只不过一月英文缩写
路西法的母亲
可能在搜索引擎排名的第100万条之后。所以,我们要避免陷入焦虑,不是要远离信息,而是要到新的信息过滤器。比如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信任的人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忽略其他渠道的信息。
还有一个偏见经常被人们提到,就是“回声室效应”。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说,人们在网上经常会看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就好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意见相似的声音不断地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了。现在我们用的一些手机软件,也会按你的喜好来推荐内容,这也是一种回声室。回声室效应会让人们更容易屏蔽掉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和真正的理性知识隔绝开,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孵化极端主义的温床。
不过,事情真的有这么糟糕吗?有两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跟踪调查了人们上网时浏览的网站,发现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似乎相反。那些经常登录极端保守主义网站的人,也会登录自由主义的网站,而且还比一般上网者登录的可能性更大。反过来也一样,常常登陆极端自由主义网站的人,也更可能去访问偏保守主义的网站。温伯格说,回声室虽然有四面高墙,但是因为网络的存在,高墙已经变得可渗透了。原来的回声室是完全与世隔绝的,现在的回声室就像临街的房子,街上车水马龙的噪音都可以轻易地传到屋里来。
最后一个偏见,我要说一个最颠覆的。我们常说,掌握知识要成体系,这说明我们认为知识是有一个框架的,它的地基非常扎实,能让我们在地基上建起一座知识宫殿。这个“地基”就是事实。那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在互联网时代,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太奇怪了,就说科学知识吧,要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那不就成伪科学了吗?我们来听听温伯格是怎么说的。
冰封王座3秘籍
温伯格把人类近代历史划分成了三个阶段,在经典事实阶段,事实很稀缺,到很不容易,比如达尔文曾经花了7年的时间研究藤壶这种生物,最后确定它是甲壳纲的动物。后来
到了基于数据的事实阶段,虽然这个时候数据比原来多很多,但因为技术限制,比如硬盘容量太小,还是需要有人对数据来进行筛选,我们对知识的认识没什么变化。到了现在,人们进入到“网络化事实”的阶段,数据量剧增,原来写在期刊上的文章,因为版面有限,文章引用的数据只能摘录一小部分出现。而现在在网络上,一个超链接就可以了,于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手获得大量的事实。
而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事实太多,我们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反而比原来更容易犯错了。你可以说,我在世界资源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里,到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他也可以说,我从欧洲动物物种分布的数据库里拿到的数据,得出了跟你完全不一样的结论。
对于这个情况,温伯格拿牛顿第三定律做了个类比。牛顿第三定律是说,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温伯格觉得,在网络上,事实也是这样,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反作用力”,它不一定对,但是当很多很多事实相互连接,各种相互作用力充满了网络的时候,你会发现,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它没有那种板上钉钉的感觉了。你要是不喜欢我的结论,几秒钟就能到反驳我的事实。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变得非常无力,变得很容易被推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