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古城内主要景点
大理古城内主要景点
大理古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在南诏和大理国的王都羊苴咩城基础上改建而成。大理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洱海地区“河蛮“时期,当时河蛮人就已经在这里建筑了城邑。汉元狩元年(公元关122)汉帝派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在那里意外地发现了四川产的布料和筇竹杖,从而证明了有一条由四川经大理通往西域,贯通东南亚和西亚的”蜀毒古道“。由于大理所具有的优越自然条件,给古道长途跋涉者提供了休息的乐土。那时,多种文化体系在这里交汇,从而造就了大理,使其成为中原与东南亚及西亚文化交流的古都。从公元7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500多年里,作为南诏和大理国的王都,大理曾经长期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康熙“削藩”之后,大理云南提督驻地,是云南军事重镇。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时任云南提督的偏图为大理城题写了“文献名邦”匾,推崇大理文化积淀的深厚。苍山环抱、洱海前襟的地理位置和“家家院里繁花开,户户门前清泉淌”,以及“天气常如二月天,花枝不断四时新”的自然环境,使大理成为闻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
大理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一身,这在全国也属罕见。
文献楼
地点:大理南门外约1公里
文献楼曾是大理古道上的一座门楼。原楼位于南城楼南1公里,为两层硬山顶门楼建筑,上檐下挂有“文献名邦”匾。该楼于1998年重建,19994月竣工。重建的文献楼为重檐歇山顶城楼式建筑,三层钢盘砼结构,建筑面积1630.24平方米。
双鹤桥
地点:大理古城南门外,跨苍山中溪
双鹤桥为大理古城通南的重要津渠。大理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推测此桥也应为建城时同建。桥为条石所砌的单孔券拱桥,跨度8.6米,拱高距河底4.9米,桥孔宽8.7米,桥于路面平齐,两侧有高60米的护栏。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进行了重修,改为三桥,中为车马路桥,左右两桥为人行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滇黔桂纵队第七支队烈士纪念碑
地点: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
烈士纪念碑为1952年中共滇西工作委员会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西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滇黔桂纵队第七支队烈士纪念碑”,东刻“烈士永垂不朽”,南刻仿手书“重于泰山”四字,北刻朱德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碑身下四面嵌“八·一建军”、“抗日战争”、“解放全中国”、“保卫祖国”四幅铸浮雕。碑座高0.8米,碑座下为石砌台基及围栏、阶道。纪念碑周围松柏葱郁,环境肃穆。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文秀帅府
地点:古城复兴路南段。
现状:杜文秀帅府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占地面积2.86公顷,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帅府原建筑存有大门和后厅,1988年重建了二门和大堂,在帅府原南花厅新建了碑林,对庭院绿化作了规划和建设。杜文秀帅府19866月移交大理市博物馆,建大理市博物馆。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华楼
五华楼遗址在今大理城中心位置。五华楼曾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唐大中十年(公元856),南诏王劝丰佑光建。楼“方五里,高百尺,上可容万人”,是南诏王会见西南夷十六国君长及其他国宾的地方。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元至元三年(公元1337),元世祖赐金重修五华楼。明初,五华楼在战火中被烧毁。1862年,重修五华楼,期间被拆除。1998年自治州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楼为四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四方均为通道。
文庙大成门
地点:古城复兴路中段。
现状:文庙大成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总面阔14.35米,进深二间,总进深9.4米。1988年大理市文化局拨专款进行维修彩画,拆去四周墙壁形成围廊。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云书院
地点:古城中部第一中学内。
现状:西云书院建于公元1873—1875年,原为云南提督杨玉科府第。书院坐西向东,原为一进4台式机添加硬盘院,现仅存第四院,现为大理一中所在地。校门入口后立有清光绪三年(公元1887)杨玉科撰《西云书院碑》,碑高2.65米,宽2米。南面为原南花厅(又名湛园),湛园内的山水池亭,保留有我国古典园林风格和地方民族艺术特。湛园内存有安化贺宗章于公元1895年冬日题写的《湛园八咏并序》碑刻及清嘉庆迤西道巡道、岭南诗人宋湘题《种松碑》。在主建筑的西南角有坐北朝南的杨公祠,又称云阶院。西云书院建筑基本为白族民居建筑,在布局、结构及工艺水平等方面,都体现出白族民居建筑特。书院于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蒋公祠
地点:古城四牌坊下街南。
现状:蒋公祠总面积1100平方米,是大理现存较完整的清代典型祠堂。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正殿、厢房组成。大门三开间,中为歇山顶,左右两间为悬山顶;入门后为
庭院,中为三开间硬山过厅;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14米,进深10米。中院院内原有大理石御碑亭(已毁),仅存亭基。蒋公祠现为中和幼儿园所在地。1985920日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洱园
玉洱园位于大理城玉洱路与银苍路之间,占地28.5亩。玉洱园原为大理农林试验场,抗战时期曾辟为“志舟公园”。1992 1994年建成玉洱公园。玉洱园内建筑以白族民居形式为主,有门楼、三坊一照壁、碑亭、石坊及水池。园内植物以茶花见长,每年的春季是赏花的好时节,届时,游人络绎不绝,是大理古城赏花休闲的主要娱乐场所。
大理天主教堂
地点:古城新民路东。
现状:大理天主教堂建于1930年,坐东朝西,为中式木结构建筑,进深36米,面阔13米,总面积470平方米。其建筑将大门、钟楼及教堂融为一体。门楼采用白族一高二低的门楼形式,门楼顶建有四角攒尖顶钟楼。教堂主体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檐角饰凤凰起翘。天主
教堂为西方宗教,却采用中式白族建筑形式,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1984年对天主教堂进行维修。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照壁
地点:古城内博爱路东侧。
现状:武庙照壁位于原武庙大门前。照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光绪年(公元1875)。照壁左右两侧原有耳墙,今仅存照壁,南北 15.4米,高8米,厚1.64米,块石砌筑,整体建筑宏伟古朴、浑厚,是大理地区现存较早的照壁。现改造为粮食仓库的原武庙大殿前立有两碑:《关圣帝庙碑记》及《重修关圣帝庙碑记》。《关圣帝庙碑记》立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高2.25米,宽1.12米。碑座椭圆形,浮雕龟板纹,云南提督桑洛撰。《重修关圣帝庙碑记》立于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高2.5米,宽1.13米。碑有朵云翔鹤纹,云贵总督范承勋书。
1985年照壁(含两碑)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门清真寺
地点:古城人民路上段。
现状:西门清真寺为一进两院,由大门、二门、南北厢房及大殿组成。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15.5米,进深11.5米。厦前廊正中立有羊肝石碾一个。寺内立有《重修大理西门清真寺碑》,记述了西门清真寺历史沿革。
南门清真寺
地点:古城博爱路。
现状:南门清真寺为白族地区典型的四合院平面布局的清真寺。大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后有窟殿,殿前设月台。大殿漏角建有水房、停尸房和厨房。其规模较小,环境幽雅,具有白族建筑地方特。
福音堂
地点:古城复兴路北段。
现状:福音堂座北向南。建筑主体进深26米,面阔11米。教堂四面墙壁均用石块垒砌而成,
设有西式尖顶窗,房顶有四角攒尖钟楼。
背景资料:基督教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始传入大理,初为内地会,后为圣公会。最初购得东门赵姓宅院为教堂,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金属防锈又购得民房为公馆称“福音堂”。1914年传教士韩纯中建现福音堂,1925表示看的成语3月大理地震,教堂墙垣倾圮,房屋西斜,次年又修复。大理城内的福音堂是滇西第一所基督教堂。
大理考试院
地点:古城复兴路北段西侧四牌坊北。
现状:大理考试院现仅存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的正堂。正堂东西向,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宽25米,进深19米,斗拱雕有花卉卷草雕刻,檐角凤凰起翘。考试院现为军管地。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大殿
地点:古城南门内昌平街下段南侧。
现状:城隍庙始建于明初,现建筑于清前期、清末修葺。城隍庙原有大门、过厅、厢房及大殿等建筑,现仅存大殿,也几近倒圮。大 殿为单檐歇山顶工,面阔七间,总面阔28米,进深20.8米。殿下有近1米高的台基,斗拱、柱端均有精致雕刻。整个大殿造型低矮,出檐深远、宏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寺大殿
地点:古城四牌坊下段路北。
现状:普贤寺大殿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重建,咸丰四年(中秋周记公元1854)重修。普贤寺东西向,原建筑有山门、过厅、正殿及南北厢房,院内有两座高约5 米的小石塔,现仅存大殿及北厢房。大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面柱、檐柱有彩绘,正间房梁上有精致的花纹。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牌坊
四牌坊位于古城玉洱路与复兴路交叉路口,现仅存一石雕狮。从原有遗存的牌坊构架来看,四牌坊应为一明两暗三开间石牌坊,雕刻工艺精美。关于四牌坊,有多种说法,有为
第四个牌坊之说,也有两个牌坊之记,但现已无据可考。
火神庙
火神庙位于古城门附近。原仅存火神庙大殿,90年代在大殿北侧新建城隍庙、大门及东厢房。火神庙大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面阔约12米,通进深8米。当地白族众在此供奉火神,祈求消灾避火。城隍庙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3米,通进深9米。
小甜甜抖音弘圣寺塔
地点:大理城外西南角,距城仅数百米。
弘圣寺塔又名一塔,塔后原有弘圣寺,塔因寺得名(弘圣寺毁于明初)。塔高43.87米,为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石塔。塔基座系用石砌成,与千寻塔基用砖砌不同。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60厘米,基上逐层收分,第二层东西面设佛龛,内置石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层。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铃。整个塔身的轮廓呈抛物线形,优美流畅,与千寻塔相似。弘圣寺塔建于晚唐至北宋初期,明嘉靖年间地方名士李元阳曾对塔进行维修。19831年国家对弘圣寺塔进行维修加固,维修时清理出文物4
00余件,其中塔模61件,形式多样,制作精巧,是研究南诏历史和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1983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节祠
地点:大理城西北城外。
柏节祠为西门村本主庙。所祀奉本主,原为汉时酋长阿曼奴妻阿南夫人,后改为唐代六诏时邓赕诏主羊罗皮妻慈善夫人。南诏统一后,敕封阿南夫人和慈善夫人为北门本主,城内四牌坊以北至北门外七村均祀奉,尊神号为“敕封本主柏节圣妃阿利帝母”。寺庙始建于南诏时期,门头题有“铁钏千秋”横匾。清咸丰、同治年间柏节祠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重建。民国地震略有倾斜,中殿全毁(新仙剑奇侠传攻略后又修复),存大殿、南北厢房、漏阁和戏台,门前有银杏、榕树两株百年古木。“”时期,原祠被拆除,庙址占为它用。现存柏节祠为1994年在原祠之南重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