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17~20世纪德国的教育发展脉络
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
(一)初等学校
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改为国家管理。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
初等学校在17世纪中期以后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初等学校的主要形式。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但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而且在城市设立中心学校。
(二) 中学和大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等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骑士学院是17世
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能够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一些新的大学。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以后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要求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加了一些新的人文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内容。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于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
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
(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
空调制冷不好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他的创始人是巴斯多(J.Basedow)。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创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他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泛爱主义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在他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二)19世纪初的洪堡德改革
青岛的景点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粹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改变,减少古典语文的课时,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360杀毒打不开(三)“神圣同盟”存在时期(1815—1848)德国教育的倒退
1815年9月俄、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统治者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缔结所谓“神圣同盟”。“神圣同盟”一出现,普鲁士的反动当局就着手遏制19世纪初期教育方面的改进和发展。
在初等学校、中学和大学中,他们大力宣扬皇帝的至高无上和上帝的神圣,加强教育的君主主义和宗教的性质。教授的言行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受到严密的监视。
(四)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教育的反动
普鲁士于1854年颁布初等学校法规,宣称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对皇室的敬爱”,指令小学必须特别加强宗教的教学,禁绝一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1856年以后,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因为科学破坏信仰,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课分量。
三、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9)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充满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僧侣主义。德意志帝国从1872年就开始对教学进行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以普鲁士的教育制度为基础进行的。到19世纪中叶,普鲁士形成了等级性很强的双轨学制。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质的补习学校。1872年,帝国当局发布普通学校法,规定6~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并要求年龄不满18岁的在职青年应接受职业补习教育。
在帝国时期,德国的中学正式确认由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三种类型所构成,但文科中学仍为主要类型。1901年,随着资产阶级地位提高,正式确认实科中学、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也有权投考大学。这是对特权阶级子弟就学的教育轨道所进行的调整和改革。
四、共和时期(1919—1934)的德国教育
在共和时期,资产阶级政府依据1919年通过的魏玛宪法对教育进行改革。
    1920年颁布法令规定基础学校为统一的初等国民学校,凡6~10岁的儿童不论出身贫富均须就学于此。八年义务教育后,14~18岁还必须受职业教育。除九年制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继续存在外,增设了德意志中学与建立(上层)中学。
师范教育在此时更加受到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小学教师改由大学的师范学院培养,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中学教师由大学直接培养经过国家正式任命才成为正式中学教员。教员都是官吏。
文科生可以报哪些大学到共和时期,德国大学又逐渐恢复它作为讲授科学和研究学术的中心的地位,并且实行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但教育上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五、纳粹时期的德国教育
1933年,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自此,德国的教育被纳入到法西斯化的轨道。1934年,纳粹德国设立了国家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控制,培养学生民族信念的思想。
在初等教育方面,特别强调地理环境教育、体育和德语教育。其中,体育主要进行健康、体力、军事准备和种族意识四个方面的教育。中等教育方面,德国历史最受重视。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灌输民族沙文主义。这一时期,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减少。纳粹要求学校招收为纳粹服务的学生。德国教育出现了教育民族主义和政治化的倾向。
六、二战后德国的教育
军训感受500字
(一)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
1949年10月8日和1953年9月22日,联邦德国先后成立了联邦各州教育部长常务会议和德国教育委员会。这两个机构的建立为协调德国各州的教育事业、采取统一的教育改革措施、使联邦德国教育最终走向全国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的体制奠定了基础。
1964年10月28日,联邦德国各州长签订了《汉堡协定》。规定所有儿童应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是全日制的学校教育。1976年1月26日,联邦政府正式颁布《高等学校总纲法》。这是联邦德国战后第一部有权威的高等教育方面的法律。1978年,联邦德国开始推行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计划。80年代以后,针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了只有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模式,综合大学开始承担培养各级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二)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
会计初级考试报名初等教育统一由基础学校实施,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各州都实行九年全时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方面,采用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平行的三分结构学制模式。高等学校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综合高等学校是正式试行的新型高等学校,介于两大类之间。实施三年制义务职业和教育。师范教育方面,师资培养任务由高等学校来承担。
 
    17到20世纪的德国教育,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