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大名校小升初招生语文真题
材料分析
1、材料分析(16分)
材料:古人根据对日影的观测,在一年中定出24个节点,每一节点指代的那天被称作一个节气。
dnf推荐地下城一年中,以立春为起始,清明是第五个时间节点。每一个时间节点与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特定位置相对应。一年中影子最长的那一天,被古人称为冬至,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影最短之日则被称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春分、秋分正好将“二至”平分。人们把一年从4个时间节点再等分为24个时间节点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千余年。现如今,在这24个节点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
⑧根据材料,判断下面“二十四节气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气?(4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 ) 夏( ) 秋( ) 冬( )
⑨下面示例描述了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的相关,,表现了“小满”时田野中独特的景。请仿照示例,从“
雨水”“大暑”“秋分”三个节气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能够表现这个节气特点的文字。至少化用一句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6分。不超过50字)
【示例】小满:麦穗灌满雪白的乳汁,豌豆荚装满翠绿的珍珠,连芦羊青青的池塘里也溢满“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情。⑩判断下列诗句中的节日并写在括号中。(6分)
(1)天阶月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3)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4)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独写葛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至
参考答案:
立春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9.秋分:高梁缀满了紫红的宝
飘的碧空也布满“晴空一五石,玉米棒铺满黄的金子,连白云飘【点拨】作答时先仔细描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在描述对象上,题干已经给出,从“雨水”“大暑”“秋分”三个节气中任选一个进行描述,例如,由麦穗可联想到高梁、玉米等;要注意季节特征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0.(1)七夕节(2)中秋节(3)元宵节
(4)重阳节(5)端午节(6)清明节
2、开放的海门,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宾朋。请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海门。(不超过30字,4分)
材料一:享有“北上海”美誉的海门,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隔江相望,拥有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向西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
材料二:清末状元张寒是海门永远的骄傲。他不仅从家乡出发走上
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更把他睿智的目光和开拓的精神留给了海门人民。政治家季方、诗人下之琳、画家王个籍等都是海门人民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海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参考答案:七、示例:海门是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3、【读·悟文化】
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专注专业是工匠精神的特质,锐意进取是工匠精神的基石,执着坚韧是工匠精神的灵魂。职业素养是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五一”期间,央视曾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热议。学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课题。
【提信息】15.以下是学生收集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4分)
材料一: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
材料二:在2016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整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 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
参考答案:
15.①“中国制造”缺乏影响力。②“中国制造”要通过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升级为“优质制造”。③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也可圈可点。
【品对联】16.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4分)言心声】
参考答案:16.①把孟剑锋比喻为“宝剑”;②“和美精自细琢来”是指孟剑锋凭借自
己纯熟的技艺制作出了精美的“和美”纯银丝巾。
【点拨】学生理解对联时重点结合材料三中孟剑锋制作了“和美”纯银丝
17.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请写出你要说的话。(2分)
参考答案:17.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都说了要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况且多学一术对自己也是有用的,这不仅不影响学习还会让李文同学更优。
4、语言运用(4分)
听说能力考查:
一个美国女士读了学者钱钟书的书,十分敬佩,要登门拜访。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钱钟书暗中作了比喻,联系语境作答:
①钱钟书将“鸡蛋”比作
②钱钟书的言外之意是:,将“母鸡”比作
请阅读“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相关材料,完成7~10题。(共12分)
【话题背景】
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以语文课为主,也可在其他学科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中进行。其中,小学3~6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最新中秋祝福短信
【调查数据】
三本专业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1.4%的受访者表示一个人的字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72.5%的受访者有过拿字帖练字的经历;4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字拿不出手;74.7%的受访者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写一手好字仍很重要。
【精选案例】
书法是戴敏的第一项特长。她回忆,小学放暑假,天天待在家里练字,开始也觉得苦,“但练着练着就练出感觉了,十分享受这个过程。”戴敏练书法源于父亲一次不经意的鼓励,后来她就渐渐爱上了书法。而老师也通常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画圈。“每次看到自己字上的圈多了就会感到很开心。”对于依帆来说,少年时代的练字更多的是痛苦的任务,“老师布置的练字作业每次都拖到暑假的最后一个星期。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真正用笔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少,“也就剩下在商场刷卡签名时会写写字了,我身边许多人都这么认为。”
【各方声音】
网友冰水椰子:我是教语文的,又兼教书法课,常常觉得力不从心。好在一个学期上的书法课不多,期中和期末考试前就偷偷地改上语文课了。
网友吞可吞:很喜欢书法教室和教室走廊陈列的名家作品。很美慕写得一手好字的同学。但总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上了初中,作业多了,就更没有时间练字了。
沈尹默(书法家):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
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书写,表达一种感情,与电脑写不是一种状态。如果一切都机械化了,就没有审美了,变得
贫乏而没有了想象力。
沙如(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虽然学习压力加大了。但是练习书法能让我们静下心来,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练书法,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
【新闻现场】
案本报讯今天,“传承兰亭——成都市区中小学生‘兰亭雅集42人展”在锦里启幕。许多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展览。一位带队老师说,他们学校有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征集作品和报名参观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他们是传承中国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⑦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3分)
A.教育部要求,小学3~6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练习书法,普通高中要开设书法选修课。
B.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书法教育进中小学课堂有较好的社会基础。
C.有反对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也就没有必要学写毛笔字了。
D.中国书法是世人公认的最高艺术,它具有审美价值,能丰富人的想象力。
⑧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条概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意义。(3分)⑨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分析中小学书法教育目前存在的不利因素。(3分)私募基金是什么
⑩为了切实推进书法教育,请你向校长提出三条建议。(3分)
参考答案:略
5、阅读下列以“方言和普通话”为主题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
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他的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锂语是一点儿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的方言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翼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①“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几厘米可以让女孩子哭
②“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程乃珊(著名作家)
③“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④“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捧得鼻青脸肿呢?”“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敬文东(文学博士)
⑤“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引自互联网)
1.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5分)
2、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用简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