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企海外并购新趋势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企海外并购新趋势
李佳丽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展现出新的趋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形成多元化行业态势;中企并购目的地集中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增多等。在这种趋势下,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应从战略安排上要符合国家的政策,结合中国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布局海外从而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行业;区域;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143-02
一、我国海外并购概况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力推,企业结合自身内在需要纷纷寻求海外投资机会进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浪潮蓬勃兴起,并且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从2013年的481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2209亿美元,实现了约5倍的增幅。其中仅2016年的交易金额就超过前四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总和[1]。个体并购规模上也越来越大,其中2016年超过10亿美元同学名
女孩子的生日礼物的并购多达51宗,并且超级并购也开始出现,如中国化工432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此举创造了中国最大规模海外并购。动辄数十亿美元的收购更是屡见不鲜,如渤海控股100亿美元收购CIT旗下商业飞机租赁业务;腾讯以74亿美元收购芬兰Supercell公司等。随着2016年末国内监管机构对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提出更严格的要求,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也应声回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为142宗,交易金额为212亿美元,相比创纪录的2016年同期交易量下滑39%,交易金额下降77%[2]。
总督学二、中企海外并购的新特点
1.中企海外并购已形成多元化行业态势
国家法定假日有哪些2013年以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并购最主要的行业为制造业和采矿业,随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海外并购的行业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逐步扩展到高端制造业、金融、互联网、房地产、医疗卫生等领域。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遍布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其中流向第一产业15.9亿美元;第二产业311.1亿美元;第三产业904.2亿美元。2015年中企在全球完成的并购交易额达610亿美元,除了在能源和原材料领域的并购有所下降外,2015年在金融业、制造业、高科技、娱乐、房地产等领域的投资并购均有大幅提高[3]。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的《对外投资和风险蓝皮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风险报告(2017)》显示,企业制
造业成2016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的第一大行业,共计77.27亿美元。整个2016年中资海外并购行业排名前四的是TMT行业,不动产,能源矿业,制造业,而体育、旅游以及游戏领域正迎来迅速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未来金融服务行业,零售和消费行业,高科技行业,医疗健康行业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4]。
2.中企并购目的地集中欧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购增多
从对外投资的区域来看,欧美等成熟市场仍然是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的重要目的地,大约有70%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目的地集中在此。具体来看,欧洲地区对中企的吸引力首次超过北美达到999亿美元,其中德国并购额从2015年的12亿欧元猛增至110亿欧元;英国也备受中国企业的青睐,2016年中资企业共发起93宗交易,已披露的交易金额将近750亿美元[5]。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聚焦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并购也发展迅速。从数量上来看,2015年和2016年两年完成的跨国并购的数量,共计27个,超过了过去八年的总和23个。中国企业在阿联酋、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柬埔寨、罗马尼亚等10余个国家完成了首次成功的跨国并购。中国企业与邻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跨国并购数量都有大幅增长[6]。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不断的深入开展以及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未来在中亚、东欧、东南亚、北非等发展中国家并购动作会越来越频繁。
3.民营企业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导者
从企业海外并购主体来看,一直以来海外并购都是国有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虽然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有企业数年,但由于受制于其规模及体量,一直无法在并购资金总规模上超越国有企业。2016年新的变化出现,民营企业已经开始主导海外并购市场,据普华永道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了去年的三倍,交易额达1163亿美元,并且在历史上第一次在金额上超过国有企业的交易总额的665亿美元[1]。民企相对于国企的优势开始显现,原因在于民企海外并购受到的监管限制相对少一些,环境也稍显宽松;相反国外监管机构对于国企相对敏感的多。
4.海外投资政策趋严
“一带一路”战略确定以来,为了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国家从2013年开始逐步简政放权释放并购活力。先后由中国发改委颁布的《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和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革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都极大的推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 然而,在2016年末,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得到改变。主要因为非理性投资和向转移资产的行为引起了外汇管理部门的警觉。于是,各主管部门如外汇管理局、发改委等在2016年底先后发力,收紧宽松政策,加强了监管力度。具体来说,外管局自2016年11月29日起,对单笔对外支出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实施约谈机制,即只有在外汇局完成对项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审查之后,境内银行才会允许企业购汇付款;人民银行于11月29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境内企业人民币放款业务有关事项的统治》也提高了对企业对外放款的要求,增加了诸如要求放款人成立须满一年、不得利用债务融资放款等条款以此来限
下接(第145页)
企业的放款;商务部也针对投资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明确加强了企业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的审查力度;2016年12月5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报送格式的通知》要求增加报送文件来确保审查的真实性;同时国资委也颁布新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央企的投资风险管理和监督[7]。
三、未来机遇
面对海外投资新规的趋严,中企在在“走出去”的同时,首先要做好自身充分的风险评估,然后在战略安排上要符合国家的政策,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布局海外从而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和国家鼓励的行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仍大有可为,比如高端制造业、医疗科技、大数据、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对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投资机会中企也应该积极把握,未来在大型基建项目如高铁、电力、通信、工程机械、飞机制造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另外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机会也会增多。但是,对于部分行业,中国企业要合理控制风险,为接下来监管的趋严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外汇局四部门负责人就当前对外投资形势下加强对外投资监管答记者问的观点来看,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会受到监
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原因是在这些领域存在非理性投资的倾向,以及企业开展的大额非主营业务投资、有限合伙企业对外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的风险性投机行为。
参考文献:朱孝天韩雯雯
血压低吃什么食物能补得快[1]普华永道.2015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17年展望[R].2017.
[2]普华永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回归理性轨道[EB/OL].[2017-04-20]. www.pwccn/zh/press-room/press-releases/pr-200417. html.
[3]李莉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J].国际论坛,2017(1):60-65.
[4]张金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特征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9):61-67.
[5]孙文婧.2016中国对欧美直接投资94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EB/ OL].[2017-02-08]panies.caixin/2017-02-08/101053177. html.
[6]张娟.政府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J].国际贸易, 2017(2):49-52.
[7]蔡军祥.监管趋严之下如何成功筹划海外并购[EB/OL].[2017-05-02].www.zhonglun/Content/2017/05-02/1115043153.html.
作者简介:李佳丽(1989-),女,河南商丘人,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不仅要求企业会计具备专业的审计、会计以及法律知识,还要能够胜任社会不断变化的情况,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提送自身专业技术的能力,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企业设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企业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企业经营者要认真分析周围的市场环境,认真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管理决策人员为了保证企业正常运转,针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不断提升企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因此,根据我国企业缺乏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属于自身企业严格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的权利与义务,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鉴定和评估,有效的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不断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保证企业正常运转。
(二)建立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
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潜在的审计风险,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无法为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提供完善的参考标准和依据。因此,为了做好的企业审计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借鉴国外企业在进行内部设计的工作经验,不断推进我国审计风险法律现代化进程,分析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然后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设计法律法规,提升审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可行性。另外,针对审计工作程序,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最大限度的减少审计审计失误问题,消除会计舞弊行为,从而规范当前我国企业审计风险,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帮助。
(三)采用先进的审计方法
在有的企业在进行审计过程中,由于采用落后的审计方式,导致在实际审计中,审计结果不准确,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因此,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要结合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式,不断总结传统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为了保证审计的效果,降低审计风险,可以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出现的风险进行测试,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在通常情况下,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主要根据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进行评估,再加上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影响到风险审计的效果。企业在进行风险设计过程中,需要采用复核技术,不断扩大对非财务数据设计范围,从而降低企业面临的
审计风险,提升企业审计水平。另外,为了满足实际企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不断培养专业的 审计技术人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从而不断降低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保障企业稳定运营。
在进行企业审计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不断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健全风险审计法律法规,采取先进的审计方法,提升结果审计的效率,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郁琳.浅议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280.
上接(第14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